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應孟明文言文

應孟明文言文

1. 文言文閱讀:應孟明

宋史列傳壹百八十壹應孟明傳

原文

應孟明,字仲實,婺州永康人。少入太學,登隆興元年進士第。試中教官,調臨安府教授,繼為浙東安撫司幹官、樂平縣丞。侍禦史葛邲、監察禦史王藺薦為詳定壹司敕令所刪定官。

輪對,首論:“南北通好,疆場無虞,當選將練兵,常如大敵之在境,而可以壹日忽乎?貪殘苛酷之吏未去,吾民得無不安其生者乎?賢士匿於下僚,忠言壅於上聞,得無眾正之門未盡開,而兼聽之意未盡孚乎?君臣之間,戒懼而不自持,勤勞而不自寧,進君子,退小人,以民隱為憂,以邊陲為警,則政治自修,紀綱自張矣。”孝宗曰:“朕早夜戒懼,無頃刻忘,退朝之暇,亦無它好,正恐臨朝或稍晏,則萬幾之曠自此始矣。”次乞申嚴監司庇貪吏之禁,薦舉徇私情之禁,帝嘉獎久之。它日,宰相進擬,帝出片紙於掌中,書二人姓名,曰:“卿何故不及此?”其壹則孟明也。乃拜大理寺丞。

故大將李顯忠之子家僮溺死,有司誣以殺人,逮系幾三百家。孟明察其冤,白於長官,釋之。出為福建提舉常平,陛辭,帝曰:“朕知卿愛百姓,惡贓吏,事有不便於民,宜悉意以聞。”因問當世人才,孟明對曰:“有才而不學,則流為刻薄,惟上之教化明,取舍正,使回心向道,則成就必倍於人。”帝曰:“誠為人上者之責。”孟明至部,具以臨遣之意咨訪之。帝壹日禦經筵,因論監司按察,顧謂講讀官曰:“朕近日得數人,應孟明,其最也。”尋除浙東提點刑獄,以鄉部引嫌,改使江東。

會廣西謀帥,帝謂輔臣曰:“朕熟思之,無易應孟明者。”即以手筆賜孟明曰:“朕聞廣西鹽法利害相半,卿到任,自可詳究事實。”進直秘閣、知靜江府兼廣西經略安撫。初,廣西鹽易官般為客鈔,客戶無多,折閱逃避,遂抑配於民。行之六年,公私交病,追逮禁錮,民不聊生。孟明條具驛奏除其弊,詔從之。禁卒朱興結集黨侶,弄兵雷、化間,聲勢漸長,孟明遣將縛致轅門斬之。

光宗即位,遷浙西提點刑獄,尋召為吏部員外郎,改左司,遷右司,再遷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寧宗即位,拜太府卿兼吏部侍郎。慶元初,權吏部侍郎,卒。

孟明以儒學奮身受知人主,官職未嘗幸遷。韓侂胄嘗遣其密客誘以諫官,俾誣趙汝愚,孟明不答,士論以此重之。

2. 有哪些關於李贄文言文

童心說(明)李贄 龍洞山人敘《西廂》[1],末語雲:“知者勿謂我尚有童心可也。”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

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壹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蓋方其始也,有聞見從耳目而入,而以為主於其內而童心失。

其長也,有道理從聞見而入,而以為主於其內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聞見日以益多,則所知所覺日以益廣,於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務欲以揚之而童心失。

知不美之名之可醜也,而務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聞見,皆自多讀書識義理而來也。

古之聖人,曷嘗不讀書哉。然縱不讀書,童心固自在也;縱多讀書,亦以護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學者反以多讀書識義理而反障之也。

夫學者既以多讀書識義理障其童心矣,聖人又何用多著書立言以障學人為耶?童心既障,於是發而為言語,則言語不由衷;見而為政事[2],則政事無根柢;著而為文辭,則文辭不能達。非內含於章美也,非篤實生輝光也,欲求壹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從外入者聞見道理為之心也。

