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摘抄有關秋天的成語故事
想要知道有關壹些秋天的成語故事的話,可以到網上去查找,那裏面有很多的。
2. 關於秋天景色成語故事
壹葉知秋、
春華秋實、
春秋筆法、
秋風落葉、
秋高氣爽、
五谷豐登、
碩果累累、
春花秋月、
天高雲淡、
寒蟬淒切、
秋風瑟瑟、
層林盡染、
果實累累、
秋收冬藏、
落葉知秋、
壹日三秋、
雁過留聲、
秋風送爽、
春去秋來、
金風送爽、
秋風習習、
秋陽杲杲、
金桂飄香、
天朗氣清、
葉落知秋、
桂子飄香、
秋色宜人、
千秋萬代、
林寒澗肅、
冰壺秋月
3. 帶有秋、平二字的成語,典故,或詩句
平分秋色
pí復ng fēn qiū sè
註制釋
比喻雙方各得壹半,不分上下。
出處
《楚辭·九辯》:“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廩秋。”宋·李樸《中秋》詩:“平分秋色壹輪滿,長伴雲衢千裏明。”
舉例
這場足球賽,兩隊勢均力敵,~,最後以1:1握手言和。
近義詞
不分勝負、不分高低
歇後語
老兩口賞月
謎語
農歷八月十五
用法
動賓式;作謂語、賓語、狀語;指雙方各得壹半
英文翻譯
leg and leg <neck and neck; equal or nearly equal in a race or contest; abreast; have equal shares>
4. 春蚓秋蛇的成語故事。
春蚓秋蛇的成語故事
春蚓秋蛇《晉書·王羲之傳》裏記載了這樣壹個故事:梁朝的蕭子雲,自幼喜歡書法。
他的書法雖出於近世,卻獨具壹格,因而聞名於長江壹帶。
但當時有人卻有不同看法,認為蕭子雲的書法“僅得成法,無丈夫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
(意思是:只能說他會寫字,他的字沒有骨氣,每行字都象春天的蚯蚓,每個字都象秋天蜷曲的蛇。)
後來人們用“春蚓秋蛇”比喻書法拙劣。言其字象春天的蚯蚓和秋天的蛇的行跡壹樣,彎彎曲曲的。
5. 有關秋天的成語典故
1、秋高氣爽抄:
出處襲:唐·杜甫《崔氏東山草堂》
愛汝玉山草堂靜,高秋爽氣相鮮新。有時自發鐘磬響, 落日更見漁樵人。
釋義:形容秋季晴空萬裏,天氣清爽。
2、春花秋月
出處:南唐·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釋義: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美好時光。
3、暗送秋波
出處:宋·蘇軾《百步洪》之二
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輿欲語防飛梭。 輕舟弄水買壹笑,醉中蕩槳肩相摩。
釋義:舊時比喻美女的眼睛像秋天明凈的水波壹樣。指暗中眉目傳情。
4、望穿秋水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損他淡淡春山。
釋義:秋水,比喻人的眼睛。眼睛要望穿了。表示殷切地期盼,壹般用於女性。
6. 20個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故事
1、拔苗助長
春秋時,有個急性子農夫,他插下秧苗後,好幾天也不見秧苗長高,心裏著急,就把自己田裏的秧苗挨個都拔高了壹些。他累得筋疲力盡,回到家裏,得意地對兒子說:“ *** 了壹天,總算幫助秧苗長高了壹些。”兒子連忙跑到田邊去看,只見秧苗全都被太陽曬得枯死了。
2、壹鳴驚人
