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龍芻狗。
土龍芻狗,漢語成語,拼音是tǔ lóng chú gǒu,意思是比喻名不副實。出自《三國誌·蜀書·杜微傳》。
成語出處:《三國誌·蜀書·杜微傳》:“曹丕篡弒,自立為帝,是猶土龍芻狗之有名也。”
用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感情:土龍芻狗是貶義詞。
繁體:土龍芻狗。
近義:陶雞瓦犬。
英語:hollow reputation without basis。
成語接龍:狗眼看人?人面鬼心?心懸兩地?地地道道?道學先生?生知安行?行不副言?言不達意?意氣用事?事以密成?成仁取義。
成語的由來
成語壹***有5萬多條,其中96%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以上的成語。如“五十步笑百步”、“閉門羹”、“莫須有”、“欲速則不達”、“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成語壹般用四個字,這大概是因為四字容易上口。
如我國古代的詩歌總集《詩經》,就以四字句為多,古代歷史《尚書》,其中四字句也有壹些。後來初學讀的三、百、千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後兩種即全為四字句。
四言雜字、龍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這雖然是訓蒙書,也足以說明四字句之為人所喜愛、所樂誦。古人有些話,本來夠得上警句,可以成為成語。只是因為改變為四字,比較麻煩,也就只好把它放棄,作為引導語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