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古人說的身無長物指的是什麽

古人說的身無長物指的是什麽

貧困或儉樸。身無長物(拼音:shēn wú cháng wù)是壹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 身無長物(長物:舊讀 zhàng wù,多余的東西)指身邊沒有多余的東西,形容人除自身外東西極少。在句中壹般作謂語。唐朝詩人劉禹錫在《烏衣巷》壹詩中說:“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王、謝是東晉王朝的大貴族,作為王氏家族的壹員,王恭還如此節儉,確是難能可貴。

王恭從盛產竹席的會稽回來,帶些那裏的土特產應在情理之中,無可厚非,但他家中卻沒有壹件多余之物。“儉以養德”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壹直傳承的優秀品質,無論何時,人們都應該勤儉節約,不可肆意揮霍、奢侈無度。“身無長物”指身邊沒有多余的東西,可用以形容人貧寒,家徒四壁;也可以用以形容人灑脫,不為外物所動。在句中壹般作謂語。

清·華偉生《開國奇冤·剩義》:“好在我身無長物,就帶了那管禿筆,跑到了上海地方,東塗西抹,借資糊口。” 作家·端木蕻良《曹雪芹》:“今天,沈家茶館靠門的那張方桌,坐著個絡腮胡子的人,身無長物,只是在桌腿旁邊放著壹個琵琶。” 作家·陳凡《壹個記者的經歷》:“穿的就是壹套泥黃色的軍服,熱天穿的是單衣,冷天穿的是軍棉襖,此外就身無長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