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常見的成語故事

常見的成語故事

常見的成語故事精選

 生活中常常會出現出現壹些成語故事,那麽大家有沒有知道哪些比較常見的成語呢?以下是我收集的成語故事,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常見的成語故事精選壹

 成語: 司空見慣

 拼音: sī kōng ji?n gu?n

 解釋: 司空:古代官名。指某事常見,不足為奇。

 成語故事:

 唐代詩人劉禹錫,因為性格放蕩不羈,在京中受人排擠,被貶做蘇州刺史。當地有壹個曾任過司空官職的人名叫李紳,因仰慕劉禹錫的詩名,邀請他飲酒,並請了幾個歌女在席上作陪。席間,劉禹錫壹時詩興大發,作詩壹首:高髻雲鬢新樣妝,春風壹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司空見慣這句成語,就是從劉禹錫這首詩中得來的。詩中所用的司空兩個字,是唐代壹種官職的名稱,相當於清代的尚書。從劉禹錫的詩來看,整句成語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對這樣的事情已經見慣,不覺得奇怪了。

 這是壹句很常用的成語,但有很多人仍會把它用錯,因為尋常的事情,如果是發生得很自然,便不可以引用這句成語。如早晨的時候,太陽從東方出來,到黃昏的時候,太陽便在西方沒落,這樣便不能說司空見慣。有些事情發生得很偶然,但又是常常可能發生或見到的,這時用這個成語就比較恰當。比方大都市街道上的車輛,平常都是很安全地來往著,但很多時候又會發生意外,不是輾傷了人,便是撞了車,這樣的事情我們看多了,則用司空見慣四個字就恰當了。

常見的成語故事精選二

 成語: 死不旋踵

 拼音: sǐ b? xu?n zhǒng

 解釋: 旋踵:旋轉足跟,即後退。比喻不畏艱險,堅決向前。亦比喻極短時間內即死去。

 成語故事:

 ?死不旋踵?原作?死不還踵?。這個成語,原出自《淮南子?泰族訓》。原文說:?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意思是:春秋戰國之際的著名思想家墨子的學生有180人,他們都是不避艱險、奮不顧身、至死也不會回頭的人物。

 《後漢書?黨錮列傳?李膺傳》裏記載著?死不旋踵?的故事。東漢桓帝時代,宦官專權,與大官僚集團鬥爭十分激烈。世家豪族李膺做司隸校尉時,宦官頭子張讓的弟弟張朔做野王(現在河南省沁陽縣)縣令,貪贓枉法,兇暴殘民,甚至殺戮孕婦。張朔害怕受到李膺的懲罰,於是畏罪逃到張讓家裏,躺在壹根空心的屋柱內。李膺知道這個情況後,親率役卒,沖進張讓家裏,砍破屋柱,把張朔捉來殺了。張讓向桓帝告狀,桓帝召李膺進宮,責問他為什麽不先請示就把張朔處以死刑。李膺回答說:?現在我到任已經10天了,怕犯了積壓案件的過失,想不到竟得了辦案快的罪名。我自知有罪,死期就在眼前,但我並不懼怕(原文是?誠自知釁責,死不旋踵?),特請寬限5天,讓我把那些壞蛋懲辦完,卸了任再來受刑。?桓帝聽了,回頭對張讓說:?這是妳弟弟罪有應得,司隸校尉有什麽過錯?

 ?旋踵?是轉動腳後跟,即後退的.意思,有時也比喻時間很短。後來,人們引用?死不旋踵?這個成語,來比喻不避艱險,即使死也不後退或死在眼前也不怕。

常見的成語故事精選三

 成語: 四海之內皆兄弟

 拼音: s? hǎi zhī n?i jiē xiōng d?

 解釋: 四海:指全國。全國的人民都象兄弟壹樣。

 成語故事:

 孔子的弟子司馬牛,有壹次向孔於請教怎樣做君子。孔子對他說:?君子不憂愁,不害怕。?司馬牛不懂這話的意思,問道:?不憂愁,不害怕,就叫做君子了嗎?孔子說:?君子經常反省自己;所以內心毫無愧疚,還有什麽可憂愁、可害怕的呢?司馬牛告辭孔子後,見到了他的師兄子夏。他憂愁他說:?人家都有兄弟,多快樂呀,唯獨我沒有。?子夏聽了安慰他說:?我聽說過:?壹個人死與生,要聽從命運的安排,富貴則是由天來安排的。?君子對工作謹慎認真,不出差錯;和人交往態度恭謹而合乎禮節。那麽普天之下到處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擔憂沒有兄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