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詞的審美特性是什麽?亦即詞區別於詩有何突出的審美特性

詞的審美特性是什麽?亦即詞區別於詩有何突出的審美特性

在中國文學史的漫長發展過程中,巳形成了壹些固定的或者說是約定俗成的意象群,了解這些意象群無疑對鑒賞古代詩歌、準確捕捉古人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情感類別:哀怨、激憤、向往、離愁別恨、懷鄉思親、追古傷今等.要深入了解這情感,就要透過詩歌的語言外殼,發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尋擷到詩中的情感載體.如:楊柳——(代表)惜別、菊花——傲視、圓月——思念、落葉——失意、春風——得意、古跡——懷舊等等.而古詩中的情感載體——意象——解讀這些意象群,就成了古詩詞鑒賞的突破口.

所謂意象,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壹種藝術形象.就古典詩詞而言,詩人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誌”,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以詩歌的意象為突破口,對之進行多維解讀,是鑒賞詩歌的鑰匙之壹,本文擬就古典詩詞中壹些常見的意象進行解讀,供廣大朋友參考.

1、落花

自然是人類永遠的認識對象和審美對象.自然的形式豐富多彩,人類對美的擷取也無窮無盡.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情感與這些形式的遇合,故有意象產生.我國歷史上優秀詩詞數不勝數,本文我只想擷取其中的壹朵奇葩——含有“落花”意象的詩詞,來略談壹二.

落花是壹種自然現象,自然規律,但在我國古詩詞中卻賦予了它們以情感和生命.歸納起來,“落花”意象有這樣幾層意思.

A、壹是把落花作為自然景物來描寫,構成壹種優美的意境.

“春城無處不飛花”(韓翃《寒食》),給人的感覺是春風和煦,陽光明媚,各種顏色的花兒在風中輕揚曼舞,美妙極了.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伴隨著風雨之聲,落花片片,滿地繽紛,可以想見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爛漫之趣.

B、壹是面對落花,唏噓感嘆:嘆年華易逝,美麗不再.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浪淘沙》)從中可以看出國破家亡之恨,無可奈何之情.

“花自飄零水自流,壹種相思,兩處閑愁.”(李清照《壹剪梅》)抒發了濃濃的郁悶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

“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這是《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葬花詞.花落巳葬,己去誰葬,暗含自己的命運還不如落花,道盡了心中的綿綿的悲苦.

C、還有壹種是以落花寓意昂揚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間考生俞樾在禮部復試,以此句為詩開頭,寓意希望在人間.

“壹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占春,縱被東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作塵.”(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詩人寧可在與頑固派的鬥爭中粉身碎骨,也不願委曲求全同流合汙.

2、流水

A、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點,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類雖具體可感卻難以把握

的事物.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杜牧《秋夕》),詩人借水的清冷,從側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的悲慘命運.

B、又因水的剪切不斷、永不停歇與愁緒的無始無終、無止無休正好吻合,故詩人又常以水喻愁.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抒發了詩人因強烈的感到了現實與理想的矛盾不可調和而產生的煩憂和愁苦;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十國南唐?李煜《虞美人》),詞人經歷亡國之痛後,嘗盡了人生的愁苦滋味,他用東去的“壹江春水”抒寫愁恨,讓讀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壹腔幽憤盡瀉如註,悲憤之情,溢於言表.

3、“搗衣”和“砧聲”

A、關心家人冷暖,為全家人縫制衣服,是古代婦女的主要職責之壹.在進行搗衣這種機械重復的勞作之時,她們有足夠的時間用於思念遠離家鄉的親人.單調悠長的砧聲有助於摒除外慮,心誌專壹,對思念之情起到凝聚與強化的作用.正因為這些原因,搗衣的動作和與之相關的清砧的聲響,成為古典詩歌中“思婦”主題下最為常見的意象之壹:

“曉吹員管隨落花,夜搗戎衣向明月.”(李白《搗衣》)

“不辭搗衣倦,壹寄塞垣深.”(杜甫《搗衣》)

“飛鴻影裏,搗衣砧外,總是玉關情.”(宋?晏幾道《少年遊》)

B、月下搗衣,風送砧聲這種境界,不僅思婦傷情,也最易觸動遊子的情懷,因此搗衣意象也是思鄉主題的傳統意象之壹.

杜甫的《秋興》,就是以白帝城的砧聲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對故鄉的思念:

玉露雕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壹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C、古典詩歌表現了搗衣與砧聲意象,也塑造了這種意象.它不僅感染、感動著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婦與遊子,即使平常詩人,也往往喜歡把這種聲音作為自己詩歌的背景音樂,表達種種復雜的情感:

“深院靜,小庭空,斷續寒砧斷續風.無奈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簾櫳.”(十國南唐?李煜《搗練子》)

“砧清秋巷迥,燈白夜堂涼.此意無人會,重城醉夢鄉.”(林景熙《夜意》)

4、雁

相傳鴻雁能夠傳書.李煜在《清平樂》中說:“雁來音信無憑”,春天大雁從南方飛歸北方,主人公眼見南方的大雁飛來,心頭頓時生出壹線希望,興許大雁會帶來故國江南的音信.可等待半天,大雁飛過,音信全無,留下的只是更深的失望.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大雁的形象往往延伸出“雁陣”、“雁序”、“雁行”這些相應的形象來.強調的群體、***同飛翔的意義.

