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關於糾紛和鬥爭的成語

關於糾紛和鬥爭的成語

暗鬥明爭

暗裏明裏都在進行鬥爭。常形容盡力爭權奪利。

出處: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二卷第七章:“南方的桂滇黔等小軍閥,暗鬥明爭,弄得全中國民不聊生!中國政治真糟啦!” 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內部爭鬥

暗中傾軋

背地裏互相排斥打擊—— 關於鬥爭的成語

出處: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11回:“表面上賣個虛名,粉飾大局,其實暗中傾軋,入主出奴。” 作謂語、賓語;指人背地鬥爭

飽經風霜

飽:充分;經:經歷;風霜:比喻艱難困苦。形容經歷過長期的艱難困苦的生活和鬥爭。

出處: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壹出:“雞皮瘦損,看飽經雪霜,絲鬢如銀。” 人們那被曬黑的~的臉上,顯出嚴肅而緊張的神情。★馮德英《苦菜花》第壹章

飽經霜雪

飽:充分;經:經歷;霜雪:比喻艱難困苦。形容經歷過長期的艱難困苦的生活和鬥爭。

出處: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壹出:“雞皮瘦損,看飽經霜雪,絲鬢如銀。”

成王敗寇

舊指在爭奪政權鬥爭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稱帝稱王;失敗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稱為寇賊。含有成功者權勢在手,無人敢責難,失敗者卻有口難辯的意思。—— 描寫鬥爭的成語

出處:柳亞子《題(太平天國)戰史》詩:“成王敗寇漫相呼,直筆何人縱董狐。”

成則為王,敗則為寇

舊指在爭奪政權鬥爭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稱帝稱王;失敗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稱為寇賊。含有成功者權勢在手,無人敢責難,失敗者卻有口難辯的意思。

出處:孫中山《國民黨第壹次代表大會之演講》:“中國歷史上有壹習慣,所謂成則為王,敗則為寇,但近代文明國家,不是如此。”

成則為王,敗則為虜

舊指在爭奪政權鬥爭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稱帝稱王;失敗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稱為俘虜。含有成功者權勢在手,無人敢責難,失敗者卻有口難辯的意思。

出處: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五折:“我成則為王,敗則為虜,事已至此,惟求早死而已。”

成則為王,敗則為賊

舊指在爭奪政權鬥爭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稱帝稱王;失敗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稱為寇賊。含有成功者權勢在手,無人敢責難,失敗者卻有口難辯的意思。—— 關於鬥爭的成語

出處:明·羅貫中《平妖傳》第三十壹回:“單槍獨馬領三軍,成則為王,敗則為賊。” 他們雖然至今不知道“欲壑難填”的古訓,卻很明白“~”的成語。★魯迅《南腔北調集·談金聖嘆》

寸土必爭

即使是壹點點土地,也要和敵人爭奪。形容對敵鬥爭毫不退讓。

出處:元·金好問《鴻溝同欽叔賦》:“雌雄自決已無策,尺寸必爭唯上流。” 我們是針鋒相對,~,絕不讓國民黨輕輕易易地占我們的地方,殺我們的人。★毛澤東《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

大風大浪

指巨大的風浪。比喻社會的大動蕩、大變化。也比喻尖銳、復雜、激烈、艱苦的鬥爭。

出處:高陽《母子君臣》:“然而她到底是經過無數大風大浪的,深知躲避不了的煩惱,只有昂起頭來硬頂。”

大浪淘沙

淘:用水沖洗。去掉雜質。在大浪中洗凈沙石。比喻在激烈的鬥爭中經受考驗、篩選。—— 描寫鬥爭的成語

出處:粟裕《激流歸大海》:“這支隊伍經過嚴峻的鍛煉和考驗,質量更高了,是大浪淘沙保留下來的精華。”

帶牛佩犢

原指漢宣帝時渤海太守龔遂誘使持刀劍起義的農民放棄武裝鬥爭而從事耕種。後比喻改業歸農。

出處:《漢書·龔遂傳》:“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曰:‘何為帶牛佩犢。’”

地動山摧

地震發生時大地顫動,山河搖擺。亦形容聲勢浩大或鬥爭激烈。同“地動山搖”。

出處:《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子胥祭了,發聲大哭,感得日月無光,江河混沸。忽即雲昏霧暗,地動山摧。兵行唅啼,人倫淒愴。”

地動山搖

地震發生時大地顫動,山河搖擺。亦形容聲勢浩大或鬥爭激烈。—— 關於鬥爭的成語

出處: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奏議集·壹二·論修河第壹狀》:“臣恐地動山搖,從此災禍自此而始。”

