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成語典故

成語典故

成語典故指關於成語產生、形成、流傳的故事傳說。成語有很大壹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既代表了壹個故事典故,又是壹種現成的話,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義而被廣泛引用。下面為大家帶來有關成語典故(精選12篇),快來看看吧。

成語典故 篇1

李代桃僵

漢武帝時,設有采集各地歌謠和 整理制訂樂譜的機構,名叫“樂府”。後來,人們就把這壹機構收集並制譜的詩歌,稱為“樂府詩”。後人把樂府詩分為十二類,《相和樂歌辭》便為其中壹類,原本是民間歌謠。而這辭裏有壹名 篇《雞鳴》,講述了漢朝望族盛衰無常的生活現狀。

當時社會太平,壹片繁榮昌盛,卻壹種怪現象,出身卑微的人壹旦得了勢,就馬上成為顯赫壹時的皇親國戚。但是他們作威作福,最後不得不淪為刀下亡魂。

傳說有兄弟五人,均為好逸惡勞、遊手好閑的浪蕩子,偶然他們得到了皇帝的常識,當上了侍中郎。從此他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榮華富貴享之不盡,成了鐘鳴鼎食之家。

所住宅第,黃金雕花的閣門,屋頂琉璃黃瓦,淩空的樓閣,紅色的閣道猶如飛翔在天空,真仿佛仙子所居。廳堂之上,各種精致的酒樽應有盡有。他們可以徹夜狂歡,酒酣耳熱之時,還有美麗的女樂工奏樂助興。在後花園的池塘之內,三十六對鴛鴦調情戲水,好不盡興。

後來,五兄弟有人犯了罪,壹朝成了階下囚,不得不受刑。這時其他兄弟各掃自家門前雪,毫不惦念手足之情,互相傾紮,醜態百出。

為此,百姓間流傳著壹首歌謠:“兄弟五人,皆為侍中郎,五日壹時來,觀者滿路旁。黃金絡馬頭,颎颎何惶惶。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旁。蟲來嚙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

人們借此嘆息:井邊之桃樹與李樹相依為伴,蟲蛀桃樹,往往李樹代桃樹受蛀而枯萎僵死。李樹尚能夠以身代為提醒,他們兄弟之情誼連李樹不如!

成語典故 篇2

狗尾續貂

晉武帝司馬炎死後,他的叔叔趙王司馬倫野心很大,他趁晉惠帝司馬衷剛即位,國家還不夠穩定的時候,就和手下壹起計劃壹項陰謀,篡奪了王位。司馬倫在當上皇帝後,竟然胡亂封官,讓他自己的親戚朋友、甚至是家裏的仆人和差役,都當了大官或是成為他的近侍官員。當時的近侍官員都使用珍貴的貂尾作為帽子的妝飾,可是司馬倫封的'官員實在太多了,找不出那麽多的貂尾,只好用相似的狗尾代替。

因為司馬倫濫封的官員實在太多了,而這些官員既沒有真才實學,又不為人民辦事,碉知道欺壓百姓,胡作非為,令老百姓感到非常痛恨,就編了諺語諷刺他們:“貂不足,狗尾續。”

成語典故 篇3

後生可畏

出處《論語·子罕》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也!

釋義贊揚少年聰明努力,有光明的前途。

故事元朝的大臣徹裏帖木耳,處理公務精明幹練,善於決斷。有壹年他在浙江任職,正好逢上省城舉行科舉考試。他目睹了這場考試,從官府到考生都花費了許多錢財,並且免不了有營私舞弊的情況。他暗暗下了決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權,壹定要促使朝廷廢除這種制度。

後來,他升任相當於副宰相的中書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順帝,請求廢除科舉制度。中國科舉制度隋唐以來已實行了七百多年,要廢除它是壹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大師伯顏表示支持,但反對的很多。有位禦史堅決反對廢除科舉制度,他請求順帝治徹裏帖木耳的罪。不料順帝雖然很昏庸,但對廢除科舉制度倒是贊成的。因此不僅不支持那位禦史,反而把他貶到外地去當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廢除科舉制度的詔書,準備頒發下去。書還未下達,地位略低於平章的參政許有王,又出來反對廢除科舉制度。他對伯顏說:“如果廢除科舉考試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會怨恨的。”伯顏針鋒相對地說:“如果繼續實行科舉考試制度,世上貪贓枉法的人還要多。”許有王反駁說:“沒有實行科舉考試制度的時候,貪贓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嗎?”伯顏諷刺他說:“我看中舉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妳參政壹個人可以任用!”許有王不服氣,舉出許多當時中舉的高官來反駁伯額。伯顏當然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於是兩人爭論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滿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門聽讀皇帝下達的廢除科舉制席的詔書,許有王還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聽讀。看來,皇帝特意要讓這個反對者將詔書聽得明白些。許有王心裏非常不願意,但又懼怕得罪皇帝遭到禍害,只好勉強跪在百官前列聽讀詔書。聽讀完詔書後,百官紛紛回府,許有王滿臉不高興地低頭走路。有個名叫普化的禦史特地走到他邊上,湊著他的耳朵冷嘲熱諷他說:“參政,妳這下成為過河拆橋的人啦。

這話的意思是,妳許參政是靠科舉當官的,現在宣讀皇上關於廢除科舉制度詔書,妳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廢除科舉制度的領頭人,就像壹個人過了橋後就把橋拆掉壹樣。許有王聽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離開。之後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成語典故 篇4

與羊有關的成語典故:歧路亡羊

成語歧路亡羊

讀音qílùwángyáng

釋義歧路:岔路;亡:丟失。因岔路太多無法追尋而丟失了羊。比喻事物復雜多變,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會誤入歧途。