“雁行”:謂相次而行,如群雁飛行之有序列.《詩經?鄭風?大叔於田》中有“兩服上襄,兩驂雁行”的詩句.

“雁序”:飛雁的序列.杜甫有詩《天池》:“九秋驚雁序,萬裏狎魚翁.”更有用“雁序”來喻兄弟的.

還有“雁陣”:雁飛行時排成的隊形.漢代焦延壽的《易林?二復之豐》:“九雁列陣,雌獨不群.”這些詩文都是強調大雁和雁群的關系.所謂“斷鴻”,是失群孤雁.柳永的《樂章集?夜半樂詞》有:“凝淚眼,杳杳神京路,斷鴻聲遠長久.”張久齡雲:“孤鴻海上來.”

5、杜鵑

又名杜宇、子規、蜀鳥.傳說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

A、因它的叫聲被老百姓摹擬為“不如歸去”,其聲淒慘,因而古詩詞中的杜鵑常常是淒涼、哀傷的象征,詩人常常用以表達思親之情、歸家之念.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人通過即目之景,在蕭瑟悲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感傷之情.

“湘江日暮聲淒切,愁殺行人歸去船”(吳融《簡州歸降賀京兆公》)

B、傳說杜鵑啼叫時嘴裏會流出殷紅的血,故杜鵑啼血常用以表現環境之淒涼.

“杜鵑啼血猿哀鳴”(白居易《琵琶行》)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王令《送春》)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難》)

“蜀鳥吳花殘照裏,忍見荒村頹壁”(南宋?文天祥《念奴嬌》)

C、也有用杜鵑啼血來比喻忠貞的.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南宋?文天祥《金陵驛》)

6、鷓鴣

A、它的叫聲被老百姓摹擬為“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

“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

“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B、鷓鴣的叫聲還可用來婉轉勸人不要遠行,以此表達思念之情.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東風唱鷓鴣”(鄭谷《席上貽歌者》),它借所謂“江南客”之不忍唱鷓鴣曲,表達詩人不願繼續遊子行的思鄉之情.

7、燕子

A、燕子因結伴飛行而成為愛情的象征.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宋?晏幾道《臨江仙》),詞人以“燕雙飛”這樂景反襯“人獨立”這壹哀情,即看到燕子成雙飛翔,想到自己孑然壹身,心愛之人不在身邊,孤獨想思之苦油然而生.

B、又由於燕子有眷戀舊巢的習性,故又成為古典詩詞表現時事變遷、抒發人事代謝的寄托.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既暗示了烏衣巷往昔的繁華,又袒露了詩人面對今昔變化的無限感慨.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南宋?文天祥《金色陵驛》)

8、寒蟬

晉人陸雲在《寒蟬賦?序》中稱贊蟬有五種美德:頭上有蕤,這是文采;只飲露水,這是清高;不食五谷,這是廉潔;不住窠巢,這是儉樸;應氣候守季節,這是信用.

蟬常常成為詩人自比清高的載體,而秋蟬命折旦夕,壹番秋雨之後,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因此,寒蟬又成為悲涼的同義詞.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唐?駱賓王《詠蟬》),這裏“西陸”即“秋天”,“南冠”即“囚徒”,詩人以聞蟬起興,借寒蟬自喻,渲染自己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之情.

“五更疏欲斷,壹樹碧無情.”(李商隱《蟬》),天將破曉,寒蟬巳聲嘶力竭,而它所棲息的高樹(喻指所期望的人)卻仍然壹片碧綠,似乎對寒蟬的哀鳴,全然無動於衷,詩人以蟬自況,喑喻為人作幕,寄人離下,空有不平之鳴,依然為薄官所羈絆.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竭.”(宋?柳永《雨霖鈴》),還未直接描寫別離,“淒淒慘慘戚戚”之感巳充塞讀者心中,釀造了壹種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

“秋風發微涼,寒蟬鳴我側.”(曹植《贈白馬王彪》.

9、月亮

A、古詩中的月亮往往是思鄉的代名詞,是相思之情的載體.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唐?張九齡《望月懷遠》)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州》)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蘇軾《江城子》)

B、明月還常常蘊涵邊人的悲愁.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的悲亢幽怨.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唐?王昌齡《出塞》)的悲壯雄渾.

C、有時明月還蘊涵時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問月》),把時間對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時間面前的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

D、由於月亮的特點是普照天下,有圓有缺,月圓可喻親朋相聚,事情結果圓滿;月缺可喻親朋分離,事情不如人意.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恨君不是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宋?呂本中《采桑子》)即借月亮的這兩個特點來喻人事.

10、船

A、中國古典詩歌中用以表現“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飛蓬、孤雁等,“船”則是表現這種情感的最為常見的意象之壹.

古人常說“舟馬勞頓”“水陸兼程”,可見“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壹葉扁舟,天水茫茫,越發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見多異鄉購物,更易觸發無限的思緒.寫於船上的詩,或寫到船的詩,儼然成為壹個頗為壯觀的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