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時有個讀書人,名叫王恭。他生活儉樸,不圖享受,人們都說他將來定能做壹個有用的人。
有壹年,王恭隨父親從會稽來到都城建康,他的同族王忱去看望他,兩人在壹張竹席上促膝談心。
談著談著,王忱忽然覺得身下的席子非常光滑,感到很舒服。他心想王恭從盛產竹子的會稽來,壹定帶了不少這樣的竹席,就稱贊了壹番這張竹席,並希望王恭能送他壹張竹席。
王恭聽了,毫不猶豫地將身下這張竹席贈送給王忱。王忱千恩萬謝地走了。其實,王恭只有這張竹席。送掉後,他就改用了草席。王忱知道這情況後,十分驚訝,覺得過意不去,就去找王恭表示歉意。王恭笑笑說:您不太了解我,我王恭平生沒有什麽多余的物品(別無長物)。
別無長物,這則成語表示除此外別無他物;形容空無所有。?成語: 別無長物
拼音: bié wú cháng wù
出處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後大聞之,甚驚,曰:"吾本謂卿多,故求耳"。對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
解釋 長物:多余的東西。除壹身之外再沒有多余的東西。原指生活簡樸。現形容貧窮。
近義詞壹貧如洗、家徒四壁、身無長物
反義詞壹應俱全、應有盡有、腰纏萬貫
造句他的壹生清廉自守,離職時除了隨身用品別無長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