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關於歷史名人故事的成語,8個

關於歷史名人故事的成語,8個

源於歷史名人的成語:

班門弄斧 不為五鬥米折腰 才高八鬥 負荊請罪

高山流水 口蜜腹劍 毛遂自薦 巧取豪奪

三顧茅廬 三遷之教 四面楚歌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附:

班門弄斧

魯班是位能工巧匠,善於雕刻與建築,技藝舉世無雙,人稱“巧人”,被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就是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被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李白是舉世聞名的唐代大詩人。他死後,許多文人墨客經過他的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詩抒發內心的感受。他的墓前凡是能夠寫字的地方,都留有後人所寫的詩句。明代詩人梅之煥來到李白墓,看到這些拙劣的詩句,譏諷那些詩人是“魯班門前弄大斧”,不自量力。後來這句話就被後人縮成“班門弄斧”。

從此,“班門弄斧”的成語就流傳了下來,常用來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有時也表示不敢在行家面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

不為五鬥米折腰

陶淵明是我國最早的田園詩人。公元405年秋,他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縣當縣令。這年冬天,太守派出壹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這位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壹到彭澤的旅舍,就差人去叫縣令陶淵明來見他。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壹見,於是他馬上動身。不料卻被督郵派來的這人攔住:“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並且要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這壹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了了,他長嘆壹聲,說道:“我不能為五鬥米向鄉裏小人折腰!”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並且寫了壹封辭職信,隨即離開了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縣。

後來,“不為五鬥米折腰”這則成語就用來比喻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

才高八鬥

謝靈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山水詩作家。他聰明好學,讀過許多書,從小就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雖然身為永嘉太守,但謝靈運自嘆懷才不遇,經常丟下公務不管,出去遊山玩水。後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地太守派人勸他節制壹些,卻被他怒斥壹頓。可是,謝靈運所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壹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很賞識謝靈運的文學才能,特地將他召回京都任職,並把他的詩作和書法稱為“二寶”,常常要他邊侍宴,便寫詩作文。壹直自命不凡的謝靈運受到這種禮遇後,更加狂妄自大。壹次,他壹邊喝酒壹邊自誇道:“魏晉以來,天下的文學之才***有壹石,其中曹子建獨占八鬥,我得壹鬥,天下其他人***分壹鬥。”

成語“才高八鬥”由此而來,後常用以形容人的極高文才。

負荊請罪

“負荊請罪”指背著荊杖,表示服罪,請求原諒,形容主動向人認錯、道歉,自請嚴厲責罰。

戰國時候,藺相如因為外交有功,被封上卿,官位在廉頗大將軍之上。廉頗因此心中不快,揚言要當面侮辱藺相如。藺相如知道後,不願和廉頗爭位次先後,便處處留意,避讓廉頗。

壹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看到藺頗的車子迎面而來,急忙叫手下人把車趕到小巷裏,避開藺頗。藺相如的手下以為他害怕藺頗,非常氣憤。而藺相如卻對他們說:“秦國這樣強大,我都不怕,廉將軍有什麽可怕的?強橫的秦國今天之所以不敢對我們趙國輕易用兵,只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如果我們兩人不能和睦***處,反而相互攻擊,秦國就會趁機侵略趙國。我所以對廉將軍避讓,是因為我把國家的安慰放在前頭,不計較私人的怨恨。”他的這番話使手下人極為感動。從此以後,藺相如手下的人也學著他的樣子,對廉頗手下的人處處謙讓。

此事傳到了廉頗的耳中,他被藺相如如此寬大的胸懷深深感動。於是,他脫下上衣,在背上綁了壹根荊杖,到藺相如家中請罪。藺相如見他態度真誠,便親自解下他背上的荊杖,請他坐下,兩人坦誠暢敘,從此誓同生死,成為至交。

高山流水

俞伯牙是春秋時期壹位著名的琴師。他聰穎好學,精通音律,但總覺得自己的琴藝不夠高超。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到東海的蓬萊島上傾聽海浪聲。俞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海面上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如入仙境壹般。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體驗到壹種前所未有的境界。

壹夜,俞伯牙乘船遊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然,他聽到岸上有人拍手叫絕,便走出船來,只見壹個樵夫站在岸邊。於是,俞伯牙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開始演奏。當他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雄偉而莊重,真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寬廣浩蕩,好像無邊的大海壹般!”俞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妳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從此,他們兩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成語“高山流水”由此而來,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口蜜腹劍

