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
[原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而身為宋國笑。(韓非《韓非子?五蠹》)
譯文:
從前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壹顆樹樁。壹天,壹只跑的飛快的兔子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而死。從此,那個農民荒廢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樹樁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當然,兔子是沒等到,他自己卻成了宋國的笑柄。
[寓意]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後也比喻企圖不經過主觀努力而僥幸得到意外的收獲。
刻舟求劍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呂氏春秋.察今》)
[譯文]
有個楚國人乘船過江時,劍從船上掉進水裏,他就在船幫上刻下壹個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從刻記號的地方跳進水裏去找劍。船已走了很遠,而劍卻沒走,這樣去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寓意]比喻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
2. 寓言故事(文言文)帶寓意和意思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置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意思: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鞋,他先比量了壹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寫在座位上,他匆忙上集市,忘了拿尺寸,他已經拿到了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了。”又回家去取,等他趕回來,集市已經散了。
寓意:要根據事情的變化去處理事情,不能墨守成規,事情變了,我們處理的方式也要改變。
3. 寓言故事(文言文)寓言故事,要簡短的,有寓意的,不要《畫蛇添足刻舟求劍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jǜ)鍥(qì)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寓意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於這種變化的需要.死守教條,比喻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地點發生了變化,解決問題的途徑應靈活有變.兩小兒辯日原文: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1),問其故(2).壹兒曰:“我以(3)日始出時去(4)人近,而日中(5)時遠也.”壹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壹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6),及(7)日中則(8)如盤盂(9),此不為(10)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壹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11),及其日中如探湯(12),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13)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14)!” 寓意:1.片面看問題,是得不出正確結論的,要從更多的角度看事物.2.再大的學問家,也有不懂的事情.3.不能不懂裝懂,要實事求是.。
4. 求兩個古文的成語故事以及註解君子三戒.出自論語季氏第十六,孔子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意思是:君子有三種事情應警惕戒備: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穩定,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到了壯年,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爭鬥;等到老年,血氣已經衰弱了,要戒除貪求名譽,地位財貸等厭.” 感悟:這是孔子對人從少年到老年這壹生中需要註意的問題作出的忠告.益者三友也是出自論語的季氏第十六,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 矣.”意思是: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後誹謗人的人,結交善於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感悟:這是孔子在告訴我們結交什麽樣的朋友是有益的,也告訴了我們結交什麽樣的朋友是有害的.這兩則不是成語故事,是我從論語裏想起的,還好網上找到了原文,省了我不少力氣,如果妳想找寓間深刻,又有教育性的古文,我建議妳去買本四書,大學和中庸可以自己看著修身,論語中的經典語句以及孟子中的智慧故事,可以說足夠我們終身受用了.。
