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形容“對立”的成語

形容“對立”的成語

1.分庭抗禮?[ fēn tíng kàng lǐ ]?

解釋:庭:庭院;抗禮:平等行禮。原指賓主相見,分站在庭的兩邊,相對行禮。現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對等的關系。

出自:《史記·貨殖列傳》:“(子貢)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

示例:知縣此番便和他~,留著吃了飯,叫他拜做老師。?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用於雙方。

2.鼎足而立?[ dǐng zú ér lì ]?

解釋:象鼎的三只腳壹樣,三者各立壹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3.鼎足之勢?[ dǐng zú zhī shì ]?

解釋:比喻三方面並立的局面。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示例: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四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

語法:偏正式;作賓語;指三方面相持。

4.相持不下?[ xiāng chí bù xià ]?

解釋:雙方對立,彼此相持,不肯讓步。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楚漢久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疲)轉漕。”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補語;指各不相讓。

5.勢均力敵?[ shì jūn lì dí ]?

解釋:均:平;敵:相當。雙方力量相等,不分高低。

出自:《南史·劉穆之傳》:“力敵勢均,終相吞咀。”

示例:這場比賽對陣的雙方勢均力敵,最終以平局收場。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用於矛盾沖突的雙方。

6.難解難分?[ nán jiě nán fēn ]?

解釋:指雙方爭吵、鬥爭、比賽等相持不下,難以分開。有時也形容雙方關系十分親密,分不開。

出自: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六十九回:“壹員將使五股托天叉;壹員將使八楞熟銅錘;壹員將使五爪爛銀抓;三將大戰,殺得難解難分。”

示例:這盤棋,兩人殺得難解難分,不分高下。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比喻雙方感情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