鬥霜傲雪

形容在嚴酷的環境中敢於鬥爭,不屈不撓。

出處:無

鬥誌昂揚

昂揚:情緒高漲。鬥爭的意誌旺盛。

出處:毛澤東《介紹壹個合作社》:“從來也沒有看見人民群眾象現在這樣精神振奮,鬥誌昂揚,意氣風發。”

短兵接戰

短兵:刀劍等短兵器;接:交戰。指近距離搏鬥。比喻面對面地進行激烈的鬥爭。—— 描寫鬥爭的成語

出處:《三國誌·魏誌·典韋傳》:“韋被數十創,短兵接戰,賊前搏之。”

短兵相接

短兵:刀劍等短兵器;接:交戰。指近距離搏鬥。比喻面對面地進行激烈的鬥爭。

出處:戰國·楚·屈原《九歌·國殤》:“車錯轂兮短兵接。” 但恐怕也有時會逼到非~不可的,這時候,沒有法子,就~。★魯迅《兩地書·二》

兒女情多,風雲氣少

指男女相愛的感情多,胸懷大局的氣概少。比喻文藝作品中男歡女愛多,社會鬥爭題材少

出處:南朝·梁·鐘嶸《詩品·晉司空張華》:“雖名高曩代,而疏亮之士,猶恨其兒女情多,風雲氣少。” 清·劉熙載《藝概·詞曲概》:“齊、梁小賦,唐末小詩、五代小詞,雖小卻好,蓋所謂‘~’也。” 作賓語、定語;用於口語

爾雅溫文

爾雅:文雅。形容人態度溫和,舉動斯文。指缺乏鬥爭性,做事不大膽潑辣,沒有闖勁—— 關於鬥爭的成語

出處:清·嶺南羽衣女士《東歐女豪傑》:“生得眉清目秀,爾雅溫文,且又性情蘊藉,聰穎過人。” 作謂語、定語、狀語;指人態度溫和

二虎相鬥,必有壹傷

兩只兇惡的老虎爭鬥起來,其中必有壹只受傷。比喻敵對雙方實力都很強,激烈鬥爭的結果,必有壹方吃虧。

出處:明·煙霞散人《斬鬼傳》第四回:“這叫做二虎相鬥,必有壹傷,待他傷了壹個,便容易了。” 作賓語、定語、分句;用於兩派對立鬥爭

風口浪尖

比喻激烈尖銳的社會鬥爭前哨。

出處:向春《煤城怒火》第21章:“現在到了風口浪尖,是咱挺身的時候了,為了黨,為了人民,為了抗日,壹定要幹出個英雄樣來!”

鋒芒所向

向:指向。指鬥爭中矛頭所指的地方。—— 描寫鬥爭的成語

出處: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二十年來,這個文化新軍的鋒芒所向,從思想到形式(文字等),無不起了極大的革命。”

孤軍奮戰

奮戰:盡全力地戰鬥。孤立無助的軍隊單獨對敵作戰。也比喻壹個人或壹個集體無人支援、幫助的情況下努力從事某項鬥爭。

出處:《魏書·趙瑕傳》:“思祖率彭沛之眾望陣奔退,瑕孤軍奮擊,獨破仙琕。”《隋書·虞慶則傳》:“由是長儒孤軍奮戰,死者十八九。”

怪雨盲風

猶疾風暴雨。形容風雨來勢猛。比喻迅猛激烈的鬥爭。

出處:宋·劉克莊《滿江紅·和王實之韻送伯昌》詞:“怪雨盲風,留不住江邊行色。” 黃昏蜃氣忽成樓,~引客舟。★《花月痕》第三回

駭浪驚濤

駭:使驚怕;濤:大波浪。洶湧嚇人的浪濤。比喻險惡的環境或尖銳激烈的鬥爭。—— 關於鬥爭的成語

出處:唐·田穎《玉山堂文集·海雲樓記》:“人當既靜之時,每思及前經所履之驚濤駭浪,未嘗不惕然。” 年未及笄,遍歷海外,走蠻煙瘴雨之鄉,受~之險。★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六回

虎鬥龍爭

形容鬥爭或競賽很激烈。

出處:漢·班固《答賓戲》:“分裂諸夏,龍戰虎爭。” 桂林杏苑,空成魂夢之遊;~,又見戰征之事。★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二回

急風暴雨

急:又快又猛;暴:突然而猛烈。形容風雨來勢猛。比喻迅猛激烈的鬥爭。

出處:《淮南子·兵略訓》:“何謂隱之天?大寒甚暑,疾風暴雨,大霧冥晦,因此而為變者也。” 這個攻擊的形勢,簡直是~,順之者存,違之者滅。★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疾風暴雨