夫既以聞見道理為心矣,則所言者皆聞見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雖工,於我何與?豈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蓋其人既假,則無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與假人言,則假人喜;以假事與假人道,則假人喜;以假文與假人談,則假人喜。

無所不假,則無所不喜。滿場是假,矮人何辯也[3]。

然則雖有天下之至文,其湮滅於假人而不盡見於後世者,又豈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焉者也。茍童心常存,則道理不行,聞見不立,無時不文,無人不文,無壹樣創制體格文字而非文者。

詩何必古《選》[4],文何必先秦,降而為六朝,變而為近體[5],又變而為傳奇[6],變而為院本[7],為雜劇,為《西廂曲》,為《水滸傳》,為今之舉子業[8],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時勢先後論也.故吾因是而有感於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說什麽六經[9],更說什麽《語》、《孟》乎[10]! 夫六經、《語》、《孟》,非其史官過為褒崇之詞,則其臣子極為贊美之語,又不然,則其迂闊門徒、懵懂弟子,記憶師說,有頭無尾,得後遺前,隨其所見,筆之於書。後學不察,便謂出自聖人之口也,決定目之為經矣,孰知其大半非聖人之言乎?縱出自聖人,要亦有為而發,不過因病發藥,隨時處方,以救此壹等懵懂弟子,迂闊門徒雲耳。

醫藥假病,方難定執,是豈可遽以為萬世之至論乎?然則六經、《語》、《孟》,乃道學之口實[11],假人之淵藪也,斷斷乎其不可以語於童心之言明矣。嗚呼!吾又安得真正大聖人童心未曾失者而與之壹言文哉! 註釋: [1]龍洞山農:或認為是李贄別號,或認為顏鈞,字山農。

《西廂》指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 [2]見:通“現”。

[3]矮人何辯:這裏以演戲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無法分辨了。 [4]《選》:指蕭統編的《文選》,又稱《昭明文選》。

[5]近體:指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6]傳奇:指唐人的傳奇小說。

[7]院本:金代行院演出的戲劇腳本。 [8]舉子業:指科舉考試的文章,也就是八股文。

[9]六經:指儒家的經典《詩》、《書》、《禮》、《樂》、《易》、《春秋》。 [10]《語》、《孟》:指《論語》、《孟子》,《四書》中的二種。

[11]道學:指道學家。 譯文龍洞山農在為《西廂記》寫的序文末尾說:“有識之士不以為我還有童心的話,就知足了。”

童心,實質上是真心,如果認為不該有童心,就是以為不該有真心。所謂童心,其實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幹擾時壹顆毫無造作,絕對真誠的本心。

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壹個真人的資格。而人壹旦不以真誠為本,就永遠喪失了本來應該具備的完整的人格。

兒童,起人生的開始;童心,是心靈的水源。心靈的本源怎麽可以遺失呢!那麽,童心為什麽會貿然失落呢?在人的啟蒙時期,通過耳聞目睹會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長大之後,又學到更多的理性知識,而這些後天得來的感性的聞見和理性的道理壹經入主人的心靈之後,童心也就失落了。

久而久之,做得的道理、聞見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覺察的範圍也日益擴大,從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計地去發揚光大;知道惡名是醜的,便挖空心思地來遮蓋掩飾,這樣壹來,童心也就不復存在了。人的聞見、道理,都是通過多讀書,多明理才獲得的。

可是,古代的聖賢又何嘗不是讀書識理的人呢!關鍵在於,聖人們不讀書時,童心自然存而不失,縱使多讀書,他們也能守護童心,不使失落。絕不像那班書生,反會因為比旁人多讀書識理而雍塞了自己的童心。

既然書生會因為多讀書識現而雍蔽童心,那麽聖人又何必要熱衷於著書立說以至於迷人心竅呢?童心壹旦雍塞,說出話來,也是言不由衷;參與政事,也沒有真誠的出發點;寫成文章,也就無法明白暢達。其實,壹個人如果不是胸懷美質而溢於言表,具有真才實學而自然流露的話,那麽從他嘴裏連壹句有道德修養的真話也聽不列。

