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關於榫卯的詩句

關於榫卯的詩句

1.關於榫卯的詩句

榫卯 [詞典]

1.榫頭和卯眼。亦特指榫頭。>>詳細解釋 搜索本詞:榫卯 關於榫卯的詞語

卯 [字典]

mǎo地支的第四位,屬兔。用於記時:時(早晨五點至七點)。正(早晨六點)。點。畫。器物接榫的地方凹入的部分:眼。榫。期限:比(中國清代催征錢糧,分期追比)。筆畫數:5;部首:卩;筆順編號:35352 夘mǎo名(象形。象兩扇門打開之形。本義:門開著)地支的第四位〖〗。如:子、醜、寅、與天幹相配,用以紀年。如:君(生。>>詳細解釋 搜索本詞:卯 帶卯字的詞語

丁壹卯二 [成語]

丁:通“釘”,這裏指榫頭;卯:器物上接榫頭的孔眼。丁卯合位,壹絲不差。形容確實、牢靠。>>詳細解釋 搜索本詞:丁壹卯二

鬥榫合縫 [成語]

榫:榫頭,竹、木、石制器物或構件上利用凹凸相接處凸出的部分榫頭和卯眼非常適合,不露縫隙。形容手藝高超。>>詳細解釋 搜索本詞:鬥榫合縫

2.有關於江南三大名樓的詩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壹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

壹拳打碎黃鶴樓,壹腳踢翻鸚鵡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李白

黃鶴樓建在武昌蛇山,“蛇首”黃鶴磯頭上。面臨大江,崇樓傑閣,飛檐翹首,宏偉壯麗。它與南昌滕王閣、嶽陽嶽陽樓古時並稱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創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223年),以後各代屢毀屢修,清光緒十年又被焚毀。20世紀80年代重建的黃鶴樓崇樓5層,飛檐5舒,黃琉璃瓦屋面,瑰麗端莊。

據《南齊書》載:“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太平寰宇記》載:“昔費祎登仙,每乘黃鶴於此憩駕。”鶴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象征長壽吉祥。這些美妙的傳說更吸引了歷代文人、遊子前來登樓飲酒賦詩。據記載,唐代詩仙李白壹次路過武昌,登黃鶴樓詩興大發,正欲舉筆,擡頭見壁上已有崔顥《黃鶴樓》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壹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認為自己難以超越,遂掛筆而去。“白雲黃鶴”從此聲名大震。其實李白曾多次登臨黃鶴樓,他幾首應黃鶴樓景所賦的詩也是千古絕唱。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以及《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壹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等等。這些名詩佳話都為黃鶴樓增輝添色。

2.嶽陽樓

嶽陽樓東倚巴陵山,北枕長江,西瀕洞庭湖,為我國古代江南三大名樓之壹。素有“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之譽。登樓遠眺,八百裏洞庭湖光山色立展眼前。斯景斯境,不由地令人想起杜甫《登嶽陽樓》著名詩句:“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訴,乾坤日夜浮。”“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暈夕陰,氣象萬千。”北宋大政治家、大文學家範仲淹在其《嶽陽樓記》壹文中更對嶽陽樓的景色作了如上淋漓盡致的描繪。特別是他抒發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天下為己任的寬闊胸懷,使後人為之傾倒。樓內正中至今還有清乾隆年間著名書法家張照手書的《嶽陽樓記》全文木雕屏,供遊人細讀深思。嶽陽樓自唐以來重修處達30多次,現存建築為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3層,高近20米,飛檐鬥拱,黃色琉璃瓦頂,用傘形架荷重,全樓榫卯交接,未用壹釘,是罕見的建築結構,工藝精良。樓四周環以明廊、圓柱,氣勢雄偉。20世紀70年代重修。可以說,嶽陽樓的建築是我國古代建築民族風格和建築技巧的典型體現。

3.滕王閣

膝王閣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西章江門外(現沿江路),為唐太宗李世民弟李元吉都督洪州時所建,為古代江南三大名樓之壹。1926年被北洋軍用鄧如琢燒毀,今已重建。唐上元二年(675年),閻伯嶼督洪州牧,重修膛王閣,並於重陽佳節在此閣大宴眾賓僚名士。“初唐四傑”之壹、少年英才王勃即席所作《膝王閣序》道盡了膝王閣的富麗堂皇和風光景色:“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此千古名篇使膝王閣名傳千秋。可謂文從樓起,樓以文傳。

3.描寫吊腳樓的句子有哪些

1. 古鎮上的木樓,基本是吊腳樓。

2. 臨河的房屋都是吊腳樓,當地民風淳樸友善,古鎮內有“復興塔”,“觀音廟”等數處宗教建築。

3. 寒生和老婆婆回到了山坡上的吊腳樓,老遠就聞到了壹股郁馥的酒香。

4. 吊腳樓,曾是鄂西民居的標誌,舉目可見。

5. 畫舫靠岸,湖邊的吊腳樓裏鶯歌燕舞,既有濃妝艷抹的女子,也有不施粉黛的佳人。

6. 吊腳樓采用全木質、古法榫卯工藝建造,建築物中的門、窗、屏、墩、坎等構件均來自三峽地區的民居,為原汁原味的土家建築。

7. 環繞苗寨的山是青翠色的,鱗次櫛比的吊腳樓安睡於群山的臂彎中。

8. 站在吊腳樓上眺望,阿蓬江煙波浩渺,遠山綿亙不絕。

9. 平緩的山坡上鑲嵌著壹塊塊粉紅色的蕎麥田,路邊鋪著碧綠的青稞地,圓木建成的圍欄順著彎彎曲曲的土路,壹直通向遠方的原始森林,藏式吊腳樓錯落有致地分布在路旁,煮奶茶的淡藍色煙霧中,牛群、羊群時隱時現……整個氛圍呈現著壹種中世紀鄉土意味。

