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觸而即發 成語簡解 編號 : 3087 成語 : 觸而即發 註音 : ㄔㄨˋ ㄦˊ ㄐ|ˊ ㄈㄚ 漢語拼音 : chù ér jí fā 參考詞語 : 壹觸即發 釋義 : 義參「壹觸即發」。見「壹觸即發」條。 Emoji符號 : 2?即 (這是本站原創收集整理的漢字“觸而即發”對應Emoji表情符號“2?”,為漢字添加生動形象的符號2?、對照PNG圖片及動畫GIF圖,也方便大家復制粘貼到社交媒體等地方,點擊Emoji符號"2?"和圖片鏈接還可以查看該符號在《EmojiAll表情詞典》中更詳細的介紹。) 成語詳解 典故說明 : 此處所列為「壹觸即發」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壹觸即發」典源作「觸而即發」。指壹經觸動而立即有所感發或反應,多用於感情方面。李開先,字伯華,號中麓,自稱中麓子或中麓山人,山東章丘人。他前後做官十幾年,罷官還鄉後,主要從事文學創作,是明代中葉著名的文學家和戲曲家。他以前認識壹位前輩朋友張龍明。張氏曾私下托付他,將畢生之作〈原命〉、〈原性〉二文傳世下去。二十幾年來,他謹記於心。後來,在他的作品《李中麓閑居集.原性堂記》中記載:他有壹間本來名為「面山」的屋子,有壹次,來訪的客人問他,為何不改稱「原性」?李開先壹聽,有感於和張龍湖的往事,於是欣喜地就把屋子改名了。他在文章中說他改屋名是本來內心即存有「原性」之念,被客人之言觸動而發,不知客人為何也和他有相同的見解呢?後來「壹觸即發」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裏演變而出,轉用來比喻很緊張的情勢或很危險的時刻。 典源 : 此處所列為「壹觸即發」之典源,提供參考。※明.李開先1>〈原性堂記〉(據《李中麓閑居集.卷壹壹》引)近城園有壹堂,已名之曰「面山」矣。客有過而謂予,何不改稱「原性」。乃愴然2>有感於前事3>,而欣然即易4>其舊名。予方有意,觸而即發,不知客何所見,適投其機乎? 〔註解〕 (1)李開先:字伯華,號中麓,自稱中麓子或中麓山人,山東章丘人。他前後做官十幾年,罷官還鄉後,主要從事文學創作,是明代中葉著名的文學家和戲曲家。 (2)愴然:悲傷哀痛的樣子。 (3)前事:指與張龍湖二十余年前談話的事。張氏是個理學家,為文多談原命與原性,他與李開先執手獨處時,談到「命」與「性」,前人所論均不夠深入,其時能論者,非張氏即李氏也,並勉李氏多多用心,李氏乃銘記在心。 (4)易:改變。 書證 : 01.明.李開先〈原性堂記〉:「予方有意,觸而即發,不知客何所見,適投其機乎?」(源) 成語接龍
“發”字開頭的成語
發人深省 發兵問罪
“觸”字開頭的成語
觸類旁通 觸目驚心 觸景生情 觸類可通 觸目崩心 觸而即發 觸類而長 觸目駭心 觸面崩心 觸景生懷
“發”字結尾的成語
東窗事發 壹觸即發 心花怒發 言由衷發 觸而即發 有觸即發 聲淚俱發 見義勇發 百中百發
參考《國語大辭典》中成語“觸而即發”分成的單字詳解:
觸, 而, 即, 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