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實事求是這個成語出自哪裏?

實事求是這個成語出自哪裏?

⑴ 請問“實事求是”出自哪

“實事來求是”出自《漢書河間源獻王德傳》。劉德是漢景帝劉啟的十四個兒子中的壹個。封在河間(今河北河間縣壹帶)為河間王,死後謚獻,所以稱“河間獻王”。他壹生酷愛藏書,曾從民間收集了很多先秦時期的舊書,並且整理得整整齊齊。他腳踏實地,刻苦鉆研,使很多讀書人深為贊嘆,都願意和他壹起進行研究。劉德收藏古籍,有不少是出了高價收買來的,因為自從秦始皇焚書後,古文書籍比較少見。他不僅收藏古舊書,而且進行認真地研究整理。因此,東漢史學家班固在編撰《漢書》時,替劉德立了“傳”,並在“傳”的開頭對劉德的好學精神作了高度評價,贊揚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意思是說,劉德愛好古代文化,對古代文化的研究十分認真,總是在掌握充分的事實根據以後,才從中求得正確可靠的結論來。 現在,人們運用這個成語,壹般是指從實際情況出發,找出事物的內部聯系,探求事物發展的規律性。也有指說話、辦事符合實際情況,既不誇大,也不縮小的。

⑵ “實事求是”出自於哪本書

劉德是漢景帝劉啟的十四個兒子中的壹個。封在河間(今河北河間縣壹帶版)為河間王,死後權謚獻,所以稱“河間獻王”。他壹生酷愛藏書,曾從民間收集了很多先秦時期的舊書,並且整理得整整齊齊。他腳踏實地,刻苦鉆研,使很多讀書人深為贊嘆,都願意和他壹起進行研究。劉德收藏古籍,有不少是出了高價收買來的,因為自從秦始皇焚書後,古文書籍比較少見。他不僅收藏古舊書,而且進行認真地研究整理。因此,東漢史學家班固在編撰《漢書》時,替劉德立了“傳”,並在“傳”的開頭對劉德的好學精神作了高度評價,贊揚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意思是說,劉德愛好古代文化,對古代文化的研究十分認真,總是在掌握充分的事實根據以後,才從中求得正確可靠的結論來。 現在,人們運用這個成語,壹般是指從實際情況出發,找出事物的內部聯系,探求事物發展的規律性。也有指說話、辦事符合實際情況,既不誇大,也不縮小的。

⑶ 實事求是這個詞語最早出自那

實事求是

拼音:制shí shì qiú shì

解釋:指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系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辦事。

*** 同誌手書:實事求是

出處:《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事例:總結經驗要~,不可弄虛做假。

⑷ 成語實事求是的由來

出處: 《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劉德是漢景帝劉啟的第三子,於公元前155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為河間王。劉德非常喜好儒學,衣著服飾,言行舉止都仿效儒生,山東的眾儒生多依附於他。

當時儒學還未成為正統。經過秦末的戰爭,典籍留存很少,讀書人也是鳳毛麟角,想恢復儒學談何容易。這時,河間王劉德應時而起,“於灰盡之余纂亡散篇卷,僅而復存”。劉德為王26載,始終沒有卷入諸王爭權的政治漩渦,而將其畢生精力投入到了對中國文化古籍的收集與整理之中。

為了收集書籍,劉德的足跡遍布洛陽、山東、河北等地。他不畏勞苦,身體力行,凡聞民間有善書者,就親自前去以重金購之,並命人重抄壹份留給百姓;對不願出讓的,他就好言求之,從不采取強制手段。這對當時的絕大多數統治者來說,是難以做到的,因此劉德賢名遠揚,眾多知識分子都不遠千裏,攜先祖舊書,送給劉德。對這些人,劉德均給予重用和獎金。其所得之書有《詩》、《左傳》、《周官》、《禮記》等,多達幾十種。

劉德還親自參與了古籍的整理工作,他以名儒毛萇、貫長卿為博士,王定為史丞,又廣招天下著名學士,對所得之書進行研究、整理。劉德整理古籍的態度極為嚴謹,對殘缺不全、字異文非和不同版本的古籍,必組織群儒進行研討辨析、勘誤訂正、精心校理後,才整理成冊。

經過艱苦的校勘工作,劉德整理出大批的正本古籍,對於當時書典十分匱乏的漢朝來說,真是雪中送炭。史載劉德多次車載《詩》、《書》等古籍應詔入朝,漢武帝劉徹看到劉德帶來這麽多書,十分高興,每次都要舉行隆重的接書儀式。

