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等歷史典故出自於古代安徽的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壹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並的壹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余萬前秦軍。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擴展資料:
1、投鞭斷流
釋義:意思是把所有的馬鞭投到江裏,就能截斷水流。形容兵士多,軍力強大。
2、草木皆兵
釋義:把山上的草木都當做敵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3、風聲鶴唳
釋義:聽到風聲和鶴叫聲,都疑心是追兵。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憂的樣子。
百度百科-淝水之戰
百度百科-投鞭斷流
百度百科-草木皆兵
百度百科-風聲鶴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