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怒發沖冠最早原於藺相如故事。
怒發沖冠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解析傳》相如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描寫的是戰國時期,趙國大臣藺相如攜帶和氏璧赴秦國談判,遭遇秦王背信棄義的憤怒之情。後來人們便用怒發沖冠形容極其憤怒。
和氏璧因藺相如怒發沖冠而完整地回到了趙國。人的精神狀態對於人的形體有很大的控制支配作用。頭發豎起來,在平常狀態下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而當壹個人極度憤怒的時候,卻可能發生。如此的情形還有很多。
三國時期嵇康的《養生論》講到:壹個人服藥想要發汗,有時候都做不到,但是慚愧之心壹起,則不免大汗淋漓;壹早上沒吃飯就會覺得很餓,但曾子在母親去世之後,因為極度的悲哀,曾經7天不吃飯也沒覺得饑餓。
這些事例使人們明白,要使身體安泰,就應該保持精神的清靜虛無,盡量避免被外物所激蕩。憤怒如同心中燃燒的壹把火,如果放任它越燒越烈,最終必將焚毀自己,人在極端憤怒下不要輕易做決定。
運用示例
1、宋·嶽飛《滿江紅·寫懷》: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2、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九回:有這樣讀書君子,卻被守錢奴如此淩虐,足令人怒發沖冠!
3、作家·沙汀《闖關》:他怒發沖冠,他咬牙切齒,而他顯然還沒有盡情發作。
4、姚雪垠《李自成》:李自成聽到這消息不由得怒發沖冠,恨不能率領手下將士與清兵決壹死戰,為國家吐壹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