盡管劉德壹心撲在古籍整理上,後來還是因為遭漢武帝的猜疑而憂悒成疾,於公元前130年逝於封國。但是,劉德的作為仍受到知識分子的追捧,班固在《漢書》中專門為之立傳,其傳首就評價劉德治學“實事求是”。

⑸ 成語“實事求是”出自哪部典籍

《漢書》

"實事求是"出自東漢班固所著《漢書·河間獻王傳》。書中稱贊河間獻王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意思是說,研究學問要掌握充分的事實根據,然後再從事實中找出真實的結論。

⑹ 實事求是的最早出處

出處:《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

為了收集書籍,劉德的足跡遍布洛陽、山東、河北等地。他不畏勞苦,身體力行,凡聞民間有善書者,就親自前去以重金購之,並命人重抄壹份留給百姓.

對不願出讓的,他就好言求之,從不采取強制手段。這對當時的絕大多數統治者來說,是難以做到的,因此劉德賢名遠揚,眾多知識分子都不遠千裏,攜先祖舊書,送給劉德。

劉德還親自參與了古籍的整理工作,他以名儒毛萇、貫長卿為博士,王定為史丞,又廣招天下著名學士,對所得之書進行研究、整理。劉德整理古籍的態度極為嚴謹,對殘缺不全、字異文非和不同版本的古籍,必組織群儒進行研討辨析、勘誤訂正、精心校理後,才整理成冊。

經過艱苦的校勘工作,劉德整理出大批的正本古籍,對於當時書典十分匱乏的漢朝來說,真是雪中送炭。史載劉德多次車載《詩》、《書》等古籍應詔入朝,漢武帝劉徹看到劉德帶來這麽多書,十分高興,每次都要舉行隆重的接書儀式。

盡管劉德壹心撲在古籍整理上,後來還是因為遭漢武帝的猜疑而憂悒成疾,於公元前130年逝於封國。但是,劉德的作為仍受到知識分子的追捧,班固在《漢書》中專門為之立傳,其傳首就評價劉德治學“實事求是”。

(6)實事求是這個成語出自哪裏擴展閱讀:

含義

實事求是是壹個漢語成語,意思是指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系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辦事。

其哲學內涵為:壹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堅持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

⑺ “實事求是"出自哪部典籍

出處:《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壹詞,最初出版現於東權漢史學家班固撰寫的《漢書·河間獻王傳》,講的是西漢景帝第三子河間獻王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明朝王陽明在宋代朱熹“格物便是致知”、“理在事中”的基礎上,提出了“知行合壹”的觀點,倡導“實事求是”的學風。這原本指壹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方法,是壹個經學和考據學的命題,也是中國古代學者治學治史的座右銘。

⑻ 實事求是這個成語出自哪部書裏

是:事抄物內部的規律性。指客觀襲存在的壹切事物。 [語出] 《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辨形] 是;不能寫作“士”。 [近義] 腳踏實地 [反義] 有名無實徒有虛名 [用法] 用作褒義。壹般作定語、補語、狀語。 [結構] 緊縮式。 [辨析] ~和“腳踏實地”都有“做事認真;從實際出發”之意;但~有“研究和探求事物發展規律”之意;而“腳踏實地”沒有此意。~多用於形容做事方法上;而“腳踏實地”多形容做事的精神和態度。 [例句] *** 員應當從客觀實際出發;~地辦事;反對形形 *** 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反對主觀主義。

⑼ “實事求是”壹詞出自哪部典籍

“實事求是”壹詞出自《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版書中稱贊河間獻王劉德“修學好古、實權事求是”。意思是說,研究學問要掌握充分的事實根據,然後再從事實中找出真實的結論。

實事求是:shí shì qiú shì

1、釋義:指按照事物的方法實際情況說話、辦事等。

2、示例:總結經驗要實事求是,不可弄虛做假。

3、近義詞:腳踏實地、墨守成規

4、反義詞:弄虛作假、故弄玄虛、好高騖遠

5、例句:她實事求是,超形脫俗,知道自己的目標,更知道自己的價值。——《跨越百年的美麗》

實事求是壹詞,最初出現於東漢史學家班固撰寫的《漢書·河間獻王傳》,講的是西漢景帝第三子河間獻王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明朝王陽明在宋代朱熹“格物便是致知”、“理在事中”的基礎上,提出了“知行合壹”的觀點,倡導“實事求是”的學風。

這原本指壹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方法,是壹個經學和考據學的命題,也是中國古代學者治學治史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