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積功興業——指建立功業,實現抱負。出處:《意林》卷五引晉·楊泉《物理論》:“傅子曰:‘諸葛亮誠壹時之異人也,治國有分,禦軍有法,積功興業,事得其機。”
93,進賢進能—— 猶進賢任能。出處:三國 蜀 諸葛亮《將苑.將器》:“進賢進能,日慎壹日,誠信寬大,閑於理亂,此十萬人之將。”
94,繼之以死—— 比喻忠心效力到底。出處: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晉·陳壽《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 。
95,跨州連郡—— 形容涉足的路遠、地方大。同"跨州越郡"。出處:《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 。諸葛亮《隆中對》。
96,命世之英——多指名望才能為世人所重的人才。出處: 吳、蜀二國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諸葛亮亦壹時之傑也。 《三國誌·蜀誌·鄧芝傳》 。又見:《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列傳》。
97,民殷國富——釋義:殷:殷實,富足;指國家人民殷實富裕。 出處: 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 《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 。
98,力排眾議—— 指竭力排除眾人意見。出處:諸葛亮舌戰群儒,魯子敬力排眾議。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 。
99,理所不容——指道理所不允許。出處:? 且沖與扶風王言,顯彰宣帝之短,對子毀父,理所不容。 《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裴松之註 。
100,淩上虐下——淩:欺負。指欺負上級,虐待下級。出處:昔項籍總壹強眾,跨州兼土,所務者大,然卒敗垓下,死於東城,為笑千載,皆不以義,淩上虐下故也。 《三國誌·魏書·後主傳》裴松之註引諸葛亮集 。
101,難以逆料——形容事情成敗無法預料。出處:? 凡事如是,難以逆料。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
102,情見乎言——指感情表達於言語中。出處: 晉·陳壽《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註:“夫其高吟俟時,情見乎言,誌氣所存,既已定於其始矣。”
103,遷善黜惡—— 指向善去惡。出處:考黜之政,謂遷善黜惡。 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考黜》 。
104,棄邪從正——比喻放棄邪惡走正道。出處: 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石馬。 《三國誌·蜀誌·後主傳》有能棄邪從正,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者,國有常典,封寵大小,各有品限。
105,親賢遠佞—— 指親近賢能的人,疏遠奸佞小人。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106,蹺足而待——解釋:踮起腳跟等待。形容短時間內便能見到事情的結果。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勸將士勤功己闕教》:“則事可定,賊可死,功可蹺足而待矣。”
107,如虎添翼——如同老虎長了翅膀。比喻強大的事物得到援助後更加強大。也比喻兇惡的得到援助後更加兇惡。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心書·兵機》:“將能執兵之權,操兵之勢,而臨群下,臂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翺翔四海。
108,人心如秤——人心象秤壹樣。 比喻人的心裏都有辨別是非、衡量優劣的標準。出處: 我心如秤,不能為人作輕重。 三國·蜀·諸葛亮《書》 。
109,使法量功—— 指依法規來衡量功績。出處:《韓非子·明法》:“是故先王之治國也,使法擇人,不自舉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三國·蜀·諸葛亮《兵要》:“良將之為政也,使人擇這,不自舉;使法量功,不自度。”
110,十命可受—— 解釋: 十命:皇帝賜給權臣的九種器物叫九賜,在九賜之外再加壹物,稱十命,是皇帝對臣下的最高獎賞。比喻功勛卓著,可以領受最高獎賞。出處: 《三國誌·蜀誌·李嚴傳》註引諸葛亮答言書:“若滅魏斬叡,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