壹鳴驚人典出《韓非子》和《史記》。據《韓非子》記載,南方的山上有壹種鳥,三年不鳴不飛,但壹飛便可沖田,壹鳴便能驚人。楚莊王少年即位,面臨朝政混亂,為了穩住事態,他壹直在等待時機,人問之,曰:“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他在位22年,為了楚國的振興,物色到了壹大批忠臣良將為朝廷所用。他知人善任,廣攬人才,讓他們整頓朝綱,興修水利,重農務商。在楚莊王的領導下,國家日漸強盛,最終成為春秋五霸之壹。《史記·滑稽列傳》記載:“此鳥不飛則已,壹飛沖天;不鳴則已,壹鳴驚人。”後世遂用“壹鳴驚人”比喻那些有才華的人,平時默默無聞,壹旦施展才華,就能創造出驚人的業績。
問鼎中原典源於《史記·楚世家》。公元前606年,楚莊王自己感覺國力日益強大,不想偏居壹隅,意欲對外擴張。於是,他親率大軍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周定王惶恐不安,派答復王孫滿到處營慰勞。楚莊王接見時,突然問周鼎尺寸有多大、形體有多重等。在中國古代,鼎是壹個國家王權的象征。楚莊王的這番提問,就大有取周室而代之的意思。
陽春白雪·下裏巴人兩成語出自宋玉《對楚王問》。《對楚王問》中寫道,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裏》、《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這是壹個多麽有意思的場面:在楚國首善之區的郢都城內,居然是萬人齊和巴人之歌,而高雅如《陽春》《白雪》者,卻是和者寥寥無幾。陽春白雪,後世泛指那些高深、高雅、不通俗的文學藝術;下裏巴人,本指古代楚國通俗歌曲,後泛指通俗的文學藝術。
曲高和寡典源於楚辭賦家宋玉 《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是其曲彌寡。“意謂樂曲的格調越高,能跟著唱的人就越少。比喻言行卓越不凡,知音難得,言論或作品艱深高妙,知之者甚少。這則成語故事說明,無論發表言論、文藝演出還是寫文章,都應從實際出發,力求通俗易懂,否則就不被人們所了解或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