出自《列子·說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近義詞誤入歧途

反義詞改邪歸正

故事楊朱的鄰居丟失了羊,於是帶著他(鄰居)的親屬,還請楊朱的僮仆壹起追趕。楊朱說:“哈!丟壹只羊,為什麽要這麽多人去追?”鄰居說:“因為岔路很多。”已經回來了,楊朱問:“找到羊了嗎?”鄰居說:“弄丟了。”楊朱問:“怎麽會丟了呢?”鄰居說:“因為岔路之中還有很多岔路,我不知道羊去了哪條岔路,所以就返回了。”

楊朱(聽了鄰居說的這番話)臉色變得很憂傷,很長時間不說話,整天沒有笑容。楊朱的門徒都覺得有點奇怪,因此不解地問:“羊並不是什麽值錢的牲畜,而且又不是先生的,您這樣悶悶不樂不說話,究竟是為什麽呢?”楊朱沒有回答,他的門徒也不知道他要教導什麽。

成語典故 篇5

關於羊的成語典故:以羊替牛

成語:以羊易牛

拼音:yǐyángyìniú

解釋:易:更換。用羊來替換牛。比喻用這個代替另壹個。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舉例造句:東床已招佳選,何知以羊易牛;西鄰縱有責言,終難指鹿為馬。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七

成語故事:

有壹天,齊國都城裏來了壹個人,他牽著壹頭牛從皇宮大殿前走過。這時,恰值齊宣王在大殿門口看見了,命人叫住那牽牛的人,問道:“妳打算把這頭牛牽到哪裏去呢?”那人回答說:“我要牽去宰了用來祭鐘。”齊宣王聽了後,看了看那頭牛,然後說:“這頭牛本來沒有罪過呀,卻要白白地去死,看著它那嚇得顫顫抖抖、哆哆嗦嗦的樣子,我真不忍心。把它放了吧!”那個牽牛的人說:“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請您把祭鐘這壹儀式也廢除了吧?”“這怎麽可以廢除呢?”齊宣王嚴肅起來,接著說:“這樣子吧,就用壹只羊代替這頭牛祭鐘吧!”這個故事裏齊宣王的以羊替牛只不過是騙人的把戲,可見他的虛偽。

成語典故 篇6

牛角掛書

《新唐書·李密傳》:“(李密)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jiān)乘牛,掛《漢書》壹帙角上,行且讀。越國公楊素適見於道,按轡躡其後,曰:‘何書生勤如此?’密識素,下拜。問所讀,曰:‘《項羽傳》。’因與語,奇之。歸謂子玄感曰:‘吾觀密識度,非若等輩。’玄感遂傾心結納。”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韉騎牛,在牛角上掛壹卷《漢書》,壹邊走壹邊看書。越國公楊素正巧在路上看見,慢慢地跟在他後面,問:“哪來的書生這般勤奮?”李密認識楊素,從牛背上下來參拜。楊素問他讀的是什麽,他回答說:“《項羽傳》。”楊素於是和他交談,覺得很驚奇。回家後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的見識風度,不是妳們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傾心結交李密 。

後人遂以“書橫牛角”、“角掛經”、“繭栗掛漢書”、“束書牛角”、“書掛(牛)角”、“牛角之懸”來形容勤奮讀書。或以“掛犢之才”、“牛角書生”來指勤奮學習而才思卓捷的書生。

成語典故 篇7

負薪讀書

事出《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買臣字翁子,吳人也。家貧,好讀書,不置產業,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其妻亦負戴相隨,數止買臣毋歌嘔道中。買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買臣笑曰:‘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貴報女功。’”

此典壹般以“負薪”或“負樵”的形式出現。有時,此典也用來形容未遇時的貧居生活。

成語典故 篇8

帶經而鋤

語出《漢書·公孫弘、蔔式、倪寬傳》:“(倪寬)受業孔安國,嘗為弟子都養(為弟子們做飯),時行憑作(有時還要下地幹活),帶經而鋤,休息輒誦讀,其精如此。”

此典常以“帶經鋤”的形式出現。形容生活貧苦依然堅持學習的典故。

成語典故 篇9

挾策讀書

語出《莊子·外篇·駢拇第八》:“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策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遊。”

後人便以“挾策”、“挾冊”、“挾策讀書”、“挾策亡羊”、“讀書亡羊”表示專心致誌地勤奮讀書。

成語典故 篇10

高鳳流麥

語出《後漢書·逸民傳·高鳳》:“高鳳字文通,南陽葉人也。少為書生,家以農畝為業,而專精誦讀,晝夜不息。妻嘗之田,曝麥於庭,令鳳護雞。時天暴雨,而鳳持竿誦經,不覺潦水流麥。妻還怪問,鳳方悟之。其後遂為名儒,乃教授業於西唐山中。”

後人於是以“流麥”、“麥流”、“棄麥”、“麥不收”、“中庭麥”、“高鳳”等來形容專心讀書。

成語典故 篇11

溫舒編蒲

事出《漢書·賈枚鄒路傳》:“路溫舒字長君,巨鹿東裏人也。父為裏監門。使溫舒牧羊,溫舒取澤中蒲,截以為牒,編用寫書。”

晉時的王育也在牧羊時折蒲學書,最後博通經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編蒲”、“截蒲”、“削蒲”、“題蒲”、“編簡”等。

成語典故 篇12

鑿壁偷光

出自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此典又可寫作“鑿壁借光”、“鑿壁借輝”、“穿壁借光”、“偷光鑿壁”,或簡稱“鑿壁”、“偷光”、“匡壁”等。形容貧寒之士刻苦夜讀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