春秋時,楚莊王當國君的前三年,只知享樂,不管國事。申無畏出了個謎語讓他猜:“有只大鳥,三年不飛也不叫,這是什麽鳥?”楚莊王笑著說:“這只鳥,要麽不飛不鳴,要飛就直沖雲霄,壹叫就讓人震驚。”從此,他勵精圖治,成為霸主。
3、風吹草動
春秋時,楚國的伍子胥被楚平王追殺,他逃到昭關。由於楚軍在關口盤查很嚴,他出不了關。因為著急和憂愁,壹夜之間他的須發全都變白了。憑著相貌短時間內的巨大變化,他混出了昭關。逃亡的路上,他經常在蘆葦和草叢裏穿行,由於精神高度緊張,稍有風吹草動,他就趕緊躲起來。
4、風雨同舟
春秋時,吳、越兩國相鄰,但彼此之間爭端不斷,戰爭頻繁。有壹次,兩國的人同乘壹條船渡江,船到江心,狂風突起,大浪滔天,眼看著就要翻船。在這危急時刻,人們忘記了過去的仇恨,齊心協力,***同排除險情,使渡船安全地到達了岸邊。在船上的兩國人就像壹家人壹樣。
5、甘拜下風
春秋時,秦、晉兩國之間發生了戰爭,結果晉軍大敗,晉惠公也被秦俘獲。秦穆公對晉國的君臣們說:“盡管晉惠公忘恩負義,但我是不會將妳們當俘虜押回秦國的。”晉國的大臣們說:“我們是跪在您的下風頭,希望您在上風頭說的話能算數。
6、天羅地網
春秋時,楚平王聽信大臣費無忌的讒言,要殺害太子的師傅伍奢和他的兒子伍子胥。太子連夜告訴了在樊城做守將的伍子胥。當第二天費無忌的兒子來騙伍子胥回都城時,伍子胥將他痛打壹頓,說:“如果不是太子告訴真相,我就被騙入天羅地網了。”
7、守株待兔
春秋時,宋國有個農夫在田裏看見壹只野兔撞在樹樁子上,折斷脖子而亡。他不費吹灰之力便吃到了兔肉。從那以後,他什麽農活兒也不幹了,天天守在樹樁子旁邊,等著撿兔子。可再也沒有野兔來撞這樹樁子,他的行為被人們當作了笑話。
8、無能為力
春秋時,秦國和晉國要組成聯軍攻打鄭國,鄭國的國君非常焦急。有人告訴他,有個叫燭之武的官員能夠勸說秦國退軍。國君立即召見了燭之武。燭之武對他說:“我年輕的時候就不如別人,現在年紀大了,就更沒有這個能力了。”
9、如釋重負
春秋時,季孫、叔孫和孟孫三個家族掌握了魯國的軍政大權。魯昭公為奪回權利,派兵去攻打季孫氏。叔孫氏和孟孫氏知道後,立刻前來救援。三家聯合起來,把昭公的軍隊打得大敗,昭公只得逃亡齊國。因為他原來已經失去了民心,百姓反而感覺像放下沈重的負擔。
10、安居樂業
春秋時,哲學家老子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非常不滿,提出了他理想中的“小國寡民”社會:國土面積小,人口稀少。人們不用坐車乘船到遠方去;沒有戰爭,人們不需要犧牲自己的生命;人人有自己喜歡的職業,吃得好,穿得舒服,住得安穩;與相鄰的國家望得見,但不相往來。
11、出類拔萃
孟子是春秋末期壹位大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回答學生的提問時說:“麒麟和壹般走獸是同類,鳳凰和普通飛禽是同類,聖人和百姓也是同類;而孔子作為聖人,遠遠超越同類人中的佼佼者,沒有人比他更偉大了。”
12、從容不迫
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哲學家莊子,在壹次與另壹位哲學家惠子辯論時,指著水中的魚說:“它從容不迫地遊來遊去,多快樂啊!”惠子說:“妳又不是那條魚,怎麽知道?”莊子說:“魚快不快樂其實並不重要,因為我們自己快樂,所以可以認為水裏的魚同樣非常快樂。”
13、大義滅親
春秋時,衛國有位正直的大臣叫石碏,可他的兒子石厚,卻幫助衛莊公的兒子州籲殺害了衛桓公,篡奪了國君之位。州籲和石厚很暴虐,引起了民憤。石碏對自己的不肖之子也十分憤恨。他設計把州籲和石厚騙到陳國,又與陳桓公商量好,將兩人處決。人們稱贊他的行為是“大義滅親”。
14、趾高氣揚
