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不可及是壹個成語,意思原指大智若愚,非常人所能及。後指愚蠢得別人比不上,形容愚蠢無比。
出處:《論語·公冶長》,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三國誌·卷壹〇·魏書·荀攸傳》: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彊,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
魯迅《朝花夕拾·範愛農》:我們醉後常談些愚不可及的瘋話,連母親偶然聽到了也發笑。魯迅《華蓋集續編·壹點比喻》:我看見這種認真的忙迫的情形時,心裏總想開口向它們發壹句愚不可及的提問—“往哪裏去”。
成語故事
寧武子,姓寧名俞,武是他的謚號。他是衛國正卿寧速之子,衛文公、衛成公時任大夫。衛懿公酷愛養鶴,荒廢國政,當時的大夫石祁子(石碏之後)、正卿寧速(謚號莊,又稱寧莊子)忠直賢良,兩人多次向懿公進諫,懿公置若罔聞。戴公的弟弟公子毀被立為衛文公,寧速為保全衛國宗祀立下大功,而寧武子隨父親離開朝歌,後來做了衛國大夫。
在太平時代,寧俞的才智發揮也是壹般人能夠達到的。到了亂世,人人只求自保,不願出頭,以免禍患。而寧俞在國家最困難的時候仍然盡心竭力,不避艱險,在其他大多數人看來是愚蠢的行為。孔子說寧俞“邦無道則愚,其愚不可及也”,其實是對寧俞忠義之舉的高度贊譽。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愚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