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明·馮夢龍《喻世明言·裴晉公義還原配》:“只是這幫阿諛諂媚的,要博相國歡喜,自然重價購買。”
阿諛諂佞 阿諛:說別人愛聽的話迎合奉承;諂佞:花言巧語諂媚。指用花言巧語諂媚別人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39回:“這人雖讀經書,卻是阿諛諂佞之徒,心地匾窄,只要嫉賢妒能,勝如己者害之,不如己者弄之,專在鄉裏害人。”
阿諛逢迎 阿諛:用言語恭維別人;逢迎:迎合別人的心意。奉承,拍馬,討好別人。
出處:《二程全書·伊川易傳壹》:“周之與否在君而已,不可阿諛奉迎求其比己也。”
阿諛奉承 阿諛:用言語恭維別人;奉承:恭維,討好。曲從拍馬,迎合別人,竭力向人討好。
出處: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他卻小器易盈,況且是個小人,在人前不過壹味阿諛奉承。”
阿諛求容 容:容色,好的臉色。曲意奉承,取悅於人
出處:《孔叢子·抗誌》:“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諛求容,諂莫甚焉。”
扒高踩低 比喻對上奉承攀附,對下欺侮壓制。
出處:《中國民間故事選·叛徒李四壹》:“[李四壹]為人就是扒高踩低,浮上水在行。”
百般奉承 用各種方式來恭維討好人。
出處:元·關漢卿《金線池》第壹折:“百般奉承他,常怕壹個留他不住,怎麽剛剛三日,便要趕他出門?”
卑諂足恭 卑:低下;諂:巴結奉承;足:音“巨”,過分;恭:恭順。低聲下氣,阿諛逢迎,過分恭順,取媚於人。
出處:《史記·五宗世家》:“彭祖為人巧佞、卑諂足恭,而心刻深。”
卑躬屈節 卑躬:低頭彎腰;屈節:屈辱節操。形容沒有骨氣,低聲下氣地討好奉承。
出處:宋·魏了翁《江陵州叢蘭精舍記》:“公卿大臣皆卑躬屈膝唯後,雖謝安石之賢也,而猶不能免。”
卑躬屈膝 卑躬:低頭彎腰;屈膝:下跪。形容沒有骨氣,低聲下氣地討好奉承。
出處:宋·魏了翁《江陵州叢蘭精舍記》:“公卿大臣皆卑躬屈膝唯後,雖謝安石之賢也,而猶不能免。”
婢膝奴顏 形容卑躬屈膝諂媚奉承的奴才相。參見“奴顏婢膝”。
出處:清·鈕琇《觚剩續編·簡公雪冤》:“他日僥幸立朝,則婢膝奴顏,汝必安為之矣。”
讒言佞語 中傷他人和奉承討好的話語。
出處: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三折:“壹個李存信,兩頭蛇讒言佞語。”
諂詞令色 說奉承人家的話,扮作討好人家的表情。
出處:《東周列國誌》八○回:“勾踐為人機險,今為釜中之魚,命制庖人故諂詞令色,以求免刑誅。”
諂上驕下 諂:討好,奉承。對上諂媚討好,對下驕橫無理。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五十壹回:“凡是這壹號鄉紳,壹定是諂上驕下,剝下奉上的。”
諂上欺下 諂:討好,奉承;欺:欺壓。討好上司,欺壓下級。
出處:漢·楊雄《法言·修身》:“上交不諂,下交不驕。”
扯順風旗 形容隨風擺動,順勢迎合,奉承別人。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五回:“每到壹處先替他向人報告,說這位就是唐觀察;有些扯順風旗的,亦就壹口壹聲的觀察。”
崇洋媚外 洋:西洋,指西方國家;媚:諂媚。崇拜西方壹切,諂媚外國人。指喪失民族自尊心,壹味奉承巴結外國人。
出處:茅盾《向魯迅學習》:“那時清王朝以及當權的洋務派崇洋媚外,出賣國家主權。”
摧眉折腰 低眉彎腰。形容沒有骨氣,巴結奉承。
出處: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伏低做小 形容低聲下氣,巴結奉承。
服低做小 形容低聲下氣,巴結奉承。
附勢趨炎 指奉承、依附有權勢的人。
出處:明·無名氏《贈書記·奚媽辨本》:“朝庭壹時無公道,我難道附勢趨炎,把是非顛倒。”
