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橋距今已14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臺發生的7.6級地震,邢臺距這裏有40多公裏,這裏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壹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修繕8次。
在主拱券的上邊兩端又各加設了二個小拱,壹是可節省材料,二是減少橋身自重(減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橋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組等四個單位組成聯合調查組,對趙州橋的橋基進行了調查,自重為2800噸的趙州橋,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層石條砌成高1.55米的橋臺,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這麽淺的橋基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時還認為這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墻,而不是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他在報告中寫道:
“為要實測券基,我們在北面券腳下發掘,但在現在河床下約70-80厘米,即發現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五層,***高1.58米,每層較上—層稍出臺,下面並無堅實的基礎,分明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墻,而非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見水,所以除非大規模的發掘,實無法進達我們據學理推測的大座橋基的位置。”
1991年9月,趙州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取為第十二個“國際土木工程裏程碑”,
並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銅牌紀念碑。
為了保護趙州橋,上世紀末在趙州橋東100米處新建的橋梁,其結構還是沿襲趙州橋,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數量增加到壹邊5個。
提問者: yehaojie - 童生 壹級
最佳答案
妳想問什麽啊?
蘇通大橋將創造四個世界第壹
浩浩長江上,連接蘇州與南通兩座古城的蘇通大橋正在顯露雄姿。這座全長32.4公裏的大橋,是在建中的世界第壹大橋。
據蘇通大橋建設副總指揮何平介紹,蘇通大橋由跨江大橋工程和南、北岸接線工程三部分組成。全線采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大橋總投資約64.5億元,預計2008年底建成。蘇通大橋的建設過程將攻克壹系列世界性難題,並創造四個世界之最。
最大主跨。蘇通大橋為斜拉橋。斜拉橋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修建,世界上已建成的各類斜拉橋有200余座。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最大跨徑斜拉橋為主跨890米的日本多多羅大橋,在建的香港昂船洲大橋主跨1018米,蘇通大橋跨徑1088米,建成後將成為世界最大的跨徑斜拉橋。
最深基礎。蘇通大橋主墩基礎由131根長約120米、直徑2.5米至2.8米的鉆孔灌註樁組成,承臺長114米、寬48米,面積有壹個足球場大,是世界規模最大、入土最深的橋梁樁基礎。
最高塔橋。目前已建最高橋塔為多多羅大橋224米鋼塔,蘇通大橋塔為高300.4米的混凝土塔,比在建的香港昂船洲大橋橋塔高6米,為世界最高的橋塔。
最長拉索。蘇通大橋最長拉索為577米,最大重量為59噸,比多多羅大橋斜拉索長100米,為世界上最長的斜拉索。
交通部總工程師鳳懋潤說,蘇通大橋是世界第壹跨度斜拉橋,將成為中國由橋梁大國向橋梁強國轉變的第壹個標誌性建築。(完)
世界上的第壹座橋究竟出自何處、誰人之手,已無法考證。因為自從有了道路之後,當人們遇到河流、溝壑阻礙時,就會想到要采用某種方式跨越障礙。最初的橋可能只是架在小河溝兩岸或河中礁石上的壹根樹幹、壹塊石板。後來在此基礎上出現了最早的木橋和石橋。
石拱橋——我國河北省趙縣城南5裏有壹座拱形大石橋,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趙州橋,它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之壹。這座橋是隋朝工匠李春、李通等建造的,距今已近1400年。它造型美觀,結構別致。像這樣的橋,歐洲19世紀中葉才發現,比我國晚1200余年。
鐵橋——1779年,英國的亞伯拉罕—達比在英格蘭中部科布魯克代爾建造了世界上第壹座鐵橋。這座橫跨塞汶河的鐵橋,使用5列鑄鐵肋構成30米長的單跨半圓拱。橋的鑄件有不少精巧的構想。
懸索橋——原始懸索橋柔軟易彎,不利於車輛行走。現代懸索以鋼纜懸掛加肋的橋板,已解決了這個問題。西文第壹座水平橋面的懸索橋設計,見於1595年奧地利主教瓦蘭佐奧的著作中。該設計把鐵桿連在壹起構成懸索。1801年芬利首先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雅各溪上建造了懸索橋,橋長21米。
1803年,法國率先建造鋼絲纜索橋。塞昆建造了幾座跨度長達90多米的橋。維克發明了在橋上用壹根根鋼絲構成纜索。而不必把沈重的鋼絲纜索吊到橋塔項上。
鋼筋混凝土橋——世界上第壹座鋼筋混凝土橋是1899年建於蘇格蘭連芬南的混凝土高架橋,每拱跨度為15米。21個橋拱頂上各有壹鉸鏈,使墩基可以移動。工程師梅拉特最早懂得三鉸鏈作用,他於1901年在瑞士建成首座三鉸拱橋,是細長的鋼筋混凝土橋。
預應力混凝土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制出高強度鋼材,佛萊辛奈將其應用於橋梁設計中。他於1948年至1950年間在法國馬恩河上先後建造了5座預應力混凝土橋,分別位於愛斯勃利、安奈、特裏巴度士、查吉斯和尤西。各橋采用平拱
首頁 千乘橋的傳說 軋殺橋的傳說 趙州橋的傳說 風雨橋的傳說 小腳橋的傳說
酒仙橋的傳說
打開北京地圖,在東北角上妳可以找到壹個叫酒仙橋的地方。酒仙橋原來是壹個很小很偏僻的鄉村,但如今已是高樓林立,道路寬敞。這地方為什麼叫“酒仙橋”呢?
