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古代寓言文言文掩耳盜鈴

古代寓言文言文掩耳盜鈴

1. 掩耳盜鈴文言文

原文範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鐘者②。欲負而走③,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④,鐘況然有音⑤。恐人聞之而奪已也,遽掩其耳⑥。惡⑦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⑧矣。——《呂氏春秋》

註釋

①範氏之亡也——範氏是春秋末期晉國的貴族,被其他四家貴族聯合打敗後,逃在齊國。亡,逃亡。

②鐘——古代的打擊樂器。

③負——背著

④椎(chuí)——槌子或棒子。

⑤況(huàng)然——形容鐘聲。

⑥遽(jǜ)——急速。

⑦惡——害怕

⑧悖——荒謬

譯文智伯消滅範氏的時候,有個人趁機偷了壹口鐘,準備背著它逃跑。但是,這口鐘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錘子砸碎以後再背。

誰知,剛砸了壹下,那口鐘就"咣"地發出了很大的響聲。他生怕別人聽到鐘聲,來把鐘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兩只耳朵緊緊捂住繼續敲。

害怕別人聽到鐘的聲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別人也聽不到了,這就太胡塗了。

成語寓意

門鈴的響聲是客觀存在的,不管妳掩不掩耳朵,它總是要響的。凡是客觀存在的東西,都不依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有的人對不喜歡的客觀存在,采取不承認的態度,以為如此,客觀就不存在了,這和“掩耳盜鈴”壹樣,都是極端的主觀唯心主義——唯我論的表現。

2. 掩耳盜鈴文言文

掩耳盜鈴

原文

範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鐘者②。欲負而走③,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④,

鐘況然有音⑤。恐人聞之而奪已也,遽掩其耳⑥。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

之,悖矣。——《呂氏春秋》

註釋

①範氏之亡也——範氏是春秋末期晉國的貴族,被其他四家貴族聯合打敗後,

逃在齊國。

亡,

逃亡。

②鐘——古代的打擊樂器。

③負——用背馱東西。

椎(

chu

í)——槌子或棒子。

⑤況(

hu

à

ng

)然——形容鐘聲。

⑥遽(

j

ǜ)

——急速。

譯文

智伯消滅範氏的時候,有個人趁機偷了壹口鐘,準備背著它逃跑。但是,這口

鐘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錘子砸碎以後再背。

誰知,剛砸了壹下,那

口鐘就

"

"

地發出了很大的響聲。他生怕別人聽到鐘聲,來把鐘奪走了,就急

忙把自己的兩只耳朵緊緊捂住。害怕別人聽到鐘的聲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

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別人也聽不到了,這就太胡塗了。

道理

鐘聲是客觀存在,不因為妳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萬物也都是客觀存在,

不因為妳閉上了眼睛就不復存在或者改變了形狀。這則寓言故事雖然簡短,但

卻形象而生動地闡明了壹條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對客觀存在的現實不正

視、不研究,采取閉目塞聽的態度,這是自欺欺人,終究會自食苦果的。

3. 各種寓言故事的文言文(不要守株待兔、掩耳盜鈴、畫蛇添足、刻舟求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

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註釋

涉——跋涉,就是渡過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時間很緊迫。

契——音氣,動詞,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這裏是對事物感到糊塗不理解的意思。

呂氏春秋——這是壹部古書的名稱,是秦國的宰相呂不韋的賓客們合編的。全書的內容較雜,

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學說,***分八覽、六論、十二紀。

評點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

這種變化,適合於這種變化的需要。

狐假虎威

原文:

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

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

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譯文:

老虎尋找各種野獸吃掉他們,抓到(壹只)狐貍。狐貍說:“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來做各種野獸的首

領,現在妳吃掉我,是違背天帝的命令。妳認為我的(話)不誠實,我在妳前面行走,妳跟隨在我後面,

觀看各種野獸看見我有敢不逃跑的嗎?”老虎認為(狐貍的話)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壹起)走。野

獸看見它們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獸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認為(它們)是害怕狐貍。

4. 掩耳盜鈴古文翻譯

掩耳盜鈴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

原文:“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譯文:晉國的大夫範氏滅亡的時候,有個老百姓得到壹只鐘,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鐘太大,沒法背。於是就用錘去把它打碎,這樣鐘又轟轟地響起來,那個老百姓怕別人聽到響聲來搶這只鐘,趕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來,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就聽不見了。

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5. 掩耳盜鈴 古文

從前,有壹個人很愚蠢又很自私,他還有壹個愛占便宜的壞毛病。凡是他喜歡的東西,總是想盡辦法把它弄到手,甚至是去偷。有壹次,他看中了壹家大門上掛的鈴鐺。這只門的鈴鐺制作得十分精致,好看,聲音也很響亮。他想,怎麽樣才能弄到手呢?最後決定,把它偷走。 他知道,只要用手去碰這個鈴鐺,就會"叮零叮零"地響起來。門鈴壹響,耳朵就會聽到鈴鐺的響聲,有了響聲,就會被人發現了。那可就得不 到鈴鐺了。那怎麽辦呢?