“口蜜腹劍”這則成語比喻口頭上說話好聽,像蜜壹樣甜,肚子裏卻懷著暗害人的陰謀。

李林甫是唐玄宗時候的宰相。他忌才害人,總是想方設法排斥打擊那些聲望比他高、權勢和他差不多的人。對唐玄宗,他卻有另壹套諂媚逢承的本領。他竭力遷就玄宗,並且采用種種手法,討好玄宗寵信的妃嬪以及心腹太監,取得他們的歡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和人接觸時,外表總是露出壹副和藹可親的樣子,嘴裏盡說些動聽的“善意”話。但實際上,他的性格非常陰險狡猾,常常暗中害人。壹次,他裝做誠懇的樣子對同僚李適之說:“華山出產大量黃金,如果能夠開采出來,就可大大增加國家的財富。可惜皇上還不知道。”李適之以為這是真話,連忙跑去建議玄宗快點開采。玄宗壹聽很高興,立刻把李林甫找來商議,李林甫卻說:“這件事我早知道了。華山是帝王‘風水’集中的地方,怎麽可以隨便開采呢?別人勸您開采,恐怕是不懷好意。我幾次想把這件事告訴您,只是不敢開口。”玄宗被他這番話所打動,認為他真是壹位忠君愛國的臣子,反而對李適之極為滿意,逐漸疏遠了。

就這樣,李林甫憑借“口蜜腹劍”的特殊“本領”,壹直做了十幾年宰相。

毛遂自薦

公元前251年,秦國的軍隊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出使楚國,要求楚王與趙國聯合起來抗擊秦國。平原君打算挑出20個有智有勇的人,跟隨他前往楚國。

壹個名叫毛遂的人,向平原君自我推薦道:“聽說您要帶20人前往楚國,現在尚缺壹人,請您讓我來湊滿數吧。”平原君不熟悉毛遂,問道:“先生到我門下有幾年了?”“已有三年了。”“壹個有本事的人就好比壹把錐子,裝進口袋馬上可以看到錐尖戳破口袋鉆出來。可是妳來這裏三年,我從未聽別人有稱贊妳的話,可見妳壹無所長。所以妳不適合去,還是留下吧。”“今天,我就請您把我當作錐子放進口袋。如果早放進口袋,那麽鉆出口袋的就不僅是錐尖,恐怕整個錐子都會鉆出來呢。”毛遂回答說。於是,平原君同意他隨同前往。

途中,同行的人在與毛遂的交談過程中,逐步發覺他是個了不起的人物,都很欽佩他。最後,他還說服楚王與平原君歃血為盟,聯合抗秦。

“毛遂自薦”這壹成語由此而來,後用來比喻自告奮勇從事某項工作。

巧取豪奪

宋朝有位著名的書畫家米芾,極愛收藏名人字畫,為此,他不惜采用欺騙的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平日,只要聽說誰家有名人字畫,他就千方百計把它借來,說是觀賞,其實是臨摹。他可以臨摹得跟原作字畫壹模壹樣,以假亂真。然後,把臨摹品還給人家,自己留下真跡。有時,他甚至把原作和臨摹品同時給原主挑選,原主往往上當,誤選了他的臨摹作品。

有壹次,米芾在船上遇見了蔡攸,蔡攸拿出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的真跡請他欣賞。米芾壹看就不肯放手,壹定要用壹幅畫同蔡攸交換。蔡攸不同意,他就苦苦哀求,糾纏不休,最後竟以投河自殺相要挾。蔡攸無奈,只得同意交換。類似這樣的事情很多,當時的人便把米芾這種伎倆叫做“巧取豪奪”。

後來,“巧取豪奪”就被用來比喻用卑鄙的欺詐手段占有別人的財物或權利。

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劉備經多方打聽,得知諸葛亮是個傑出的人才,隱居在襄陽城西二十裏的隆中,便專程到隆中去拜訪。第壹次,劉備帶同關羽、張飛,到隆中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這天,諸葛亮恰巧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而歸。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諸葛亮出山。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遊去了。張飛本來就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壹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過了壹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再壹次去請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壹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他們***同探討時局,分析形勢,設計如何奪取政權統壹天下的方略。劉備大為嘆服,願以諸葛亮為師,請他出山相助,復興漢室。