3. 呂蒙大才的文言文翻譯

原文

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鄧當。當為孫策將,數討山越。蒙年十五六,竊隨當擊賊,當顧見大驚,呵叱不能禁止。歸以告蒙母,母恚欲罰之,蒙曰:“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

魯肅代周瑜,過蒙屯下。肅意尚輕蒙,或說肅曰:“呂將軍功名日顯,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顧之。”遂往詣蒙。酒酣,蒙問肅曰:“君受重任,與關羽為鄰,將何計略以備不虞?”肅造次應曰:“臨時施宜。”蒙曰:“今東西雖為壹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因為肅畫五策。肅於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呂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於此也。”

翻譯

呂蒙字子明,祖籍汝南富陂。年少時去南方,依附姐夫鄧當。鄧當是孫策手下的將領,多次參加討伐少數民族政權山越的戰鬥。呂蒙十五六歲時,偷偷跟隨鄧當參加戰鬥,鄧當發現以後大吃壹驚,大聲指責呂蒙,讓他回去,呂蒙不答應。回去後,鄧當向呂蒙的母親告狀,呂蒙的母親很生氣,要懲罰呂蒙,呂蒙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母親悲傷無奈地認同了呂蒙。

魯肅臨時代理周瑜的事務時,入駐呂蒙的屯兵之處。當時魯肅還是輕視呂蒙的,有人對魯肅說:“呂蒙將軍的功名壹天天增長,不能拿以前的眼光看待他了,您應該重視這個事情。”魯肅隨即去拜訪呂蒙。酒到酣處,呂蒙問魯肅:“您擔負重任以抵禦關羽方面軍,打算用什麽方法應付突然發生的襲擊?”魯肅輕慢地說:“臨時想辦法就行。”呂蒙說:“現在東吳和西蜀是暫時聯盟,關羽畢竟對我們有威脅,怎能不提早做好應對的打算呢?”於是就這個問題,為魯肅想了五種應對的方法。魯肅又佩服又感激,從飯桌上跨過去,坐在呂蒙旁邊,手撫著呂蒙的背,親切地說:“呂蒙,我不知道妳的才能策略竟然到了如此的境地!”

4. 明日歌古文,

原文: 1.[清]錢鶴灘 明日復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萬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 春去秋來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 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 請君聽我明日歌!2.[明]文嘉(1501—1583) 明日復明日, 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 萬世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 明日無窮老將至。 晨昏滾滾水流東, 今古悠悠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 請君聽我明日歌。歌詞:谷建芬根據錢鶴灘的《明日歌》做了曲,歌詞為: 明日復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萬事成蹉跎。 世人苦被明日累, 春去秋來老將至,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 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 聽我明日歌。 朝看水東流, 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 請君聽我明日歌!

