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名世界的東芝和海信電器***同宣布,東芝將電視業務子公司東芝視頻解決方案株式會社(簡稱TVS)的95%的股份轉讓給海信,轉讓完成後,海信電器將獲得東芝電視產品、品牌、運營服務等全鏈條業務,並擁有東芝電視全球40年品牌授權。本次交易作價129億日元,合約人民幣7.8億元,收購預期將於2018年2月底完成交割。消息壹出,引來壹片嘩然。
首先,讓人們感嘆的是東芝。作價7.8億,海信就擁有了東芝電視95%股權和東芝電視產品、品牌、運營服務等全鏈條業務以及40年的全球品牌授權,東芝無疑是賤賣了自己。東芝集團連年惡化的財務狀況是這次出售的主要原因。東芝集團以電視為核心的映像業務自2011年之後持續虧損。東芝集團財報顯示,2017年4-9月以電視為核心的映像業務虧損47億日元,2016全年虧損則高達到129億日元。嚴峻的財務狀況讓東芝集團面臨緊急的退市危機——按照東京證券交易所規定,如果不能在2018年3月底結束連續兩年的資不抵債局面,東芝集團將會被強制退市。因此出售東芝電視股權,無疑是東芝在斷臂自救。百年巨頭面臨如此境地,不得不讓人惋惜。
但對於海信的選擇收購東芝電視,媒體和業內人士則更多的是摸不著頭腦。
為什麽這麽說呢,我們來看壹組數據。海信集團在中國連續13年電視市場占有率排名第壹,並且已經開始布局全球市場,並且卓有成效。海信在2015年接管了夏普的北美電視業務,並相繼贊助了2016年歐洲杯、2018年世界杯等世界頂級體育賽事。根據全球市場研究機構IHSMarkit發布的數據顯示,海信電視2015年出貨量位居全球第三,2016年位居全球第五。由此可見,海信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市場,業績都可圈可點。
然而收購東芝電視卻並非是明智之舉。分析人士稱,這筆作價7.54億元人民幣的買賣看似劃算,但實際上海信電器收購的東芝電視資產完全就是個“財務垃圾”,不僅其賬面凈負債達到了將近9億元人民幣,而且每年還得再虧損好幾個億!原本海信電器凈利已經連續三個月大跌,並購達成後,將直接把海信電器整體拖入巨虧的深淵。也正因此,消息公布後的第壹個交易日,海信電器高開低走,小幅高開後沖高,隨後股價震蕩下挫,午後小幅回升後再次回落,收盤下浮上漲0.45%,最終報15.63元。由此可見,資本市場對這筆買賣並不看好。
此次,海信電器和東芝電視並不能實現優勢互補。作為在電視領域均有自身見解的兩個品牌,看似“強強聯合”的背後,是短板的不斷擴大。海信在國內的市場占有率已經連續13年第壹,並不需要東芝電視的補充;而在海外市場,東芝同樣幫不上什麽忙。據悉,東芝集團在2010年與TCL集團合資成立東芝視頻產品(中國)有限公司,其中東芝控股51%,TCL持股49%。2013年底東芝在在中國停止電視機自主生產,由TCL代工生產。2015年底,東芝在印尼市場也宣布出售了電視業務,收購方是中國的創維公司。此外,東芝電視在北美、歐洲、巴西、東南亞、臺灣、非洲、中東等全球7大區域都將品牌授權給了其他公司,大部分的品牌授權合同到期時間為2020年。這意味著海信集團在2018年初收購完成後,還不能使用全球這些區域的東芝電視品牌。由此可見,收購東芝電視,不僅不會對國際國內市場有任何幫助,反而會因為東芝混亂的品牌授權和巨大的虧損,將海信電信也拖入巨虧的深淵。可以想象,收購東芝電視在產品研發、渠道、未來發展方向等隱患將會在未來壹壹暴露。
因此,海信的打錯了如意算盤。本想加速國際化進程,可卻是邁錯了步伐。業界普遍認為海信此次收購,並不是以長板補短板,而是相似性很大的品牌聚合。首先海信本身在芯片與電視畫質上壹直都有大投入,芯片有HI-viewpro,技術上投入ULED;而東芝在芯片、電視畫質上的技術優勢和海信的優勢雷同;東芝雖然在OLED技術上的優勢,但OLED又面臨不能量產的問題。海信短板恰恰在於面板,但海信不僅沒有收購面板廠商,而是再花7.8億元買技術和40年品牌使用權,實在是讓人摸不著頭腦。
不過,海信收購東芝,也實屬無奈之舉。近年來,海信電視國內市場占有率不斷下降,在最新的雙十壹電視線上銷量top 10排行榜上可以看到,第壹名第二名分別是小米和夏普,而海信電視已經跌倒第三名。而在雙十壹線上暢銷電視前十名排行榜中,海信無壹款電視入選。
而海信在國際市場也頻頻受挫。此前海信花巨資拿下了夏普電視北美授權,然而夏普被富士康收購以後,富士康便希望拿回授權,並且由於海信將劣質低價的產品以貼牌夏普的方式銷售,嚴重損害了夏普電視的品牌形象,壹紙訴狀將海信告上了法庭。業界普遍認為夏普收回品牌使用權可能性很大。沒有夏普品牌授權,海信北美市場必然將面臨市場份額急劇縮小的巨大壓力。因此,有家電市場行業人士分析稱,海信之所以出此下策,實在是被逼無奈著急上頭,所以才病急亂投醫,希望通過收購東芝電視來代替夏普,以期繼續鞏固自身的市場份額。但海信無疑沒有看到自己和東芝電視並沒有互補的事實,作為在電視領域均有自身見解的兩個品牌,“強強聯合”的背後,是短板的不斷擴大。而在強強聯合方面,海信應該學習富士康和夏普的成功案例。富士康和夏普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在合作之初就確定了攜手的方向,而且在技術研發上,保證了夏普研發團隊的傳承。只有這樣的聯合,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強強聯合。然而海信與東芝的合作,可以預見,將會面臨這眾多間距的挑戰,海信能否通過收購東芝電視實現逆襲,還需要等待時間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