狗眼看人 比喻眼光勢力。
好戴高帽 比喻喜歡別人吹捧,喜歡聽奉承討好的話語。
降顏屈體 猶言卑躬屈膝。形容沒有骨氣,低聲下氣地討好奉承。
溜須拍馬 拍馬:拍馬屁。比喻討好奉承。
出處:浩然《艷陽天》第128章:“跟在李鄉長的屁股後邊,溜須拍馬,可神氣啦。”
奴顏婢睞 形容低聲下氣,諂媚奉承的嘴臉。
奴顏婢色 猶言奴顏婢睞。形容低聲下氣,諂媚奉承的嘴臉。
奴顏媚骨 媚骨:諂媚的性格。奴才相,賤骨頭。形容卑鄙無恥地奉承別人。
出處: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
拍馬溜須 比喻諂媚奉承。
出處:草明《乘風破浪》六:“新社會拍馬溜須根本吃不開。”
攀炎附熱 猶言趨炎附勢。奉承和依附有權有勢的人。
貧而無諂 指雖然貧窮卻不巴結奉承。
喬龍畫虎 形容假心假意地獻殷勤。
親賢遠佞 佞:巧言諂媚的人。親近有才能的賢人,疏遠阿諛奉承的小人。
曲意承迎 想方設法奉承討好別人。同“曲意逢迎”。
曲意逢迎 曲意:違背自己的意願去曲從別人;逢迎:迎合。想方設法奉承討好別人。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回:“卓偶染小疾,貂蟬衣不解帶,曲意逢迎,卓心愈喜。”
曲意奉迎 想方設法奉承討好別人。同“曲意逢迎”。
曲意迎合 想方設法奉承討好別人。同“曲意逢迎”。
趨權附勢 趨:奔走;權:權勢。奉承和依附有權有勢的人。
出處:宋·李覯《名公手書·蕭註》:“註鄙人,然而有誌於聖賢之術,心銘足下之道,故發此書以聞,非今之趨炎附勢輩,聞足下有大名而沽相知之幸,足下其以為是非。”
趨炎附熱 趨:奔走;熱:比喻權勢。奉承和依附有權有勢的人。
出處:《宋史·李垂傳》:“今已老大,見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趨炎附熱,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趨炎附勢 趨:奔走;炎:熱,比喻權勢。奉承和依附有權有勢的人。
出處:《宋史·李垂傳》:“今已老大,見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趨炎附熱,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人情冷暖 人情:指社會上的人情世故;冷:冷淡;暖:親熱。泛指人情的變化。指在別人得勢時就奉承巴結,失勢時就不理不睬。
出處:唐·白居易《遷叟》詩:“冷暖俗情諳世路,是非閑論任交親。”
如蠅逐臭 象蒼蠅跟著有臭味的東西飛。比喻人奉承依附有權勢的人或壹心追求錢財、女色等。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七回:“那媳婦卻倒伶俐,又兼有幾分姿色,看著貴兒無能力,便每日家打扮的妖妖調調,兩只眼兒水汪汪的,招惹的賴大家人如蠅逐臭,漸漸做出些風流勾當來。”
三頭兩面 看對方的臉色而改變態度。比善於迎和奉承和玩弄兩面手法。
出處:唐·李商隱《雜篡·愚昧》:“三頭兩面趨奉人。”
上諂下瀆 諂:奉承;瀆:輕慢,褻瀆。奉承上級,輕慢下屬。
出處:《易·系辭下》:“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
上交不諂 諂:巴結、奉承。與據高位的人交往,不拍馬奉承。
出處:《易·系辭下》:“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
世態炎涼 世態:人情世故;炎:熱,親熱;涼:冷淡。指壹些人在別人得勢時百般奉承,別人失勢時就十分冷淡。
出處:元·無名氏《凍蘇秦》第四折:”也索把世態炎涼,心中暗忖。”
舐癰吮痔 舐:舔;癰:毒瘡;吮:聚攏嘴唇來吸。只為人舔吸瘡痔上的膿血。比喻卑劣地奉承人。
出處:《莊子·列禦寇》:“秦王有病召醫,破癰潰座者得車壹乘;舐痔者得車五五乘。所治愈下,得車愈多。”