5. 《晉書王接傳》文言文翻譯,王接字祖遊那段

晉書王接傳

原文

王接,字祖遊,河東猗氏人,漢京兆尹尊十世孫也。父蔚,世修儒史之學。接幼喪父,哀毀過禮,鄉親皆嘆曰:“王氏有子哉!”渤海劉原為河東太守,好奇,以旌才為務。同郡馮收試經為郎,七十余,薦接於原曰:“夫骍騮不總轡,則非造父之肆;明月不流光,則非隋侯之掌,伏惟明府苞黃中之德,耀重離之明,求賢與能,小無遺錯,是以鄙老思獻所知。竊見處士王接,岐嶷雋異,十三而孤,居喪盡禮,學過目而知,義觸類而長,斯玉鉉之妙味,經世之徽猷也。不患玄黎之不啟,竊樂春英之及時。”原即禮命,接不受。原乃呼見曰:“君欲慕肥遁之高邪?”對曰:“接薄佑,少孤而無兄弟,母老疾篤,故無心為吏。”及母終,柴毀骨立,居墓次積年。備覽眾書,多出異義。性簡率,不修俗操,鄉裏大族多不能善之,唯裴頠雅知焉。平陽太守柳淡、散騎侍郎裴遐、尚書仆射鄧攸皆與接友善。後州辟部平陽從事,出補都官從事。永寧初,舉秀才。友人滎陽潘滔遺接書曰:“摯虞、卞玄仁並謂足下應和鼎味,可無以應秀才行。”接報書曰:“今世道交喪,將遂剝亂,而識智之士鉗口韜筆,禍敗日深,如火之燎原,其可救乎?非榮斯行,欲極陳所見,冀有覺悟耳!”是歲,三王義舉,惠帝復阼,以國有大慶,天下秀才壹皆不試,接以為恨。蕩陰之役,侍中嵇紹為亂兵所害,接議曰:“夫謀人之軍,軍敗則死之;謀人之國,國危則亡之,古之道也。蕩陰之役,百官奔北,唯嵇紹守職以遇不道,可謂臣矣,又可稱痛矣。今山東方欲大舉,宜明高節,以號令天下。依《春秋》褒三累之義,加紹致命之賞,則遐邇向風,莫敢不肅矣。”朝廷從之。及東海王越率諸侯討颙,尚書令王堪統行臺,上請接補尚書殿中郎,未至而卒,年三十九。

(選自《晉書·王接傳》)

譯文

王接字祖遊,河東猗氏人,是漢京兆尹王尊的十世孫。父王蔚,世代學習儒史之學。王接自幼喪父,哀傷過度,損害健康,超過禮數,鄉親們都感嘆說:“王氏真有個好兒子啊!”渤海人劉原為河東太守,喜歡奇才,以表薦人才為務。同郡人馮收試經 *** 了郎官,七十多歲時,他向劉原推薦王接說:“駿馬不套鞍轡,就不是造父隨心所欲駕禦的馬;明月不發光,就沒有隨侯之珠。我想到明府中有黃中之德,閃耀著重離之明,求訪賢能,沒有壹點遺誤,所以老朽我想進薦我所知道的賢才。我看到處士王接,偉異俊秀,十三歲上死了父親,居喪期間竭盡禮數,學習過目不忘,義理能觸類旁通,這真是重臣之才,具備了經世致用的高明謀略。我不憂慮老人不被啟用,卻歡喜春花開得及時。”劉原就以禮招用,王接不接受。劉原就把他叫去說:“妳想學習隱士的高潔嗎?”王接對答說:“王接失去依靠,幼年喪父而且沒有兄弟,母親年紀大又有重病,所以無心為官。”到母親去世,哀痛得身如枯柴,多年居住在墓地。博覽群書,多有與眾不同的見解。生性簡率,不仿學時俗節操,鄉裏大族很多人都不喜歡他,只有裴頠敬重他。平陽太守柳淡、散騎侍郎裴遐、尚書仆射鄧攸都與王接相友善。後來州裏征召他為平陽從事,又外任補為都官從事。永寧初年,被舉薦為秀才。友人滎陽人潘滔給王接寫信說:“摯虞、卞玄仁都說足下應居高位,妳可以不接受秀才的薦舉。”王接回信說:“現在世道喪亂,將正要撥亂反正,而明智的人都閉口擱筆,使禍亂敗象日深壹日,就像燎原之火,難道還可以解救嗎?我不是以此為榮,僅想極言陳述我的所聞所見,希望在上的人能有所覺悟而已。”當年,三諸侯王舉事,使惠帝恢復帝位,因國家有大的慶祝活動,天下的秀才壹概都不試用,王接以此為憾。蕩陰之亂,侍中嵇紹被亂兵殺害,王接進議說:“謀人之軍,軍敗自身也死亡;謀人之國,國家危難也就會滅亡,古人的道義如此。蕩陰之戰,百官奔逃,只有嵇紹堅守職任來抵禦不道之寇,可以說是真正的大臣,又實在讓人哀痛不已。現在山東正要大舉進軍,應旌表高尚的節義,來號令天下。依照《春秋》褒獎三累的古義,對嵇紹應加以褒賞,那麽遠近就會如風響應,沒有敢不整肅的人了。”朝廷聽從了他的意見。等到東海王司馬越率領諸侯討伐司馬,尚書令王堪統領行臺之職,上表請王接補任尚書殿中郎。未到任而死。時年三十九歲。

