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的意思是 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成事不足,敗事有余,俗語,敗事有余指辦不好事情,反而把事情弄糟。
成語:敗事有余,成事不足。
拼音:bài shì yǒu yú,chéng shì bù zú。
釋義:指非但辦不好事情,反而常常把事情搞壞。
成語由來
日常生活中人們常用“成事不足,敗事有余”這句俗話來比喻那種不僅辦不成事,反而還捅婁子的人。
相傳,昔時有壹書生,嗜書如命,“頭懸梁錐刺股”的十年寒窗苦讀,促使他壹心考取功名。但幾次鄉試都名落孫山。他想:“壹生的功名,在於成敗之間。”於是結婚成家有了兒子後便給大兒取名“成事”;小兒取名“敗事”,書生望子成龍心切,對兩個兒子管教很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