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獸心、
飛禽走獸、
洪水猛獸、
衣冠禽獸、
豕交獸畜、
獸困則噬、
鳥驚獸駭、
五脊六獸、
三獸渡河、
獸窮則嚙、
作鳥獸散、
率獸食人、
瑞獸珍禽、
毒蛇猛獸、
獸聚鳥散、
兒憐獸擾、
籠禽檻獸、
禽奔獸遁、
百獸率舞、
禽獸不若、
鳥伏獸窮、
鳳儀獸舞、
鳥獸率舞、
虐老獸心、
作困獸鬥、
鳥聲獸心、
獸迒鳥跡、
珍禽異獸
獸迒鳥跡 指鳥獸之跡。
獸聚鳥散 比喻聚散無常。也比喻烏合之眾。
出處:《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無匈奴之性,獸聚而鳥散,從之如搏影。”
獸困則噬 獸陷困境要咬人。比喻人陷於絕境要竭力反抗。
出處:《宋史·謝晦傳》:“然歸死難圖,獸困則噬,是以爰整其旅,用為過防。”
獸窮則嚙 指野獸陷於絕境必然進行搏噬反撲。亦喻人陷入困窘之境,便會竭力反擊。
出處:《韓詩外傳》卷二:“獸窮則嚙,鳥窮則啄,人窮則詐。自古及今,窮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獸窮則齧 指野獸陷於絕境必然進行搏噬反撲。亦喻人陷入困窘之境,便會竭力反擊。
獸心人面 面貌雖是人,心卻如野獸。形容人兇惡殘暴。
出處:唐·張鷟《朝野僉載》卷四:“時臺中謂之語曰:侯知壹不伏致仕,張琮自請起復……皆非名教中人,並是王化外物。獸心人面,不其然乎!”
百獸率舞 各種野獸,相率起舞。舊指帝王修德,時代清平。
出處:《尚書·舜典》:“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困獸猶鬥 被圍困的野獸還要作最後掙紮。比喻在絕境中還要掙紮抵抗。
出處:《左傳·定公四年》:“困獸猶鬥,況人呼?”
率獸食人 率:帶領。帶著野獸來吃人。比喻統治者虐害人民。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是率獸而食人也。”
鳥獸散 形容成群的人象鳥獸逃散壹樣紛亂地散去(多形容敵人潰逃)。
出處:《漢書·李陵傳》:“今無兵復戰,天明坐受縛矣;各鳥獸散,猶有得脫報天子者。”
三獸渡河 佛教以兔、馬、象三獸渡河入水之深淺,喻小、中、大三乘證道之高下。後泛指修行。
出處:《優婆塞戒經·三種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獸俱渡:兔、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則盡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緣河也。聲聞渡時,猶如彼兔;緣覺渡時,猶如彼馬;如來渡時,猶如香象,是故如來得名為佛。”
鳳儀獸舞 表示聖賢教化的功效極大,能使神異的鳥獸奮然起舞。
出處:《書·益稷》:“《簫韶》九成,鳳皇來儀……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狼子獸心 比喻兇暴的人用心殘忍,有如野獸。
出處:《晉書·虞預傳》:“然狼子獸心,輕薄易動。”
鳥伏獸窮 如飛鳥棲伏,野獸奔走無路。形容勢竭力窮,處境困難。
虐老獸心 虐老:虐待老人。喻殘暴兇狠而無仁義,有如野獸。
出處:漢·班固《漢書·武五子傳》:“嗚呼!薰鬻氏虐老獸心,以奸巧邊氓。朕命將率,徂征厥罪。”漢·司馬遷《史記·王世家》:“於戲!葷粥氏虐老獸心,侵犯寇盜,加以奸巧邊萌。”
鳥聲獸心 比喻言辭動聽而心懷陰毒。
人面獸心 面貌雖然是人,但心腸象野獸壹樣兇狠。形容為人兇殘卑鄙。
出處:《列子·黃帝》:“夏桀、殷紂、魯醒、楚穆,狀貌七竅皆同於人,而有禽獸之心。”《漢書·匈奴傳贊》:“被發左衽,人面獸心。”
如鳥獸散 象壹群飛鳥走獸壹樣逃散。形容潰敗逃散。也比喻集團或組織解散後,其成員各奔東西。
出處:《漢書·李陵傳》:“今無兵復戰,天明坐受縛矣!各鳥獸散,猶有得脫歸報天子者。”
豕交獸畜 比喻待人沒有禮貌。
出處:《孟子·盡心上》:“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
兒憐獸擾 憐:寵愛,愛惜;擾:馴養。像對小孩壹樣加以愛撫,對野獸壹樣加以馴養
出處:宋·歐陽修《文正範公神道碑銘》:“公居三年,怯勇隳完,兒憐獸擾。”
毒蛇猛獸 泛指對人類生命有威脅的動物。比喻貪暴者。
出處:孫中山《民權主義》第壹講:“在人同獸爭的時代,因為不知道何時有毒蛇猛獸來犯,所以人類時時刻刻不知生死。”
飛禽走獸 禽:鳥;獸:野獸。飛翔的禽鳥,奔跑的野獸。泛指鳥類和獸類。
出處: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飛禽走獸,因木生姿。”
洪水猛獸 猛獸:殘食人畜的野獸。比喻極大的禍害。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
五脊六獸 用於宏偉的宮殿屋頂建築。也形容心煩意亂,忐忑不安。
出處:老舍《四世同堂》:“這些矛盾在他心中亂碰,使他壹天到晚的五脊六獸的不大好過。”
衣冠禽獸 穿戴著衣帽的禽獸。指品德極壞,行為象禽獸壹樣卑劣的人。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四十三回:“既是不孝,所謂衣冠禽獸,要那才女又有何用。”
珍禽奇獸 珍:貴重的;奇:特殊的。珍奇的飛禽,罕見的走獸。
出處:《尚書·旅獒》:“犬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獸不育於國。”
珍禽異獸 珍:貴重的;奇:特殊的。珍奇的飛禽,罕見的走獸。
出處:《尚書·旅獒》:“犬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獸不育於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