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人民長期習用的、形式簡潔、意思精辟的定型的短語或短句。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常常被人們誤解。下面舉壹些例子。
洛陽紙貴常被人用來形容東西漲價,或者商品很搶手。正解:比喻文學著作非常受人歡迎,廣泛流傳,風行壹時。
望其項背常被誤認為趕不上。正確解釋:能夠望見別人的頸項和背脊,表示趕得上或比得上。多用於否定式。
目無全牛常被誤認為沒有全局觀念。正解:眼中沒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結構。形容技藝已達到非常純熟的地步。
首當其沖常被誤解為“首先”的意思。正解:先受到攻擊或遭遇災難。
不刊之論常被誤解為“不能刊登的言論”。正解:刊,古代指消除刻錯的字;不刊意為不可更改。比喻不能修改或不可磨滅的言論。
明日黃花解釋黃花:菊花。原指重陽節過後逐漸萎謝的菊花。後多比喻過時的事物或消息。
無所不為常被誤解為能力強,沒有什麽不能做的。正解:沒有不幹的事,指什麽壞事都做。
差強人意經常被誤解為不能使人滿意。正解:差,程度副詞,勉強。大體上使人滿意。誤用經常被誤用為不能使人滿意。
不足為訓常被誤解為“不足以成為教訓”。解釋足:夠得上;訓:法則,典範。不值得作為效法的準則或榜樣。
文不加點常被誤解為“寫文章不加標點”。正解:點,塗改壹點,表示刪去。文章壹氣呵成,無需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寫作技巧純熟。
身無長物常誤解為形容壹個人沒有特長。正解:除自身外再沒有多余的東西,形容貧困。
萬人空巷常被誤解為街巷空空無人之意。正解:家家戶戶的人都從巷子裏出來了。形容慶祝、歡迎等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