吮癰舐痔 吮:聚攏嘴唇來吸;癰:毒瘡;舐:舔。只為人舔吸瘡痔上的膿血。比喻卑劣地奉承人。
出處:《莊子·列禦寇》:“秦王有病召醫,破癰潰座者得車壹乘;舐痔者得車五五乘。所治愈下,得車愈多。”
送暖偷寒 元曲中指暗中為男女私情牽線撮合。也指男女偷情茍合,幽會敘情。後比喻奉承拍馬。也比喻對人關切。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直待我拄著拐幫閑鉆懶,縫合唇送暖偷寒。”
送暖偎寒 元曲中指暗中為男女私情牽線撮合。也指男女偷情茍合,幽會敘情。後比喻奉承拍馬。也比喻對人關切。同“送暖偷寒”。
偷寒送暖 暗裏照顧寒暖。比喻奉承拍馬。也比喻對人關切。
出處:元·白樸《墻頭馬上》第二折:“枉罵他偷寒送暖小奴才,要這般當面搶白。”
偷合茍容 偷:茍且。奉承迎合別人,使自己能茍且地生活下去。
出處:《荀子·臣道》:“不恤君之榮辱,不恤國之藏否,偷合茍容,以持祿養交而已耳,謂之國賊。”
偷合取容 奉承迎合別人,使自己能茍且地生活下去。同“偷合茍容”。
出處:《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論》:“偷合取容,以至圽身。”
褪後趨前 形容前前後後向人獻殷勤。
先意承旨 先意:超先想到;承旨:遵從意旨。原指不等父母開口就能迎合父母的心意去做。後指揣摸上級意圖,極力奉承。
出處:《韓非子·八奸》:“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諾諾,先意承旨,觀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禮記·祭義》:“君子之所為孝者,先意承誌,諭父母於道。”
脅肩諂笑 脅肩:聳起雙肩做出恭謹的樣子;諂笑:裝出奉承的笑容。為了奉承人,縮起肩膀裝出笑臉。形容巴結人的醜態。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脅肩諂笑,病於夏畦。”
蟻羶鼠腐 蟻集腥羶,鼠甘腐物。比喻趨炎附勢、追逐名利。螞蟻喜歡吃腥膻的食物,老鼠喜歡吃腐敗的食物。比喻趣味低下。
出處:明 唐順之 《寄黃士尚書》:“自儒者不知反身之義,其高者則激昂於文章氣節之域,而其下者則遂沈酣濡首於蟻羶鼠腐之間。”
蠅集蟻附 猶蠅營蟻聚。比喻不顧謙恥,趨炎附勢,到處鉆營。
出處:《明史·閹黨傳·崔呈秀》:“暮夜乞憐者,莫不緣呈秀以進,蠅集蟻附,其門如市。”
蠅營蟻附 比喻不顧謙恥,趨炎附勢,到處鉆營。同“蠅營蟻聚”。
出處:清·顧炎武《與潘次耕劄》之二:“吾以六十四之舅氏,主於其家,見彼蠅營蟻附之流,駭人耳聞。”
蠅營蟻聚 像蒼蠅樣往來飛逐,像螞蟻般紛紛聚集。比喻不顧謙恥,趨炎附勢,到處鉆營。
出處:明·梅鼎祚《玉合記·蔔居》:“朝列,蠅營蟻聚還競擾,這余膻怎汙頰,算自有峰頭玉版,鼎中金屑。”
雨後送傘 比喻事後獻殷勤。也比喻幫助不及時。
出處:二月河《康熙大帝》第四卷五十三:“不見不見,前些日子朕要死不活的時候,別的阿哥都在這兒侍候,偏偏他[八阿哥]和朕壹塊病了,如今朕剛回過神兒來,他也好了。雨後送傘,獻的哪門子假殷勤呢?”
謅上抑下 諂:討好,奉承。討好上司,壓制下級。
出處:《北史·安同傳》:“[安同]性平正柔和,未嘗有喜怒色,忠駕愛厚,不諂上抑下。”
祝鮀之佞 祝鮀,春秋衛人,能言善辯,或指其善以巧言媚人,後因以為佞人的典型。
出處:《論語·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做小伏低 形容低聲下氣,巴結奉承。
出處:元·無名氏《莽張飛大鬧石榴園》第壹折:“妳只是裝著做小伏低,妳若是得空偷閑便擇離。”
堂上壹呼,階下百諾 諾:答應。堂上壹聲呼喚,階下齊聲答應。多形容舊時豪門權貴威勢烜赫,侍從和奉承的人很多。
出處:《呂氏春秋·過理》:“宋王大悅,飲酒室中。有呼萬歲者,堂上盡應;堂上已應,堂下盡應。門外庭中聞之,莫敢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