5. 找壹些成語寓言故事(文言文)有譯文和寓意的諱疾忌醫扁鵲(què)是古代壹位名醫。
有壹天,他去見蔡桓侯。他仔細端詳了蔡桓侯的氣色以後,說:“大王,您得病了。
現在病只在皮膚表層,趕快治,容易治好。”蔡桓侯不以為然地說:“我沒有病,用不著妳來治!”扁鵲走後,蔡桓侯對左右說:“這些當醫生的,成天想給沒病的人治病,好用這種辦法來證明自己醫術高明。”
過了十天,扁鵲再去看望蔡桓侯。他著急地說:“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肌肉裏去了。
可得抓緊治療啊!”蔡桓侯把頭壹歪:“我根本就沒有病!妳走吧!”扁鵲走後,蔡桓侯很不高興。又過了十天,扁鵲再去看望蔡桓侯。
他看了看蔡桓侯的氣色,焦急地說:“大王,您的病已經進入了腸胃,不能再耽誤了!”蔡桓侯連連搖頭:“見鬼,我哪來的什麽病!”扁鵲走後,蔡桓侯更不高興了。又過了十天,扁鵲再壹次去看望蔡桓侯。
他只看了壹眼,掉頭就走了。蔡桓侯心裏好生納悶,就派人去問扁鵲:“您去看望大王,為什麽掉頭就走呢?”扁鵲說:“有病不怕,只要治療及時,壹般的病都會慢慢好起來的。
怕只怕有病說沒病,不肯接受治療。病在皮膚裏,可以用熱敷;病在肌肉裏,可以用針灸;病到腸胃裏,可以吃湯藥。
但是,現在大王的病已經深入骨髓。病到這種程度只能聽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請求為大王治病了。”
果然,五天以後,蔡桓侯的病就突然發作了。他打發人趕快去請扁鵲,但是扁鵲已經到別的國家去了。
沒過幾天,蔡桓侯就病死了。[提示]有了病,壹定要聽從大夫的囑咐,老老實實地醫治。
有了缺點錯誤,也壹定要聽取大家的批評,認認真真地改過。否則,壹誤再誤,病情會越來越沈重,錯誤會越來越嚴重,以至發展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原文]扁鵲見蔡桓公①,立有間②,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③,不治將恐深。”桓候曰:“寡人無疾④。”
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⑤。”
居十日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⑦。”桓侯不應。
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
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⑧。桓侯故使人問之。
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⑨;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⑩;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11);在骨髓,司命之所屬(12),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13)。” 居五日,桓公體痛;使人索扁鵲(14),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15)。——《韓非子》[註釋]①扁鵲——戰國時著名的醫學家。
②有間——壹會兒。③疾——古時疾指小病,病指較重的病。
腠(còu)理——原指人體皮膚的紋理。這裏指皮膚。
④寡人——古代國君的自稱。⑤好(hào)——喜歡。
⑥居——表示相隔壹段時間,過了。⑦益——更加。
⑧還走——掉轉身子就走。⑨湯熨(yùn)——用熱水敷燙皮膚。
及——達到。⑩針石——用來針灸的針。
古時治病用石針。(11)火齊——火煎的湯藥。
(12)司命之所屬——到了死神手中。司命,掌握人的生死命運的神。
(13)臣是以無請也——我所以不再請求(為他治病)了。(14)索——尋求。
(15)遂——就。棘刺尖兒上雕猴子燕王到處張貼榜文,征求身懷絕技的能工巧匠。
有個衛國人來應征,自稱能在荊棘的尖刺上雕刻出活靈活現的猴子。燕王聽說他有這樣超群的技藝,高興極了,立刻給他極其豐厚的待遇,供養在身邊。
過了幾天,燕王想看看這位巧匠雕刻的藝術珍品。那個衛國人說:“國君要是想看的話,必須依我兩個條件:壹,半年之內不入後宮與後妃歡聚;二,不喝酒,不吃肉。
然後選壹個雨睛日出的天氣,在半明半暗的光線中,才能看到我在棘刺尖兒上雕刻的猴子。”燕王壹聽這些條件,沒法照辦,只能繼續用錦衣玉食把這個衛國人供養在內宮,卻始終沒有機會欣賞到他刻制的珍品。
宮內有個鐵匠聽到了這件事,不禁暗暗發笑。他就對燕王說:“我是專門打制刀具的。
誰都知道,再小的刻制品也要用刻刀才能雕削出來,所以,雕刻的東西壹定要比刻刀的刀刃大。如果棘刺的尖兒細到容不下最小的刀刃,那就沒法在上面雕刻。
請國王檢查壹下那位工匠的刻刀,就可以知道他說的話是真是假了。”大王壹聽,如夢方醒,立即把那個衛國人找來,問道:“妳在棘刺尖兒上雕刻猴子,用的是什麽工具?”衛國人回答:“刻刀。”