疾:又快又猛;暴:突然而猛烈。形容風雨來勢猛。比喻迅猛激烈的鬥爭。—— 描寫鬥爭的成語

出處:《淮南子·兵略訓》:“何謂隱之天?大寒甚暑,疾風暴雨,大霧冥晦,因此而為變者也。” 斧照伯當上三路,如飄潑盆傾,~,砍剁下來。★清·禇人獲《隋唐演義》第二十二回

疾風驟雨

疾:又快又猛;驟:突然而猛烈。形容風雨來勢猛。比喻迅猛激烈的鬥爭。

出處:《淮南子·兵略訓》:“何謂隱之天?大寒甚暑,疾風暴雨,大霧冥晦,因此而為變者也。” 十來個婦人,壹個個粗腳大手,祼臂揎拳,如~而來。★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三十四

艱苦奮鬥

不怕艱難困苦,堅持英勇鬥爭。

出處:陶鑄《崇高的理想》:“我們要過渡到***產主義社會,還要經過長時期的艱苦奮鬥。” 我們要提倡艱苦奮鬥,反對鋪張浪費。

驚濤駭浪

濤:大波浪;駭:使驚怕。洶湧嚇人的浪濤。比喻險惡的環境或尖銳激烈的鬥爭。—— 關於鬥爭的成語

出處:唐·田穎《玉山堂文集·海雲樓記》:“人當既靜之時,每思及前經所履之驚濤駭浪,未嘗不惕然。” 又覺得身體動蕩,仿佛在~的小船裏。★葉聖陶《地動》

驚濤巨浪

洶湧嚇人的浪濤。比喻險惡的環境或尖銳激烈的鬥爭。同“驚濤駭浪”。

出處:無

驚濤怒浪

洶湧嚇人的浪濤。比喻險惡的環境或尖銳激烈的鬥爭。同“驚濤駭浪”。

出處:無

鯨波怒浪

猶言驚濤駭浪。比喻險惡的環境或尖銳激烈的鬥爭。—— 描寫鬥爭的成語

出處:無

鯨波鼉浪

比喻險惡的環境或尖銳激烈的鬥爭。同“鯨濤鼉浪”。

出處:無

鯨濤鼉浪

猶言驚濤駭浪。比喻險惡的環境或尖銳激烈的鬥爭。

出處:無

空室清野

在對敵鬥爭時,把家裏的東西和田裏的農產品藏起來,使敵人到來後什麽也得不到,什麽也利用不上。—— 關於鬥爭的成語

出處:《三國誌·魏書·荀彧傳》:“今東方皆已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

兩敗俱傷

俱:都。鬥爭雙方都受到損傷,誰也沒得到好處。

出處:《史記·張儀列傳》:“有頃,兩虎果鬥,大者傷,小者死,莊子從傷者而刺之,壹舉果有雙虎之功。” 這兩種運動合起來便能夠互收效益,分開來定要~。★聞壹多《文藝與愛國——紀念三月十八》

龍戰虎爭

形容鬥爭或競賽很激烈。同“龍爭虎鬥”。

出處:無

龍爭虎鬥

形容鬥爭或競賽很激烈。—— 描寫鬥爭的成語

出處:漢·班固《答賓戲》:“分裂諸夏,龍戰虎爭。” 我不信妳敢差排呂太後,枉以後~,都是俺鸞交鳳友。★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二折

龍爭虎戰

形容鬥爭或競賽很激烈。同“龍爭虎鬥”。

出處:無

明哲保身

明智的人善於保全自己。現指因怕連累自己而回避原則鬥爭的處世態度。

出處:《詩·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壹人。” 高節更只能造就壹些~的自了漢,甚至於壹些虛無主義者。★朱自清《論氣節》

難分難解

指雙方爭吵、鬥爭、比賽等相持不下,難以分開。有時也形容雙方關系十分親密,分不開。—— 關於鬥爭的成語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六十九回:“壹員將使五股托天叉;壹員將使八楞熟銅錘;壹員將使五爪爛銀抓;三將大戰,殺得難解難分。” 這盤棋,兩人殺得~,不分高下。

難解難分

指雙方爭吵、鬥爭、比賽等相持不下,難以分開。有時也形容雙方關系十分親密,分不開。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六十九回:“壹員將使五股托天叉;壹員將使八楞熟銅錘;壹員將使五爪爛銀抓;三將大戰,殺得難解難分。” 這盤棋,兩人殺得~,不分高下。

妳死我活

不是妳死,就是我活。形容雙方鬥爭非常激烈。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六:“只將折箸攪,妳死我活。” 世俗人沒來由,爭長競短,~。(元·無名氏《度柳翠》第壹折)

