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在語言表達中有生動簡潔、形象鮮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對比以及加重的措辭 方法 。以下是我給大家精心整理的帶有“三”的成語,歡迎大家閱讀,供您參考。
帶有“三”的成語1:
三征七辟
[sān zhēng qī p?] 謂累次征召。征,天子之召;辟,州郡之召。
巴三覽四
[bā sān lǎn s?] 比喻說話拉扯,沒有中心。
三江七澤
[sān jiāng qī z?] 泛指江河湖澤。
三十三天
[sān sh? sān tiān] 佛教稱欲界第六天為三十三天,即忉利天。後形容最高的地方。
調三窩四
[ti?o sān wō s?] 搬弄是非,挑撥離間。也說調三斡(w?)四。
三旨相公
[sān zhǐ xi?ng gōng] 用來諷刺庸祿低能的大官。
三命而俯
[sān m?ng ?r fǔ] 舊是指官職步步上升,態度也愈加謙虛。
犒賞三軍
[k?o shǎng sān jūn] 犒:以財物或食物慰勞、鼓勵。三軍:春秋時稱中軍、左軍、右宮為三軍;後統稱軍隊。現指陸、海、空三軍。指獎賞、慰勞軍隊將士。
三湯五割
[sān tāng wǔ gē] 泛指烹飪之事。也指各種肴饌。同“三湯兩割”。
三毛七孔
[sān m?o qī kǒng] 指心思,心機。
三頭二面
[sān t?u ?r mi?n] 看對方的臉色而改變態度。
二帝三王
[?r d? sān w?ng] 指 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或 周武王)。
三告投杼
[sān g?o t?u zh?] 比喻流言數傳能使人信而轉疑。
大酺三日
[d? p? sān r?] 酺:聚飲。封建帝王為表示歡慶,帝賜大酺,特許民間舉行大聚飲三天。後用以表示大規模慶賀。
欺三瞞四
[qī sān m?n s?] 壹再欺騙隱瞞。
三男四女
[sān n?n s? nǚ] 泛指子女眾多。
拉三扯四
[lā sān chě s?] 指談話或議論亂牽扯到無關的人或事。
壹詠三嘆
[yī yǒng sān t?n] 壹個人領頭唱,三個人和著唱。原指音樂和歌唱簡單而質樸。後轉用來形容詩婉轉而含義深刻。
三檐四馬
[sān y?n s? mǎ] 三層傘蓋、四馬並駕的車。為古代貴官之車乘。
六經三史
[li? jīng sān shǐ] 六經:《易》、《書》、《詩》、《禮》、《樂》、《春秋》;三史:《史記》、《漢書》、《後漢書》。泛指古代典籍。
帶有“三”的成語2:
繞梁三日
[r?o li?ng sān r?] 形容音樂高昂激蕩,雖過了很長時間,好像仍在回響。
應天三絕
[yīng tiān sān ju?] 唐僖宗 年間,孫位 在 成都 應天寺 左壁畫坐天王及其部從鬼神像。後蜀 景煥 又在右壁畫天王像,與之相對。當時的詞人 歐陽炯 為此作長歌,僧 夢歸 草書 此歌於壁。因畫、詩、書法三者俱佳,時人稱之“應天三絕”。參閱 宋 郭若虛《圖書見聞誌?應天三絕》。
三尺門裏
[sān chǐ m?n lǐ] 東北方言,指家庭之內的事。
三臺八座
[sān t?i bā zu?] 泛指高官重臣。
二三其操
[?r sān q? cāo] 二三:指不專壹。三心二意,沒有壹定的操守。形容心意不專,反復無常。
壹唱三嘆
[yī ch?ng sān t?n] 壹個人領頭唱,三個人和著唱。原指音樂和歌唱簡單而質樸。後轉用來形容詩婉轉而含義深刻。
耕三余壹
[gēng sān y? yī] 1.耕種三年,積余壹年的糧食。《禮記?王制》:“三年耕,必有壹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漢 桓寬《鹽鐵論?力耕》:“故三年耕而餘壹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此 禹 湯 所以備水旱而安百姓也。”
