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的意思是第壹個幹壞事的人或者惡劣風氣的第壹個帶動人,應該讓他斷子絕孫。含義是孔子從“仁愛”理念出發,抨擊模擬殉葬的“不仁”之舉。
這句話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原文節選:
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裏;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壹灑之,如之何則可?”
釋義:
孟子又說:“廚房裏有肥嫩的肉,欄裏有健壯的馬,(而)百姓面帶饑色,郊野橫陳著餓死的屍體,這就(等於)率領著野獸壹道吃人啊!野獸自相殘殺吞噬,人們尚且厭惡它,身為百姓父母官,管理政事,卻不免也率領獸類壹道吃人,哪裏配當百姓的父母官呢?孔仲尼說過:‘第壹個制作土偶陶俑來殉葬的人,恐怕理該斷子絕孫吧?’正是因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的緣故,(試想連用俑殉葬都不能允許),又怎能讓這些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梁惠王說:“(想當年,我們)魏國,天下沒有比它更強的國家,這是您老所深知的。而今到了我當政,東邊被齊國打敗,連我的大兒子也陣亡了;西邊又喪失了河西之地七百裏,割讓給秦國;南邊又(以失掉八個城邑)被楚國所欺侮。我為此感到羞恥,希望能替全體死難者雪恥復仇,您說我該怎麽辦才好?”
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鄒縣東南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
孟子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壹,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