燕王說:“請把妳的刻刀拿給我看看。”衛國人壹聽就慌了神,借口說到住處去取刻刀,溜出宮門逃跑了。
[提示]牛皮、謊言,編得再巧妙,也經不住認真的考察、仔細的分析。根據這則寓言故事,人們常常把謊言稱為“棘刺之說”。
需要說明的是,應該把故事中衛國人吹的牛皮跟今天的微雕藝術區別開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工藝的進步,人們可以憑借極細的刻刀和放大鏡、顯微鏡在頭發絲上雕刻。
但在壹、二千年前,人們的技藝還達不到這樣高的水平。故事中那位鐵匠的分析判斷是根據當時的水平作出來的。
[原文]燕王征巧術人①,衛人曰:“能以棘刺之端為母猴。”燕王說之②,養之以五乘之奉③。
王曰:“吾試觀客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觀之④,必半歲不入官⑤,不飲酒食肉,雨霧日出⑥,視之晏陰之間⑦,而棘刺之。
6. 求幾個古文的大意,成語和含義.1.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之學行於邯邯鄲學步邯鄲:地名,戰國時趙國都城,今河北省邯鄲市;步:行走,走路.比喻模仿不成,反把自己原有的長處失去了.從前有個人在邯鄲學習怎樣走路,結果不但沒有學會邯鄲人走路,而且忘了以前自己是怎樣走的,於是只好爬著回家去.1、莊周《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2、昔有學步於邯鄲者①,曾未得其仿佛②,又復失其故步③,遂匍匐而歸耳④——《漢書》.①昔(xī)——從前,過去.步——行走,走路.②曾——這裏相當於“乃”,意思同“卻”.仿佛——大略、大概.③故步——原來走路的步法.④匍匐(pú fú)——爬行.買櫝還珠 發 音mǎi dú huán zhū 釋 義 櫝:木匣;珠:珍珠.買下盛裝珍珠的木匣,退還了木匣中的珍珠.比喻沒有眼光,取舍不當.出 處 先秦·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示 例 鄒韜奮《萍蹤寄語》:“當然,以我的淺陋的眼光,恐怕'~',沒有什麽好報告.” 近義詞 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反裘負薪 反義詞 去粗取精 典 故 春秋時代,楚國有壹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壹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生意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致美觀,使盒子會發出壹種香味,然後把珠寶裝在盒子裏面.有壹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觀,問明了價錢後,就買了壹個,打開盒子,把裏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刻舟求劍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出自《呂氏春秋.察今》) [譯文] 有個楚國人乘船過江時,劍從船上掉進水裏,他就在船幫上刻下壹個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從刻記號的地方跳進水裏去找劍.船已走了很遠,而劍卻沒走,這樣去找劍,不是很糊塗嗎?1.把句子補充完整,再加上標點符號.。
7. 找壹些成語寓言故事(文言文)有譯文和寓意的鸚鵡救火
簡介
中國傳說故事.壹天,壹只鸚鵡飛往別的山頭棲息,那裏的禽獸友好相處,像個幸福的大家庭.鸚鵡雖然很喜歡這座山,但還是回到自己的老家.幾個月後,那座山起了大火.鸚鵡看到,便入水中潤濕羽毛,飛往那山空中,灑落毛羽間水想滅大火,這樣往來反復,不以為苦.天神譏笑它愚蠢,滴水怎能澆滅大火?可是鸚鵡仍堅持這樣做.天神被它的誠意感動,就降下大雨,澆滅了山上的大火.(>卷九壹引>)
原文
有鸚鵡飛集他山,山中禽獸皆相愛。鸚鵡自念,此山雖樂,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獸依依不舍。 後數月,山中大火。鸚鵡遙見,遂入水沾羽,飛而灑之。天神曰:“汝雖好意,然何足道也?”對曰:“雖知區區水滴不能救,然吾嘗僑居是山,禽獸善行,皆為兄弟,吾不忍見其毀於火也。”天神嘉其義,即為之滅火。[1]
註釋
①集:棲息
②輒:總是
③相貴重:尊重它;相:指代鸚鵡
④沾羽:沾濕羽毛
⑤嘗:曾經
⑥僑居:寄居
⑦行善:行為善良
⑧嘉:多作美好,贊許,如嘉客,嘉賓。嘉感:贊揚並受感動
⑨去:離開。
譯文
有壹只鸚鵡飛到壹座山上,和山中的飛禽走獸都相處很好。鸚鵡自己想:雖然很快樂,但不是我長久居住的地方。於是就離開。後來,過了幾個月,山中燃起了大火,鸚鵡遠遠看見了,就飛入水中,沾濕自己的羽毛,飛到山上,灑水(滅火)。天神說:“妳雖然有誌氣,但是力量微不足道。”鸚鵡回答說:“雖然我知道不能滅火,但是我曾經在此山中住過,山中的飛禽走獸對我很好,都是我的兄弟,我不忍心見他們(遭遇火災)。”天神贊美而且很感動它們的義氣,立即用雨幫鸚鵡將火滅掉。
寓意
1. 不可以忘恩負義,在看到以前幫助過自己的人有困難時,應給予其幫助。 2. 人的力量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