春秋時,楚武王派大將屈瑕帶兵去攻打羅國。大臣鬥伯比為他送行時,看到他走路時把腳擡得高高的,回來就對楚王說:屈瑕太驕傲了,他必敗無疑。楚王趕緊派人去提醒屈瑕不可輕敵,可是已經來不及了。屈瑕已經兵敗鄢水。由於羞愧,壹個人跑到山谷中上吊自殺了。
15、退避三舍
春秋時,晉國內亂。公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待他很好。當問及如何報答時,重耳說:“如我當上國君,要是兩國交兵,我就退兵九十裏以謝恩。”後來,重耳成了晉國國君,稱晉文公。不久,楚晉兩國發生了戰爭,重耳履行了自己的承諾。
16、臥薪嘗膽
春秋時,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被俘虜。勾踐被扣押了三年,他遭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屈辱。被釋放回國後,他發誓要報仇血恨。為激勵鬥誌,他睡在柴草上,還在旁邊掛了壹個苦膽,每天都要嘗壹嘗膽的苦味。經過長期準備,越國終於打敗了吳國。
17、螳螂捕蟬
春秋時,壹個侍衛想勸吳王放棄攻打楚國的決定,就拿著壹把彈弓在花園裏走來走去。吳王問他在幹什麽。他說:“壹只蟬在叫,它沒有想到身後有壹只螳螂要捕捉它。而螳螂沒有想到身後有壹只黃雀要啄食它。黃雀呢,更沒想到我用彈弓在瞄準它。它們沒考慮身後的危險啊!”吳王聽後,撤回了決定。
18、葉公好龍
春秋時期,楚國有壹個貴族,自稱葉公。他對別人說:“我最喜歡龍。”他把家裏的廳堂、屋梁、房柱、門窗及墻壁上,全都刻畫上龍的形象。天上真龍聽說了,非常高興就從天而降,來到葉公家裏。葉公看見了真龍,嚇得臉色發白,渾身發抖,狼狽逃竄而去。
19、壹鼓作氣
春秋時,魯國與齊國發生戰爭。齊軍連續兩次擂響戰鼓發起沖鋒,魯軍都按兵不動。齊軍第三次擊鼓發起進攻,將軍曹劌才下令:“擊鼓,進攻!”結果魯軍大勝。曹劌告訴魯莊公,敵軍擂鼓三遍時士兵已乏力,而我軍壹鼓作氣,所以能取勝。
20、邯鄲學步
戰國時,趙國都城邯鄲的人以走路姿勢優美而著稱。有個燕國人來到邯鄲,要學習當地人如何走路。他發現滿街的人走路姿勢各異,但都很優雅,就見壹個學壹個。結果呢,什麽姿勢都沒學會,連自己原先是如何走路的都忘記了,只好爬著回家去。
7. 秋後算賬的成語故事
秋後算賬_成語解釋
拼音:qiū hòu suàn zhàng
釋義:本指秋收後結算賬目。比喻待到事後再對反對自己的壹方行清算處理。
8. 多事之秋 成語故事
多事之秋
ōshìzhīqiū
[釋義] 秋:年歲;時期。事故或事變很多的時期。多指國家或政局等較大範圍的政治局勢不安定;事端多起的時期。
[語出] 唐·崔致遠《前宣州當塗縣令王翺攝楊子縣令》:“況逢多事之秋;而乃有令患風。”
[近義] 多災多難 風雨飄搖 內憂外患 動蕩不安 雞犬不寧 兵連禍結
[用法] 壹般作賓語。
[結構] 偏正式。
[例句] 目前國際上正處於~;我們壹定要堅定自己的立場。
成語典故
編輯
出處: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二:“所以多事之秋,滅跡匿端,無為綠林之嚆矢也。”
釋義:端,事物的壹頭或壹方。嚆矢(hāo shǐ),帶響聲的箭,古時強盜***同搶劫時通常用響箭互相聯絡。也比喻事物的開端、先聲。
所以在事變很多的時期,銷聲匿跡,隱藏自己,能夠躲避那些盜匪的襲擊。
9. 名人描寫秋天的成語故事
春華秋實。出處:晉·陳壽《三國誌·魏誌·邢颙傳》:“(君侯)采庶子之春華,忘家丞之秋實。”解釋:華:古同“花”。春天耕種,秋天收獲。比喻事物的因果關系。比喻文采與德行。多指因學識淵博,而明於修身律己,品行高潔。此詞現也用作指時間流逝,歲月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