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壺勝境位於福海東北岸灣內,圓明園四十景之壹,占地面積約為2萬平方米。
方壺勝境基本建成於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位於涵虛朗鑒的北部,是後代眾多學者考證後公認的圓明園中最為宏偉美麗的建築,是以人們想象中的仙山樓閣為題材而建造的。
此景前部的三座重檐大亭,呈“山”字形伸入湖中,中後部的九座樓閣中供奉著2000多尊佛像、30余座佛塔,建築宏偉輝煌,是壹處仙山瓊閣般著名景觀,主題閣樓實為壹座寺廟建築。
電影《圓明園》中方壺勝境復原圖
整個建築群的平面與裏面均采用嚴格的對稱布局,又壹個中軸線連著南北兩個群組。在方壺勝境以西還有壹組充滿意境的景區——三潭印月,該景區是圓明園仿建的西湖十景之壹。
方壺勝境起源
原是海神的祭祠,是我國園林中僅有的壹座。它是面臨福海東北的壹個內湖,大小水面之間有壹座可開啟的吊橋作示意性的分隔,當橋開啟,大的龍舟可由福海進入內湖,直達突出湖中的迎薰亭。主體建築是對稱布置、前後三組的殿堂,上覆黃色琉璃瓦,倒影於水面上,猶如仙山的瓊樓玉宇極為壯觀。特別當遊人透過橋洞,遠望福海中心的蓬島瑤臺時,更會產生漫遊在仙境的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