6. 自知之明文言文翻譯

譯文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抱怨別人,懂得命運的人不埋怨天。抱怨別人的人自己就會困窘而無法擺脫,抱怨天的人就會無法立誌進取。錯誤在自己身上,卻反而去責怪別人,難道不是拘泥守舊,不合時宜了嗎?……所以君子會遵循這正常的事,而小人則遵循異端。

字詞解釋

自知者: 有自知之明的人。知:認識。 怨: 埋怨。 知命: 懂得命運。 窮: 走投無路。 無誌: 沒有誌氣。 迂: 拘泥守舊,不合時宜。 失:過失,過錯。 反:反而,反倒。 豈:難道。 道:遵循。 怪 :異端。

觀點

荀子在文中的觀點是:人應該有自知之明。

編輯本段文言知識

釋“君子”與“小人” “君子”與“小人”在西周及春秋時期是指貴族統治者和被統治的勞動百姓。《國語》上說:“君子務治,小人務力。”意為君子致力於統治,小人致力於苦力。到了春秋末期及以後,“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道德卑劣的人。古語有“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意為君子心胸寬闊,小人時常憂愁。《論語》中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為君子懂得仁義,小人只懂得利益。成語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意為用小人的心思猜度君子的思想。

我說的應該挺詳細的了,沒問題的話選我嘍!(*^__^*) 嘻嘻

7. 翻譯這個文言文

原句1、蒙曉之曰:“君輩皆侯伯,無庸以獄吏辱君,第以實對。”

2、至是,帝密諭之。對曰:“以財利要君而進,非臣所敢。”

翻譯1、侯蒙向他們說明:“妳們都是壹方的侯伯,無須讓獄吏侮辱妳們,只管按實情回答。”2、到這時,皇帝私下告訴他(這件事)。

他回答說:“拿財貨要挾皇帝而求取晉升,這不是我敢做的事。” 附錄:宋史侯蒙傳 原文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

未冠,有俊聲,急義好施,或壹日揮千金。進士及第,調寶雞尉,知柏鄉縣。

民訟皆決於庭,受罰者不怨。轉運使黃湜聞其名,將推轂之,召詣行臺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湜怒,他日行縣,閱理文書,欲翻致其罪;既而無壹疵可指,始以賓禮見,曰:“君真能吏也。”率諸使者合薦之。

徙知襄邑縣,擢監察禦史,進殿中侍禦史。崇寧星變求言,蒙疏十事,曰去冗官,容諫臣,明嫡庶,別賢否,絕幸冀,戒濫恩,寬疲民,節妄費,戚裏毋預事,閹寺毋假權。

徽宗聽納,有大用意。遷侍禦史。

西將高永年死於羌,帝怒,親書五路將帥劉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既行,拜給事中。

至秦,仲武等囚服聽命,蒙曉之曰:“君輩皆侯伯,無庸以獄吏辱君,第以實對。”案未上,又拜禦史中丞。

蒙奏言:“漢武帝殺王恢,不如秦繆公赦孟明;子玉縊而晉侯喜,孔明亡而蜀國輕。今羌殺吾壹都護,而使十八將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體也。

