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小學生成語故事簡短5篇

小學生成語故事簡短5篇

#能力訓練# 導語成語是語言中的精華,是歷史的產物,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下面是 考 網分享的小學生成語故事簡短5篇。歡迎閱讀參考!

1.小學生成語故事簡短

熟能生巧

 北宋時候有壹個叫陳堯咨的人,十分善於射箭,當時的人都明白他是壹個百發百中的射箭手,所以大家都對他很敬佩。陳堯咨受到大家稱贊之後,覺得自己的本領已是天下無雙,便驕傲自滿起來。

 壹天,陳堯咨又在靶場表演他那百步穿楊的絕技。壹箭射出,把又細又軟的柳枝條射斷了。觀眾們看得大聲喝彩,並要求他再來壹次。這時有個賣油的老頭正從那裏經過,看了後,卻笑著說:“這有什麽了不起,只但是手法熟練些罷了!”陳堯咨聽了,不禁大怒,喝道:“妳這老頭有什麽本領,竟敢藐(miǎo)視我?”老頭回答:“我哪裏敢藐視妳,我只是從幾十年的斟(zhēn)油經驗中,明白做熟了的事情,便會找出竅門來的道理。”說著,便從他的油擔上取下壹個葫蘆,葫蘆口上放壹枚方孔銅錢,然後打了壹勺油,高舉油勺往葫蘆裏倒,倒下的油直得像壹條線似的穿過錢孔進入葫蘆中。油倒完了,把銅錢拿起來給大家看,錢孔周圍竟沒有壹絲油漬(zì),大家看了都贊嘆不已。老頭微笑著對陳堯咨說:“我這也沒有什麽了不起,只是熟能生巧罷了。”陳堯咨聽了,壹聲不響便掉頭走了。

 之後的人便根據這故事引申出“熟能生巧”這個成語,用來說明熟悉了所做的事情,便能找出做得更好的辦法來。

2.小學生成語故事簡短

守株待兔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壹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壹遇災荒,可就要忍饑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幹什麽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壹天,他正在田裏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壹只兔子,不偏不倚,壹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壹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壹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釋讀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3.小學生成語故事簡短

鐵杵磨針

 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壹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麽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裏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壹個破茅屋門口,坐著壹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壹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麽?”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壹個繡花針。”老婆婆擡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麽粗,什麽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麽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麽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壹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4.小學生成語故事簡短

自相矛盾

 楚國有壹個賣兵器的人,到市場上去賣矛和盾。

 好多人都來看,他就舉起他的盾,向大家誇口說:“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無論怎樣鋒利尖銳的東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著,這個賣兵器的人又拿起壹支矛,大言不慚地誇起來:“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無論怎樣牢固堅實的東西也擋不住它壹戳,只要壹碰上,嘿嘿,馬上就會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聲吆喝起來:“快來看呀,快來買呀,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盾和最最鋒利的矛!”

 這時,壹個看客上前拿起壹支矛,又拿起壹面盾牌問道:“如果用這矛去戳這盾,會怎樣呢?”“這——”圍觀的人先都壹楞,突然爆發出壹陣大笑,便都散了。

 那個賣兵器的人,呆了半天,壹句話也說不出來。最後灰溜溜地扛著矛和盾走了。

 客有鬻矛與盾者,譽其盾之堅:“物莫能陷也。”他兩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應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釋義“矛”古代壹種長柄的裝有金屬槍頭的武器,用以刺殺敵人。“盾”,古代用來保護自己、抵檔敵人刺殺的武器。後以自相矛盾比喻語言、行動前後不壹致或互相抵觸。

5.小學生成語故事簡短

不恥下問

 春秋時代,孔子被人們尊為“聖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請教學問。他的《論語》是千百年來的傳 世之作。孔子學問淵博,可是仍虛心向別人求教。有壹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他壹進太廟,就覺得新奇,向別人問這問那。有人笑道:“孔子學問出眾,為什麽還要問?”孔子聽了說:“每事必問,有什麽不好?”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後,為什麽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聰明好學,不恥下問,才配叫‘文’。”弟子們想:“老師常向別人求教,也並不以為恥辱呀!”。

 虛心好學,肯向壹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學習,叫“不恥下問”。

 不恥下問的意思:不恥:不以為恥辱;下問:降低身份請教別人。不以向比自己學識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求教。

 現在我們用來形容壹個人謙虛、好學,真誠地向別人提問請教,不恥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