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四字成語動輒得咎

四字成語動輒得咎

1. 動什麽得咎四字成語

動輒得咎

拼音: dòng zhé dé jiù

解釋: 輒:即;咎:過失,罪責。動不動就受到指摘或責難。

出處: 唐·韓愈《進學解》:“公不見信於人,私不見助於友,跋前躓後,動輒得咎。”

成語故事

唐朝時期,韓愈學識淵博,被任命監察禦史,因反對宦官利用“宮市”敲詐百姓,觸怒了唐德宗被貶,後在唐憲宗時調回京城任吏部員外郎,他又因華州刺史之事被貶為國子監博士,他作《進學解》感慨自己:“跋前躓後,動輒得咎。”。

2. 韓愈雜說四馬說是針對什麽而寫的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裏稱也. 馬之千裏者,壹食或盡粟壹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有千裏馬.千裏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貴的馬,也只是在奴隸的手中受盡侮辱,跟普通的馬壹同死在馬廄裏,不能憑借日行千裏的能力而著稱. 日行千裏的馬,壹頓有時能吃壹擔糧食.餵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裏,把它當作普通馬來餵養.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裏的才能,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麽能要求它日行千裏呢? 驅使它不按照正確的方法,餵養它又不能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它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握著鞭子走到千裏馬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裏馬!”唉!難道真沒有千裏馬嗎?恐怕真不認識千裏馬吧!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裏.韓愈還是壹個語言巨匠.他善於使用前人詞語,又註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裏程碑式人物. 整體感知: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韓愈《送孟東野序》).韓愈散文中,抒發不平之鳴的篇章不少,《馬說》便是其中之壹.“說”是古代壹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雖是議論文體,卻講究文采.《馬說》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寫法,以千裏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作者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並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針砭和控訴. 作者的這些見解和感慨,都是通過具體的形象表現的.文章借伯樂和千裏馬的傳說,將人才比為千裏馬,將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比做食馬者,以千裏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的遭遇,寫有才之人終身不得其用的遭際,以“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寫千裏馬埋沒的原因等等,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處境,行文中洋溢著強烈的不平和悲憤.。

3. 這幾個成語的解釋3在線等懲壹儆百情不自禁笑容可掬動輒得咎弄巧成

詞目 懲壹儆百 發音 chéng yī jǐng bǎi 釋義 懲:懲罰;警:警戒。

處死壹個人,借以警戒許多人。 出處 《漢書·尹翁歸傳》:“其有所取也,以壹警百,吏民皆服,恐懼改行自新。”

示例 兄弟今天定要~,讓眾人當面看看,好叫他們有個怕懼。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六回) 詞目 情不自禁 發音 qíng bù zì jìn 釋義 禁:抑制。

感情激動得不能控制。強調完全被某種感情所支配。

出處 南朝梁·劉遵《七夕穿針》詩:“步月如有意,情來不自禁。 ” 示例 她又~地放聲哭了。

(沙汀《壹個秋天晚上》) 詞目 笑容可掬 發音 xiào róng kě jū 釋義 掬:雙手捧取。形容笑容滿面。

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 示例 這些學生們壹天總是那麽活潑開朗,~。

詞目 動輒得咎 發音 dòng zhé dé jiù 釋義 輒:即;咎:過失,罪責。動不動就受到指摘或責難。

出處 唐·韓愈《進學解》:“跋前躓後,動輒得咎。 ” 示例 小廝因~,只得說道:“請問主人:前引也不好,後隨也不好,並行也不好,究竟怎樣才好呢?”(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八回) 詞目 弄巧成拙 發音 nòng qiǎo chéng zhuō 釋義 本想耍弄聰明,結果做了蠢事。

出處 宋·黃庭堅《拙軒頌》:“弄巧成拙,為蛇畫足。” 示例 孩兒系深閨 *** ,此事俱是父親失言,~。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五十六回) 詞目 相形見絀 發音 xiāng xíng jiàn chù 釋義 形:對照;絀:不夠,不足。 和同類的事物相比較,顯出不足。

出處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十回:“他壹個部曹,戴了個水晶頂子去當會辦,比著那紅藍色的頂子,未免相形見絀。” 。

4. 帶動的成語四字詞語

壹動不動、

怦然心動、

紋絲不動、

無動於衷、

不動聲色、

驚心動魄、

娓娓動聽、

按兵不動、

動輒得咎、

輕舉妄動、

壹舉壹動、

靈機壹動、

興師動眾、

地動山搖、

轟動壹時、

動蕩不安、

冷血動物、

大動幹戈、

動之以情、

驚天動地、

風吹草動、

撼天動地、

蠢蠢欲動、

楚楚動人、

聞風而動、

生動活潑、

雷打不動、

變動不居、

按甲不動、

心動神馳

5. 動字開頭的四字成語

動不失時 時:時宜,時機。行動不失時機。指不做不切合時宜的事。

動靜有常 常:常規,法則。行動和靜止都有壹定常規。指行動合乎規範。

動魄驚心 使人神魂震驚。原指文辭優美,意境深遠,使人感受極深,震動極大。後常形容使人十分驚駭緊張到極點。

動人心魄 魄:迷信者指依附人形體而存在的精神。形容使人感動或令人震驚。

動人心弦 把心比作琴,撥動了心中的琴弦。形容事物激動人心。

動如脫兔 比喻行動敏捷。

動心怵目 怵目:使人看了感到恐懼。看了使人感到內心恐懼。形容感受很深,震動非常大。

動心駭目 駭目:使人看了感到驚駭。看了使人感到心動驚駭。形容感受很深,震動非常大。

動心忍性 動心:使內心驚動;忍性:使性格堅韌。指不顧外界阻力,堅持下去。

動輒得咎 輒:即;咎:過失,罪責。動不動就受到指摘或責難。

動之以情 用感情來打動他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