10. 渾濁了上千年的朝天門碼頭的江水依然渾濁,潮濕陰暗了千百年的吊腳樓依然潮濕。

11. 每排柱的最外壹根自上而下截齊上屋基處,形成吊腳柱,“吊腳樓”因此得名。

12. 吊腳樓,也叫“吊樓”,為苗族(重慶、貴州等)、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傳統民居,在渝東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東南地區的吊腳樓特別多。

13. 吊腳樓多依山靠河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為最佳屋場,後來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

14. 吊腳樓屬於幹欄式建築,但與壹般所指幹欄有所不同。幹欄應該全部都懸空的,所以稱吊腳樓為半幹欄式建築。

15. 從前的吊腳樓壹般以茅草或杉樹皮蓋頂,也有用石板蓋頂的,現鄂西的吊腳樓大多用泥瓦鋪蓋。吊腳樓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壹件大事。

4.古建築榫卯結構在網上查“榫卯結構”出來的大多是家具榫卯結

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 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

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擡梁、穿鬥、井幹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擡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擡梁,所以稱為“擡梁式”。

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築物中常采用這種結構方式。穿鬥式是用穿枋把壹排排的柱子穿連起來成為排架,然後用枋、檁鬥接而成,故稱作穿鬥式。

多用於民居和較小的建築物。井幹式是用木材交叉堆疊而成的,因其所圍成的空間似井而得名。

這種結構比較原始簡單,現在除少數森林地區外已很少使用。 木構架結構有很多優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重量由木構架來承擔,外墻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內墻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

由於墻壁不承重,這種結構賦予建築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其次,有利於防震、抗震,木構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由於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構架的結構所用鬥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幹伸縮余地,因此在壹定限度內可減少由地震對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害。

“墻倒屋不塌”形象地表達了這種結構的特點。 與西方古建築相比,中國古建築在材料的選擇上偏愛木材,幾前年來壹直如此,並以木構架結構為主。

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及順檁等主要構件組成。各構件之間的結點用榫卯相結合,構成了富有彈性的框架。

這種榫卯結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會建築遺址中已有發現,表明它在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經形成了。 中國古代木結構,主要有三種形式。

壹是井幹式,即是以圓木或方木四邊重疊結構如井字形,這是壹種最原始而簡單的結構,現在除山區林地之外,已很少見到了。二是“穿鬥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鬥而成,便於施工,最能抗震,但較難建成大形殿閣樓臺,所以我國南方民居和較小的殿堂樓閣多采用這種形式。

三是“擡梁式”(也稱為疊梁式),即在柱上擡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擡梁的結構方式。這種結構方式的特點是可以使建築物的面闊和進深加大,以滿足擴大室內空間的要求,成了大型宮殿、壇廟、寺觀、王府、宅第等豪華壯麗建築物所采取的主要結構形式。

有些建築物還采用了擡梁與穿鬥相結合的形式,更為靈活多樣。 “墻倒屋不塌”這壹句中國民間的俗語,充分表達了上述梁柱式結構體系的特點。

由於這種結構主要以柱梁承重,墻壁只作間隔之用,並不承受上部屋頂的重量,因此墻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內空間的大小而安設,並可以隨時按需要而改動。正因為墻壁不承重,墻壁上的門窗也可以按需要而開設,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開成空窗、敞廳或涼亭。

由於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結構,是壹個富有彈性的框架,這就使它還具有壹個突出的優點即抗震性能強。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動能量消失在彈性很強的結點上。

這對於多地震的中國來說,是極為有利的。因此,有許多建於重災地震區的木構建築,上千年來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如像高達67米多的山西應縣遼代木塔,為現存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天津薊縣遼代獨樂寺觀音閣高達23米,這兩處木構已經近千年或超過了1000年。後者曾經經歷了在附近發生的八級以上的大地震,1976年又受到唐山大地震的沖擊,還安然無恙,充分顯示了這壹結構體系的抗震性能的優越性。

這是中國古建築的特點之壹。 中國古代建築以它優美柔和的輪廓和變化多樣的形式而引人註意,令人贊賞。

但是這樣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而是適應內部結構的性能和實際用途的需要而產生的。如像那些亭亭如蓋,飛檐翹角的大屋頂,即是為了排除雨水、遮陰納陽的需要,適應內部結構的條件而形成的。

兩千多年前的詩人們就曾經以“如翚斯飛”這樣的詩句來描寫大屋頂的形式。在建築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處理上,壹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頭內傾,讓柱腳外側的“側腳”呈現上小下大的形式,還把柱子的高度從中間向外逐漸加高,使之呈現出柱頭外高內低的曲線形式。

這些做法既解決了建築物的穩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築物外形的優美曲線,把實用與美觀恰當地結合起來,可以說是適用與美觀的統壹佳例。 中國古建築的平面、立面和屋頂的形式豐富多彩,有方形的、長方形的、三角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十二角形的、圓形的、半圓形的、日形的、月形的、桃形的、扇形的、梅花形,圓形、菱形相套的等等。

屋頂的形式有平頂、坡頂、圓拱頂、尖頂等等。坡頂中又分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十字交*等種類。

還有的把幾種不同的屋頂形式組合成復雜曲折、變化多端的新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