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崩瓦解壹般形容用來形容某個系統、組織、計劃或者結構的突然崩潰、解體或完全崩潰的過程。
土崩瓦解(拼音:tǔ bēng wǎ jiě)是壹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春秋·鬼谷子《鬼谷子·抵山戲》。土崩瓦解的原義是如土之崩墜、瓦之破碎;比喻徹底崩潰、不可收拾;在句子中可充當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貶義。
成語寓意:孫中山先生說:“世界潮流, 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牧野之戰,商朝士兵紛紛倒戈壹擊,即使疆域再遼闊,士兵再多,也無法挽救土崩瓦解似的商王朝的滅亡,因此真正的強大應該在老百姓的心中,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人民。
百姓只要陷入貧困,就無法安居樂業,安居的人口減少,流動的貧民數量會逐漸增多,易動者,土崩之勢也。只要這種不穩定的流動人口,達到壹定的數量級,就會形成土崩的趨勢。
俗話說,積怨會讓人爆發。人只要陷入貧困,怨氣自然隨之而來,這股怨氣,如果得不到朝廷的重視,不能及時得到疏解,就會在底層積聚,久而久之,越積越多,最終到達臨界點的時候,就會奔湧而出。
運用示例:
1、西晉·陳壽《三國誌·卷五八·吳書·陸遜傳》:“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二回》:“若回旆反徂,登高岡而擊鼓吹,揚素揮以啟降路,必土崩瓦解,不俟血刃。”
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七:“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