他突然想出了壹個辦法。他認為,門鈴壹響,耳朵就會聽見了,如果把自己的耳朵掩住,不是就聽不見了麽?於是,他自作聰明地采用這 個方法去偷門鈴。 有壹天晚上,他借著月光,躡手躡腳地來到這家大門前。他伸手向上摘鈴鐺,但是,門鈴掛得太高了,怎麽也夠不著,他只好掃興地回來了。 回到家,他又想該怎麽辦呢?

他想叫鄰居聾子壹起去偷鈴鐺,踩著他的肩膀就能夠摘到鈴鐺了。可是又怕別人不幹,不和他壹起偷東西,只好自己踩著凳子摘鈴鐺吧。 第二天晚上,他帶著凳子,又躡手躡腳地來到這家大門口。他踩著凳子,壹手掩住自己的耳朵,壹手摘這只鈴鐺。誰知他剛碰到鈴鐺,鈴鐺響了, 這家主人發覺後,就把他抓住了。因為別人的耳朵並沒有被掩住,仍然能夠聽到鈴鐺的響聲。

提示:鐘聲是客觀存在,不因為妳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萬物也都是客觀存在,不因為妳閉上了眼睛就不復存在或者改變了形狀。這則寓言故事雖然簡短,但卻形象而生動地闡明了壹條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對客觀存在的現實不正視、不研究,采取閉目塞聽的態度,這是自欺欺人,終究會自食苦果的。

門鈴的響聲是客觀存在的,不管妳掩不掩耳朵,它總是要響的。凡是客觀存在的東西,都不依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有的人對不喜歡的客觀存在,采取不承認的態度,以為如此,客觀就不存在了,這和“掩耳盜鈴”壹樣,都是極端的主觀唯心主義——唯我論的表現。

6. 壹個古代寓言故事(是古文)短壹點

掩耳盜鈴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

原文: 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

曰:“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呂氏春秋.察今》)

7. 中國古代成語故事 掩耳盜鈴

語故事 掩耳盜鈴春秋時候,晉國世家趙氏滅掉了範氏。

有人趁機跑到範氏家裏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裏吊著壹口大鐘。鐘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裏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鐘又大又重,怎麽也挪不動。

他想來想去,只有壹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小偷找來壹把大錘子,拼命朝鐘砸去,咣的壹聲巨響,把他嚇了壹大跳。

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鐘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裏偷鐘嗎?他心裏壹急,身子壹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麽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他越聽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鐘來,壹下壹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

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8. 《掩耳盜鈴》 文言文

原文範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鐘者②。

欲負而走③,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④,鐘況然有音⑤。恐人聞之而奪已也,遽掩其耳⑥。

惡⑦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⑧矣。——《呂氏春秋》 註釋 ①範氏之亡也——範氏是春秋末期晉國的貴族,被其他四家貴族聯合打敗後,逃在齊國。

亡,逃亡。 ②鐘——古代的打擊樂器。

③負——背著 ④椎(chuí)——槌子或棒子。 ⑤況(huàng)然——形容鐘聲。

⑥遽(jǜ)——急速。 ⑦惡——害怕 ⑧悖——荒謬 譯文智伯消滅範氏的時候,有個人趁機偷了壹口鐘,準備背著它逃跑。

但是,這口鐘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錘子砸碎以後再背。 誰知,剛砸了壹下,那口鐘就"咣"地發出了很大的響聲。

他生怕別人聽到鐘聲,來把鐘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兩只耳朵緊緊捂住繼續敲。 害怕別人聽到鐘的聲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別人也聽不到了,這就太胡塗了。

成語寓意 門鈴的響聲是客觀存在的,不管妳掩不掩耳朵,它總是要響的。凡是客觀存在的東西,都不依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

有的人對不喜歡的客觀存在,采取不承認的態度,以為如此,客觀就不存在了,這和“掩耳盜鈴”壹樣,都是極端的主觀唯心主義——唯我論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