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釋不問。遷刑部尚書,改戶部。

比歲郊祭先期告辦,尚書輒執政。至是,帝密諭之。

對曰:“以財利要君而進,非臣所敢。”母喪,服除,歸故官,遂同知樞密院。

進尚書左丞、中書侍郎。先是,禦史中丞蔡薿詆張商英私事甚力,有旨令廷辨。

蒙曰:“商英雖有罪,宰相也;蔡薿雖言官,從臣也。使之廷辨,豈不傷國體乎?”帝以為然。

壹日,帝從容問:“蔡京何如人?”對曰:“使京能正其心術,雖古賢相何以加。”帝頷首,且使密伺京所為。

京聞而銜之。大錢法敝,朝廷議改十為三,主藏吏來告曰:“諸府悉輦大錢市物於肆,皆疑法當變。”

蒙曰:“吾府之積若幹?”曰:“八千緡。”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

又嘗有幾事蒙獨受旨,京不知也;京偵得之,白於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罷知亳州。旋加資政殿學士。

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

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東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文穆。(節選自《宋史·侯蒙》) 譯文 侯蒙字元功,是密州高密縣人。

還不滿二十歲的時候,就有好的名聲,為正義的事情急於奔走,喜好施救有困難的人,有時壹天就花掉千金。考取進士後,調任寶雞縣尉,後來又任柏鄉縣知縣。

百姓打官司都是當庭判決,受罰的人都沒有任何怨言。轉運使黃湜聽到他的名聲,要推薦他,叫他到衙署稟報事情,侯蒙因越過了自己的縣境而不肯前往。

黃湜很生氣,壹天巡視柏鄉縣,審閱文書案卷,想要推翻已定的案子使他獲罪;後來(發現)沒有壹點瑕疵可指摘,這才以賓客之禮接見他,說:“您真是能幹的吏員啊。”黃湜便率領各位使者壹起推薦他。

調任他為襄邑縣知縣,又升任監察禦史,再次晉升為殿中侍禦史。崇寧年間星象有異常變化,徽宗讓朝臣進言,侯蒙上疏十件事,分別是:除去冗雜官員,容納諫臣進諫,明確嫡庶之別,分別賢佞好壞,杜絕臣下僥幸之求和非分奢望,戒除君王過度恩賞,寬緩疲憊的百姓,節約不當的花費,外戚不得幹預政事,太監不能授給他們權力。

徽宗接受侯蒙的奏議,有要重用他的意思,於是提升(侯蒙)為侍禦史。 鎮守西部的將領高永年被羌人殺死了,皇帝很生氣,親自寫了五路將帥劉仲武等十八人的姓名,命令侯蒙去泰州逮捕(他們)治罪。

已經出發了,又授予(他)給事中職銜。(侯蒙)到了泰州,劉仲武等穿著囚服聽候命令,侯蒙向他們說明:“妳們都是壹方的侯伯,無須讓獄吏侮辱妳們,只管按實情回答。”

案件判定的結論還沒有報上去,又提升(他)任禦史中丞。侯蒙上奏說:“當年漢武帝殺了王恢,不如秦穆公赦免孟明;子玉自縊而死使晉侯高興,孔明去世使蜀國的地位變輕了。

如今羌人殺了我們壹個都護,卻使十八員將領因此而死,這是自己傷害自己的肢體,想要身體不得病,可能嗎?”皇帝醒悟了,把這件事放在壹邊,不再追究。升任刑部尚書,又改任戶部尚書。

