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
編輯
原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後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
當:面對。仁:正義之事。《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後以“當仁不讓”表示應做之事,就應積極主動去做,不能推托。
夫人臣依義顯君,竭忠彰主,行之美也,當仁不讓。——《後漢書·曹褒傳》。
《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 朱熹 集註:“當仁,以仁為己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後泛指遇到應該做的事主動去做,絕不推諉。《後漢書·曹褒傳》:“夫人臣依義顯君,竭忠彰主,行之美也。當仁不讓,吾何辭哉!” 清 錢謙益 《與惟新和尚書》:“當仁不讓,舍我其誰!” 吳組緗 《山洪》二九:“他以壹種當仁不讓的神氣立刻接受了委托,興奮的跳著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