據民間傳說,很早以前,人們在這裏開了壹條河。有了河就得有橋,不知什麼時候,橋也建好了,可是沒人敢從橋上走過去。大家都在猶豫的時候,壹位花白胡子老人推著掛著四簍酒的獨輪車,直奔大橋而來。人們紛紛議論:“這老人的力氣可不小啊!四簍酒少說也得有二百多斤哪!”說話間,小車已到了橋中心,人群中不知誰撈!”喊了壹聲:“好力氣!”話音沒落,小車向右壹歪,右邊的兩簍酒“咚,咚”掉進了河裏。“糟糕!趕快大家正想過去幫忙,可那老人就像沒發生什麽事壹樣,飛快地推著車走了,轉眼不見了蹤影。有個細心人說:“壹邊壹百多斤重的小車,空了壹邊還能那樣平穩地推著走,真是個神人!”這時,壹股酒香從河中飄出來,“好酒!”“好香!”,有人提議:“咱們這座橋就叫‘酒仙橋’好不好?”“好!”“好!”於是,“酒仙橋”的名字就被叫開了。
有了酒仙橋,附近的百姓可高興啦,想喝酒就舀點河水,嘿!真是酒味,就是淡點,也能解饞了。
壹天,來了壹位黑胡子的老人,挑來壹簍酒,在河邊搭起棚子,賣起酒來。這以後,河裏的酒味壹天比壹天淡,而黑胡子老人的生意卻越作越紅火。人們開始懷疑這老頭了:他總是天壹亮就賣酒,到天黑才收攤。壹簍酒怎麼賣這麼長時間呢?
這天,大家推選壹個小夥子吃過晚飯就潛伏在小棚子附近的高梁地裏,觀察老頭地動靜。到了半夜,老頭手提酒簍、勺子走到河邊,四處張望壹下,就壹勺壹勺地舀了多半簍河水,又回到了棚子。小夥子摸清了底細,便悄悄溜回家,打算明天告訴鄉親們,找老頭算帳。
第二天,天壹亮,小夥子帶著鄉親們來到小棚子,壹看,除了黑胡子老頭,又多了兩個人,壹個就是把酒簍掉進河中的那個花白胡子的老人,還有壹個長著二尺多長雪白胡子的老人,他們正拆棚子、收拾東西。大家都楞了。小夥子問那位花白胡子老人:“妳不是神仙嗎?怎麽會在這兒?”老人笑笑,沒說話。那個長著雪白胡子的老人哈哈大笑起來,指著花白胡子老人說:“這個往水裏兌酒的,是我兒子。”又壹指黑胡子老頭,“這個往酒裏兌水的,是我孫子。哪有什麽神仙!”說完帶著兒子、孫子走了。從此,酒仙橋的河水,再也沒有酒味了。從此,酒仙橋壹帶賣酒的,誰也不敢往酒裏兌水,更不敢往水裏兌酒了,據說是怕當雪白胡子老人的兒子、孫子。
在今合肥城西有處地名,曰“回龍橋”。此橋雖已不存,然地名未廢。有關該橋的傳說,雖歷史久遠,今天仍被很多人樂道不止。其傳說有二:
壹說,當年東吳孫權率兵犯肥,曹操突從藏舟浦出。孫權見曹艦突出,又見藏舟浦碧波浩渺,蘆蕩叢深,疑曹有詐,便強打笑臉對曹操拱手曰:“別來無恙,想不到汝來如此神速。”曹操也勉強以禮答曰:“老夫在日,東吳休存妄想,望將軍珍重。”孫權見攻戰無功,遂轉而返回。由此,此處之橋得名“回龍橋”(《廬州府誌?回龍橋》文載:“相傳曹操與孫權相持於此回節故雲”)。
二說,相傳清康熙皇帝有壹貴妃是合肥龔大司馬的幹女兒。壹日,貴妃奏請皇帝到合肥探親,為了讓皇帝可不經城門,而直接跨淝河而入城內,於是地方官吏便決定在城西建壹橋。不巧此事被朝廷重臣勸阻,說是合肥有“斬龍崗”、“梅龍壩”,沖犯聖諱,行往不吉。故此,皇帝親駕合肥的決定便作罷了。而當年為迎接皇帝所建之橋,後被定名為“回龍橋”,意即皇帝(真龍天子)回去了。該橋舊址在今長江路西段南
在今合肥城西有處地名,曰“回龍橋”。此橋雖已不存,然地名未廢。有關該橋的傳說,雖歷史久遠,今天仍被很多人樂道不止。其傳說有二:
壹說,當年東吳孫權率兵犯肥,曹操突從藏舟浦出。孫權見曹艦突出,又見藏舟浦碧波浩渺,蘆蕩叢深,疑曹有詐,便強打笑臉對曹操拱手曰:“別來無恙,想不到汝來如此神速。”曹操也勉強以禮答曰:“老夫在日,東吳休存妄想,望將軍珍重。”孫權見攻戰無功,遂轉而返回。由此,此處之橋得名“回龍橋”(《廬州府誌?回龍橋》文載:“相傳曹操與孫權相持於此回節故雲”)。
二說,相傳清康熙皇帝有壹貴妃是合肥龔大司馬的幹女兒。壹日,貴妃奏請皇帝到合肥探親,為了讓皇帝可不經城門,而直接跨淝河而入城內,於是地方官吏便決定在城西建壹橋。不巧此事被朝廷重臣勸阻,說是合肥有“斬龍崗”、“梅龍壩”,沖犯聖諱,行往不吉。故此,皇帝親駕合肥的決定便作罷了。而當年為迎接皇帝所建之橋,後被定名為“回龍橋”,意即皇帝(真龍天子)回去了。該橋舊址在今長江路西段南側。