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被叫做“三顧茅廬”。後來,就用這壹成語比喻誠心誠意邀請或多次專程拜訪。

三遷之教

“三遷之教”形容慈母希望子女成才,選擇良好的學習環境,教育有方。

孟子是戰國時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3歲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孟母是個很有教養的婦女,為了把兒子培養成為有用的人,非常重視對孟子的教育。

孟家附近有壹塊墓地,送葬的隊伍經常從他家門前走過。於是,孟子經常模仿隊伍中吹鼓手和婦女哭哭啼啼的樣子,還不時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把戲。孟母對兒子這樣玩耍很生氣,認為沒有出息,不利於他讀書,便把家遷到了城裏。之後,孟母要求他熟讀《論語》,像孔子那樣做人。開始,孟子還能靜下心來讀書,但他家處於鬧市,打鐵聲、殺豬聲、喊賣聲終日不斷,聽著聽著,他就讀不下去了。孟母覺得在這個地方居住,確實很難集中心思讀書,便再次搬遷到城東的學宮對面居住。學宮那裏經常書聲瑯瑯,壹派讀書氣氛,孟子果然安下心來讀書。有時,他還向學宮裏張望,觀看裏面的學生是怎樣讀書,又是怎樣跟隨老師演習周禮的,回到家裏,競也模仿起來。不久,孟母將他送進了學宮,系統地學習《詩經》、《尚書》,長進很快。後來,孟子終於成為僅次於孔子的名儒。

四面楚歌

“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敵,處於孤立無援、走投無路的絕境。

公元前206年,楚霸王項羽與漢王劉邦之間,開始了長達5年的楚漢戰爭。公元前202年,項羽敗退到垓下,彈盡糧絕,被漢軍團團圍住。這時,項羽的兵力已經被消滅得差不多了,糧食也已吃完。而劉邦的軍隊兵強馬壯,糧草充足,把楚軍包圍了好幾重,項羽很難突破重圍。

為了徹底瓦解楚軍的鬥誌,劉邦叫漢軍唱起了楚地的歌曲,使楚軍以為漢軍已經盡占楚地。壹天夜裏,項羽聽到四面都響起了楚地的歌聲,不由得自言自語起來:“難道漢軍已經完全占領楚地了嗎?為什麽劉邦的軍隊裏楚人這麽多呢?”他深感大勢已去,命人在營帳中擺酒,痛飲解愁。當天夜裏,項羽率領800多名騎兵,拼死突破重圍,向南逃去。最後身邊只剩28名騎兵,而追來的漢軍有好幾千人。項羽走投無路,在烏江拔劍自刎。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比喻心甘情願地進入圈套。

太公姓姜名尚,是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滅商的功臣。在沒有得到文王重用的時候,他隱居在陜西渭水邊壹個地方。那裏是周文王統治的地區,姜太公希望能引起文王對自己的註意,建立功業。

太公常在溪旁垂釣。壹般人釣魚,都是用彎鉤,上面掛著有香味的餌食,然後把它沈在水裏,誘騙魚兒上鉤。但太公的釣鉤是直的,上面不掛魚餌,也不沈到水裏,並且離水面三尺高。他壹邊高高舉起釣竿,壹邊自言自語道:“不想活的魚兒呀,妳們願意的話,就自己上鉤吧!”壹天,有個柴夫來到溪邊,見太公用不放魚餌的直鉤在水面上釣魚,便對他說:“老先生,像妳這樣釣魚,100年也釣不到壹條魚的!”太公舉了舉釣竿,說:“對妳說實話吧!我不是為了釣到魚,而是是為了釣到王與侯!”

太公奇特的釣魚方法,終於傳到了周文王那裏。周文王知道後,派壹名士兵去叫他來。但太公並不理睬這個士兵,只顧自己釣魚,並自言自語道:“釣啊,釣啊,魚兒不上鉤,蝦兒來胡鬧!”聽了士兵的稟報後,周文王改派壹名官員去請太公來。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邊釣邊說:“釣啊,釣啊,大魚不上鉤,小魚別胡鬧!”周文王這才意識到,這個釣者必是位賢才,要親自去請他才對。於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換了衣服,帶著厚禮,前往聘請太公。

後來,姜太公輔佐文王,興邦立國,還幫助文王的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