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司空見慣是什麽意思解釋

司空見慣是什麽意思解釋

司空見慣意思解釋是指某事常見,不足為奇;在句中壹般作謂語、定語、賓語。

成語出處

唐·孟棨《本事詩·情感》載劉禹錫詩:“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司空見慣”。

成語故事

詩人劉禹錫(772壹842年)出身書香門第,深受家風影響,政治上主張革新。他中進士後,在京當著監察禦史,參與了王叔文發起的“永貞革新”(805年)。這次革新只堅持了七個月即告失敗。

革新失敗後,革新派被貶斥,劉禹錫被趕出京城。不久又奉詔還京,但因“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這樣自我表彰的詩句而得罪了新貴,又壹次被貶,派往蘇州任刺史。當時蘇州發生了嚴重水災,他開倉賑饑、免賦減役,深受民眾的愛戴。民眾把他與韋應物、白居易並稱,贊之為“蘇州三賢”,還建有“三賢堂”呢!

就在蘇州刺史任內,他與曾任司空的李紳交好。李紳邀他去飲酒,還請了歌妓即席作陪。劉禹錫有所感而作詩壹首,其中有這樣四句:“高髻雲鬟官樣妝,春風壹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意思是說,李司空對歌妓作陪這樣的場景已經司空見慣了,不覺得奇怪,我劉禹錫對此卻有斷腸刻骨之痛。據傳,李紳為了表明自己並非迷戀女色,不久要將歌妓送給劉禹錫,劉禹錫婉謝了。

李紳《憫農》詩傳世。“春種壹粒粟,秋收萬顆籽。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此事發生在史稱“永貞革新”和“元和之治”(805-820年)時期,“司空見慣”作為壹種社會現象,是足以證明當時的社會風氣是那樣委靡不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