三仕三已
[sān sh? sān yǐ] 仕:作官;已:指被罷免。三次作官,又三次被罷免。形容心胸開闊,對作官和罷官都不在乎。
推三宕四
[tuī sān d?ng s?] 推:推托;宕:拖延。形容壹再推托拖延。
三日耳聾
[sān r? ěr l?ng] 三天失去聽覺。極言受震動之烈。
三反四覆
[sān fǎn s? f?] 指反復無常。
三復斯言
[sān f? sī y?n] 三復:多次反復;斯言:這句話。反復朗讀並體會這句話。形容對它極為重視。
長年三老
[zhǎng ni?n sān lǎo] 古時指船工。
余聲三日
[y? shēng sān r?] 形容樂聲余韻無窮,不絕於耳。
三曹對案
[sān c?o du n] 指審問對質。
三釁三浴
[sān x?n sān y?] 釁:以香塗身。多次沐浴並用香料塗身。這是我國古代對人極為尊重的壹種禮遇。
兩道三科
[liǎng d?o sān kē] 說三道四,花言巧語。
三好二怯
[sān hǎo ?r qi?] 指時好時病。形容體弱。同“三好兩歹”。
三旬九食
[sān x?n jiǔ sh?] 旬:十天叫壹旬。三十天中只能吃九頓飯。形容家境貧困。
三平二滿
[sān p?ng ?r mǎn] 比喻生活過得去,很滿足。
帶有“三”的成語3:
三窩兩塊
[sān wō liǎng ku?i] 1.指有多房妻妾。
橫三豎四
[h?ng sān sh? s?] 猶言橫七豎八。
三尺童兒
[sān chǐ t?ng ?r] 指年幼還不太懂事的 兒童 。
壹歲三遷
[yī su? sān qiān] 比喻官職升得極快。
陽關三叠
[y?ng guān sān di?] 陽關:古關名,在今甘肅敦煌縣西南;三叠:反復歌唱某壹句。原指古代送別的曲調。後也比喻離別。
三伏盛夏
[sān f? sh?ng xi?] 指夏天最熱的時候。
日上三竿
[r? sh?ng sān gān] 太陽升起來離地已有三根竹竿那麽高,多用來形容人起床晚。
目無三尺
[m? w? sān chǐ] 不把法制放在眼裏。形容違法亂紀,胡作非為。三尺,指法律。古代把法律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故稱。古代把法律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故稱。
三江五湖
[sān jiāng wǔ h?] 1.指東南方的三條江與太湖流域壹帶的湖泊。
三十六雨
[sān sh? li? yǔ] 形容風調雨順。謂每十日壹雨,壹年下雨三十六次。《藝文類聚》卷二引《春秋說題辭》:“壹歲三十六雨,天地之氣宣,十日小雨應天文,十五日大雨,以鬥運也。”《太平禦覽》卷十引 漢 京房《易飛候》:“太平之時,十日壹雨,凡歲三十六雨,此休徵時若之感。”宋 李石《續博物誌》卷壹:“太平之時,十日壹雨,壹歲三十六雨。”
連中三元
[li?n zh?ng sān yu?n] 1.舊時指在鄉試、會試、殿試中接連考取解元、會元、狀元。
吼三喝四
[hǒu sān h? s?] 〈方〉大聲吆喝。
河東三篋
[h? dōng sān qi?] 指亡失的書籍。
氣冠三軍
[q? gu?n sān jūn] 三軍:軍隊的總稱。指勇敢或勇猛是全軍第壹。
三徙成國
[sān xǐ ch?ng gu?] 形容聖人到處都受到百姓的擁戴。同“三徙成都”。
三屍暴跳
[sān shī b?o ti?o] 形容人氣憤到極點。
三年五載
[sān ni?n wǔ zǎi] 三、五:表示大概數量;載:年。指多年。
推三挨四
[tuī sān āi s?] 找各種借口推托。
挨三頂四
[āi sān dǐng s?] 形容人多,連接不斷。同“挨三頂五”。
至再至三
[zh? z?i zh? sān] 指壹而再,再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