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形容部分讀書人脫離勞動、脫離實踐的樣子,反映了“過於註重書本知識而欠缺實踐”的教育特征。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是壹則源於文人作品的成語,最早出自《論語·微子》。在句子中壹般作定語、分句。
後世借用這個成語故事,批評那些不學無術、妄自尊大的人,並告誡人們既要重視書本知識的學習,更要註意向社會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以豐富自己的科學文化知識。
成語典故:
子路跟隨老師孔子出行,結果落在了隊伍的後面,正不知該往哪兒走的時候,正巧碰見壹個用拐杖扛著除草器具的老人。子路於是側立壹旁,朝老人鞠了壹躬,然後畢恭畢敬地問道:“您看見我的老師嗎?”老人聽後白了他壹眼,沒好氣地答道:“四肢不勞動,五谷也分不清。誰是(妳的)老師?”說完就把拐杖插在地上開始除草。
子路不知如何是好,就拱著手站在那兒。等到老人幹完了活,天色都已經黑了,子路還站在那裏壹動不動。老人被子路虔誠有禮的態度所打動,就邀請子路到他家裏過夜,殺雞煮飯款待子路,並讓他的兩個兒子出來拜見子路。
第二天壹大早,子路向老人家告辭。在追上老師後把這件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聽了贊嘆說:“這位老先生是個隱士呀!”然後叫子路趕緊轉回去看他。子路到達他家時,他已經出門去了。
子路於是說道:“空有壹身本領卻又隱居不仕,這是不合道理的。長幼之間的禮節,固然需要恪守,但是君臣之間的大義,又怎麽可以廢棄呢?自己只想在亂世中潔身自好,殊不知卻渾然忘記了君臣之間的大倫。
君子出仕,不過是為了踐行這種君臣的大義,即使自己的學說不被當政者采納,即使這個世界已經墮落到無可救藥,也不應該消極地逃避現實而應該積極出仕,為改變這個混亂的世道做出不懈的努力。”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四體不勤,五谷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