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陽樓記》是北宋時的政治家和文學家範仲淹為嶽陽樓的重修寫的壹篇文章。
範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範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同擔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歷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上疏《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十項改革措施。慶歷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範仲淹被貶出京,歷任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知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範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四歲,謚號文正,世稱範文正公。
範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誌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
嶽陽樓,在湖南省嶽陽縣城西面,緊臨著洞庭湖,是唐朝初年修建的。宋仁宗(趙禎)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範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被貶到嶽州(今湖南嶽陽)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務做得非常突出,上下和諧,壹切已廢弛不辦的事情都興辦了起來。於是重修嶽陽樓,擴大原來的規模,同時把唐朝名人和當時的名人的詩賦刻在上面。為此,範仲淹應滕子京的邀請,寫了這篇《嶽陽樓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