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事物有兩面性的成語如下:
1、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拼音:sài wēng shī mǎ , yān zhī fēi fú。
釋義比喻雖然壹時受到損失,但也有可能帶來好處。即好事和壞事在壹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形容人的心態,壹定要樂觀向上,任何事情都有二面性,不好的壹面,有可能向好的壹面轉化。
出自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撰寫的《淮南子·人間訓》。
2、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拼音:shī zhī dōng yú,shōu zhī sāng yú。
原指在某處先有所失,在另壹處終有所得。比喻開始在這壹方面失敗了,最後在另壹方面取得勝利。東隅為鄭州,桑榆為開封。東隅亦指早晨,桑榆亦指黃昏。
出自南朝宋·範曄《後漢書·卷十七·馮異傳第七》:"璽書勞異曰:' 赤眉破平,士吏勞苦,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方論功賞,以答大勛。'"
釋義:東漢劉秀即位為光武帝後,派大將馮異率軍西征,敉平赤眉軍。赤眉佯敗,在回溪之地大破馮軍。馮異寨後,重召散兵,復使人混入赤眉,然後內外夾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
事後,漢光武帝劉秀下詔獎之,謂雖在回溪失利,但終能在澠池獲勝。可謂在此先有所失,後在彼終有所得,當論功行賞,以表戰功。
3、因禍得福。
拼音:yīn huò dé fú。
因遭遇災禍之後反而得到福。指對禍患處理得當;壞事變成了好事。偏正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褒義。
出自於西漢·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其為政也,善因禍為福,轉敗為功。”
釋義:他正在治理國家,因而由於災禍得到福氣,將敗績變成功績。
4、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拼音:jīn wú zú chì,rén wú wán rén。
比喻不能要求壹個人沒有壹點缺點錯誤。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十全十美的人,金子也沒有十足之赤。人有優點和缺點。
出自宋·戴復古《寄興》:“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備,妾願老君家。”
釋義:沒有純而又純的金子,白玉都會有壹些微小的瑕疵,更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我願意在您的家裏終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