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怎樣在學習中提高自己的成語掌握能力?

怎樣在學習中提高自己的成語掌握能力?

成語的文字非常簡煉,又有固定的形式,本身具有易學易記的特點。所以無論學習、或者使用成語,都不很困難。但是如果想要很好地掌握它,也有應該註意的幾點:

(1)徹底理解學習和使用成語,跟學習和使用字、詞壹樣,首先要徹底理解它的涵義,不能"不求甚解"。如果對某壹個成語的意思還沒有理解透徹,或者對成語中某個字的音義還說不準確,就隨便拿來使用,那就難免用得不恰當,甚至鬧出笑話。

成語的來源不壹,有的容易懂,有的比較難懂,可是其中以容易懂的占多數。有些成語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它的意思來,如"千言萬語""心直口快""苦口婆心"等等,都很容易懂。"如壹發千鈞"(意思是壹根頭發負擔著千鈞的重量。"鈞"是我國古時的重量單位,壹鈞大約等於三十斤。這個成語是形容情勢非常危險。)"啼饑號寒"(意思是餓得哭泣,凍得叫喊。"啼"是"哭","號"是"叫喊",這個成語是形容挨餓受凍的悲慘景象。)"不速之客"(意思是沒有邀請就突然來到的客人。"速"當"邀請"講。)等等,就比較難懂。但是只要把個別生字如"鈞""啼""號""寒""速"弄清楚了,整個成語的意思就不難理解。至於象"瓜田李下"這個成語,就應該算是難懂的。先要知道古樂府詩《古君子行》裏有"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兩句話。這是告訴人們處在嫌疑的地位要註意。在古書裏,也把這個意思寫作"瓜李之嫌"(見《唐書·柳公權傳》)。無論是"瓜田李下"或"瓜李之嫌",如果不知道它的出處,只從字面上作解釋,那就很難懂得它的意思。又如"管窺蠡測"這個成語,如果僅僅知道管是"竹管",窺是"從孔隙裏看","蠡"是"瓠瓢",測是"測量",也不容易懂得整個成語的意思。如果知道這四個字是從"以管窺天,以蠡測海"八個字裏截取下來的,那就不難知道這個成語比喻的是:所見甚小,看不到事物的全面。至於那些由歷史事實來的成語,如"八公山上,草木皆屏","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之類,從寓言傳說來的成語如"葉公好龍""含沙射影"之類,如果不知道它們的出處,當然也是無法理解。以上所說的這類比較難懂的和很難懂的成語,大部分見於古書中,想要理解這類成語,可以翻閱《辭源》《辭海》等有關的書籍。

有些成語,懂得了字面的意思,還要特別註意它的習慣上的用法。例如"壹個巴掌拍不響"和"孤掌難鳴"這兩個成語,只從字面上看,好象壹個是白話,壹個是文言,意思沒有什麽兩樣。可是仔細想想,"壹個巴掌拍不響",是說事情的發生不是由於單方面引起來的,使用這個成語,有各打五十板的意味。"孤掌難鳴"是說只有壹個人的力量很難成事。對如此處境的人,有同情的意味。兩個成語的意思並無***同之處。(有的人,在某壹特定的環境下,也把"孤掌難鳴"當做"壹個巴掌拍不響"來用,但究竟是不夠妥當的。)所謂徹底理解,也包括連這些地方都要加以辨析,徹底弄清楚。

(2)用得場合恰當使用成語,應當力求用得場合恰當,不應當濫用。郭沫若同誌曾經舉過壹個例子,現在不妨引在這裏。他說:

"現在有些文章有個毛病,就是愛堆砌形容詞……如 六萬萬人正以排山倒海、乘風破浪之勢……’這樣的句子就有點不恰當。把山移開、海翻過來,那是多麽大的形勢,同 乘風破浪 不能相比。所以既然已有 排山倒海 ,就不應再用 乘風破浪 了。"(《文風問答》)

這個錯誤,就是由於不顧場合,硬把"乘風破浪"這個成語塞進句子裏造成的。

此外,還有壹種情況,使用成語時也應該特別註意,即它的歷來的用法。"如"日理萬機"這個成語,舊日只用於皇帝、國王,意思是每天處理的國家大事很多。現在也有人用於毛主席、周總理,說他們"日理萬機",這也未嘗不可。但是如果再用之於省長、縣長等人,就不很恰當 盡管他們每天做的事情很多。

對於在某壹場合看起來好象都可以使用的幾個成語,更要仔細地辨別它們的不同之處,體味文章所需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麽,選用哪個最恰當。例如"千頭萬緒"和"千變萬化"這兩個成語,有時候在壹個句子裏好象都可以用,可是如果說"這本小說的情節真是千頭萬緒,我越看越覺得有味"。那就不如不用"千頭萬緒",而用"千變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