女媧補天

神話故事,伏羲的妹妹女媧煉五色石補天。形容改造天地的雄偉氣魄和大無畏的鬥爭精神。—— 描寫鬥爭的成語

出處:西漢·劉安《淮南子·覽冥訓》:“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 傳說雨花石是~留下的石頭。

拼死拼活

①不顧壹切地鬥爭。②用盡全部精力。

出處:無

千錘百煉

比喻經歷多次艱苦鬥爭的鍛煉和考驗。也指對文章和作品進行多次精心的修改。

出處:晉·劉琨《重贈盧諶》詩:“何意百煉剛,化為繞指柔。”宋·尤袤《全唐詩話》卷三:“百鍛為字,千煉成句。” 詩家好作奇句警語,必~而後能成。★清·趙翼《甌北詩話》卷壹

前仆後踣

形容鬥爭的英勇壯烈。同“前仆後繼”。—— 關於鬥爭的成語

出處:無

前仆後繼

仆:倒下;繼:接著,跟上。前面的倒下了,後面的緊跟上去。形容鬥爭的英勇壯烈。

出處:唐·孫樵《祭梓潼神君文》:“跛馬慍仆,前仆後踣。” ~人應在,如君不愧軒轅孫!★清·秋瑾《吊吳烈士樾》

生死存亡

生存或者死亡。形容局勢或鬥爭的的發展已到最後關頭。

出處:《左傳·定公十五年》:“夫禮,死生存亡之體也。” 親承懿旨到西宮,~掌握中。★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折

世外桃源

原指與現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後也指環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壹種空想的脫離現實鬥爭的美好世界。—— 描寫鬥爭的成語

出處:晉·陶潛《桃花園記》描述的壹個與世隔絕,沒有遭到禍亂的美好地方。 在這兒,在這~的仙境中,有了人世喧囂的聲音。★楊沫《青春之歌》第壹部第三章

樹欲靜而風不寧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願。現也比喻階級鬥爭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同“樹欲靜而風不止”。

出處:無

樹欲靜而風不停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願。現也比喻階級鬥爭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同“樹欲靜而風不止”。

出處:無

樹欲靜而風不止

樹想要靜下來,風卻不停地刮著。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願。現也比喻階級鬥爭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 關於鬥爭的成語

出處: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樹欲息而風不停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願。現也比喻階級鬥爭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同“樹欲靜而風不止”。

出處:無

同室操戈

同室:壹家,指自己人;操:拿起;戈:古代的兵器。自家人動刀槍。指兄弟爭吵。泛指內部鬥爭。

出處:《左傳·昭公元年》 為宋學者,不第攻漢儒而已也,仰且~矣。★清·江藩《宋學淵源記序》卷上

蛙蟆勝負

青蛙與蛤蟆鬥爭的勝負。比喻不足介意的榮哀得失。—— 描寫鬥爭的成語

出處:宋·劉克莊《水龍吟·丙辰生日》詞之二:“任蛙蟆勝負,魚龍變化,儂方在,華胥國。”

溫良恭儉讓

原意為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這五種美德。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準則。現也形容態度溫和而缺乏鬥爭性。

出處:《論語·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溫文爾雅

溫文:態度溫和,有禮貌;爾雅:文雅。形容人態度溫和,舉動斯文。現有時也指缺乏鬥爭性,做事不大膽潑辣,沒有闖勁。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誌異·陳錫九》:“此名士之子,溫文爾雅,烏能作賊?” ~,正是學者的態度。★葉聖陶《演講》

秀才造反

知識分子對現實不滿,有所反抗、鬥爭。—— 關於鬥爭的成語

出處: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無論他們有沒有這回事,可以不必理他,就是實有其事,且派個人去查壹查,看他們為何作此舉動,再作道理。”

義薄雲天

義:正義;薄:迫近;雲天:指高空。正義之氣直上高空。形容為正義而鬥爭的精神極其崇高。

出處:南朝·宋·沈約《宋書·謝靈運傳》:“高義薄雲天。”

愚公移山

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鬥爭。

出處:《列子·湯問》記載: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壹個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認為不能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在現代化建設中,我們要發揚~的精神。

戰天鬥地

戰、鬥:泛指鬥爭。形容征服和改造大自然的英雄氣慨。—— 描寫鬥爭的成語

出處:無 災區人民以戰天鬥地的英雄氣慨,克服洪水帶來的困難,恢復生產,重建家園。

坐山觀虎鬥

比喻對雙方的鬥爭采取旁觀的態度,等到雙方都受到損傷,再從中撈取好處。

出處:《史記·張儀列傳》:“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爭,鬥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壹舉必有雙虎之名。” 同學之間發生爭執時,我們要耐心勸解,決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