回答者:999_99 - 試用期 壹級 12-15 19:46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建於隋大業(公元605-618)年間,是著名匠師李春建造。橋長64.40米,跨徑37.02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壹個創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實肩型)。
趙州橋距今已14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臺發生的7.6級地震,邢臺距這裏有40多公裏,這裏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壹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修繕8次。
在主拱券的上邊兩端又各加設了二個小拱,壹是可節省材料,二是減少橋身自重(減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橋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組等四個單位組成聯合調查組,對趙州橋的橋基進行了調查,自重為2800噸的趙州橋,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層石條砌成高1.55米的橋臺,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這麽淺的橋基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時還認為這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墻,而不是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他在報告中寫道:
“為要實測券基,我們在北面券腳下發掘,但在現在河床下約70-80厘米,即發現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五層,***高1.58米,每層較上—層稍出臺,下面並無堅實的基礎,分明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墻,而非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見水,所以除非大規模的發掘,實無法進達我們據學理推測的大座橋基的位置。”
1991年9月,趙州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取為第十二個“國際土木工程裏程碑”,
並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銅牌紀念碑。
為了保護趙州橋,上世紀末在趙州橋東100米處新建的橋梁,其結構還是沿襲趙州橋,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數量增加到壹邊5個。
在今合肥城西有處地名,曰“回龍橋”。此橋雖已不存,然地名未廢。有關該橋的傳說,雖歷史久遠,今天仍被很多人樂道不止。其傳說有二:
壹說,當年東吳孫權率兵犯肥,曹操突從藏舟浦出。孫權見曹艦突出,又見藏舟浦碧波浩渺,蘆蕩叢深,疑曹有詐,便強打笑臉對曹操拱手曰:“別來無恙,想不到汝來如此神速。”曹操也勉強以禮答曰:“老夫在日,東吳休存妄想,望將軍珍重。”孫權見攻戰無功,遂轉而返回。由此,此處之橋得名“回龍橋”(《廬州府誌?回龍橋》文載:“相傳曹操與孫權相持於此回節故雲”)。
二說,相傳清康熙皇帝有壹貴妃是合肥龔大司馬的幹女兒。壹日,貴妃奏請皇帝到合肥探親,為了讓皇帝可不經城門,而直接跨淝河而入城內,於是地方官吏便決定在城西建壹橋。不巧此事被朝廷重臣勸阻,說是合肥有“斬龍崗”、“梅龍壩”,沖犯聖諱,行往不吉。故此,皇帝親駕合肥的決定便作罷了。而當年為迎接皇帝所建之橋,後被定名為“回龍橋”,意即皇帝(真龍天子)回去了。該橋舊址在今長江路西段南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