近年來郊祀祭祀天地(都是)提前辦理,尚書常常執掌此事。到這時,皇帝私下告訴他(這件事)。

他回答說:“拿財貨討好皇帝而求取晉升,這不是我敢做的事。”(他的)母親去世,服喪結束,官復原職,於是***同執掌樞密院。

晉升尚書左丞、中書侍郎。在此之前,禦史中丞蔡薿詆毀張商英辦私事很努力,(於是皇帝)有旨意命令朝臣在朝堂上議論(此事)。

侯蒙說:“張商英雖然有罪,(但他是)宰相;蔡薿雖然是諫官,(但他是)侍從之臣。拿這件事來讓朝臣在朝堂上議論,豈不是有損國體嗎?”皇帝認為(他的意見)是對的。

有壹天,皇帝隨便地問:“蔡京是壹個怎樣的人呢。

8. 課外文言文閱讀及答案,龐德字令明

龐德字令明,南安狟道人也。

少為郡吏州從事、、、、、、又賜子會等四人爵關內侯,邑各百戶。會勇烈有父風,官至中尉將軍,封列侯。

註譯:龐德傳龐德字令明,南安郡糩道人。年輕時曾擔任郡吏、州從事。

初平年間,跟隨馬騰攻擊反叛的羌人、氐人,屢次立功,逐漸升到校尉。建安年間,曹操在黎陽征討袁譚、袁尚。

袁譚派郭援、高幹等人在河東郡搶掠,曹操命鐘繇率關中眾將討伐他們。龐德隨馬騰的兒子馬超在平陽抵禦郭援、高幹,龐德擔任先鋒,進攻郭援、高幹,大獲全勝,親自斬了郭援。

被任命為中郎將,封都亭侯。後來張白騎在弘農郡謀反,龐德再次隨馬騰征剿,在兩座崤山之間大破敵軍。

每次出戰,龐德總是攻陷敵陣,打退敵人,在馬騰軍中最為勇猛。後來馬騰擔任衛尉,龐德留在馬超部下。

曹操在渭南打敗馬超,龐德隨馬超逃入漢陽郡,據守冀城。後來又跟馬超跑到漢中,投奔了張魯。

曹操平定漢中,龐德隨部隊投降了。曹操早就聽說龐德驍勇,任命他為立義將軍,封他為關門亭侯,食邑三百戶。

侯音、衛開等人占據宛城叛變,龐德率領部下與曹仁奪取了宛城,斬了侯音、衛開,便往南駐紮在樊城,討伐關羽。樊城的眾將因為龐德的哥哥在漢中蜀軍裏,對他產生懷疑。

龐德常常說:“我蒙受國家恩惠,要為國盡義捐軀。我要親自攻打關羽,今後我不殺關羽,關羽就該殺了我。”

後來他親自同關羽交戰,射中關羽前額。那時龐德總騎白馬,關羽的士兵稱他為白馬將軍,都很怕他。

曹仁讓龐德在樊城北邊十裏的地方屯紮,碰上連著下了十幾天大雨,漢水泛濫,樊城平地水深五六丈,龐德同眾將上堤躲水,關羽乘船進攻,四面包圍用弓箭射堤上。龐德披甲持弓,箭無虛發。

將軍董衡、部屬將領董超等人想投降,龐德都處死了他們。從清晨壹直戰到過午,關羽攻擊更急,箭用完了,就靠近肉搏。

龐德對督將成何說:“我聽說良將不怕死,不茍且偷生,烈士不毀大節來求活命。今天就是我死的日子。”

更憤怒地投入戰鬥,膽氣也越來越壯,但勢越來越大,將士們都投降了。龐德同部下壹名將領、兩名伍長彎弓搭箭,乘小船要回曹仁營中。

因為水大船翻了,弓箭遺失,龐德壹人抱著船沈到水中,被關羽俘獲。龐德站立不跪,關羽對他說:“您哥哥在漢中,我想用您為將軍,為什麽不早投降呢?”龐德罵關羽說:“妳小子,什麽叫投降!魏王率領雄兵百萬,威振天下。

妳們的劉備不過是個庸才,豈能和魏王對敵!我寧肯做國家的鬼,也不當賊人的將。”於是被關羽所殺。

曹操聽說後很悲痛,為他的死而流淚,封他兩個兒子為列侯。曹丕即王位,派使者到龐德陵墓送去謚號。

下詔說:“從前先軫為國捐軀,王雛絕食而死,喪身殉節,前代人都贊美他們。龐德果敢剛毅,赴難立名,當時人們就稱贊他,他的大義在當時就很崇高,寡人懷念他,贈他壯侯的謚號。”

又賜給他兒子龐會等四人關內侯的爵位,各食邑壹百戶。龐會勇猛剛烈有他父親的風格,官作到中尉將軍,封為列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