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失意 孟浩然 山水田園 寄托
在群星爭輝的盛唐詩壇上,孟浩然作為開元年間的傑出詩人。不僅以創作大量山水田園詩豐富了詩歌的題材。而且以清淡曠遠的風格閃爍著奪目的光彩.無論是他的思想,還是山水田園詩的寄托都為唐詩的繁榮作出了不小的貢獻,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批判繼承這份古代文學的遺產,對於增強我們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新文學,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壹
所謂失意文人乃指人生追求,理想抱負達不到預期的目標或在人生的歷程中遭受挫折的人。古往今來,在歷史的長河中失意之人並不少,像古代的司馬遷、曹植、陸遊;近代的魯迅、老舍、朱自清,都屬於這壹類人。他們或以巨著來寄托憤懣之情,或以詩歌來寄托誌向,或以散文來寄托情懷。而孟浩然也正是這壹類的人,那孟浩然為什麽以山水田園來寄托情懷呢?
首先,在詩人的眼中:自然與人之間和睦相處,沒有疏離。人與山川草木,日月星辰都是自然的壹部份,都有壹氣相通。它們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甚至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憂愁煩惱的情感。它們之間不僅相互聯系,甚至相互感通,相互理解,相互轉化。自然界的頑石、寶玉、蝴蝶、狐貍,如果鐘天地之神秀,皆可幻形為人。如孟浩然在詩中有很多內容描寫南園的生活和在西、南郭外宴飲遊樂的事情,在《澗南園即事貽皎上人》中,他這樣描繪自己家園周圍的環境:“弊廬在郭外,素業唯田園,左右林野曠,不聞城市喧。釣竿垂北澗,樵唱入南軒。”可見他家周圍的空曠的樹林和原野都寄托著詩人深厚的感情,所以山水田園是詩人表達寄托情感的最好方式。
其次,日月星辰、山川草木是詩人生活的連續,是寄托情感傾訴交流的對象。自然也不是機械僵死的物質,不是詩人支配征服的對象,亦不是西方浪漫派文學中那樣獨立於人和睦相處、親密交往的朋友;她不僅是滋養生命撫育詩人成長的母親,是詩人生活的依靠,而且是豐富詩人的生活,寄托詩人的情感,增加詩人的美感,陶冶性情,體悟天道貌岸然的媒介,更是詩人生命的永恒。如在孟浩然的作品《萬山潭》說:“遊女昔解佩,傳聞於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還。”又《登望楚山最高頂》說:“暝還歸騎下,蘿月映深溪。”這都反映了孟浩然對山水田園的喜愛之情。而在其他詩人的眼中,“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其實還有壹種關系,就是“樂水者智,樂山者壽”,這樣說可以充分顯示山水怡情養性功能。
此外,與山水田園親近還可豐富知識,培養和提高審美情趣以及模山範水的能力。“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獨坐敬山亭》),這是李白遊山的觀感,也是他和山契合交融達到了化境.高蹈出塵,借以保持自身人格的獨立完善的體現。李白被召入京期間,賓主雲集,紅極壹時;而當受排擠離京以後,則倍受冷落,於世態的炎涼深有體味,於是更加認識到山水的可親可敬。而在孟浩然的作品中,更加體現了這種感情。如《舟中曉望》:“掛席東南望,青山水國遙。舳艫爭利涉,來往接風潮。問我今何適?天臺訪石橋。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這首詩寫出了詩人在壹個秋日的清晨,當船在東陽旁的江面揚帆起航的時候,壹幅充滿人間生活氣息的水鄉晨景就展現在詩人的眼前。但在揚帆起航的舳艫絡繹之中,他的船是孤獨的,在未來的旅途中,眼前這幅晨景渡圖的熱鬧必將散盡,剩下的將是詩人的只旅扁舟.透過詩人不落凡塵的孤標異韻,天臺山的仙幻也盡在不言之中。而詩中提到的赤城山,我們可以真切的體會詩人對它的向往,而赤城的如仙若幻,讀者完全可以神馳夢想,無需用更多的筆墨去描繪了,這也正體現了山水田園在詩人眼中心中的熱愛之情。
總的說來,山水也是孟浩然與自然和諧交往的結晶,是處理人和自然關系的方式,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智慧。
二
而好的山水田園詩總是包涵著作者深刻的人生體驗,如“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以理勢入詩,兼有教化和審美的雙向功能。它表現出了求實態度和奮進精神,對讀者無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勵。又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除生動表現山林特有的幽靜氛圍,還揭示了矛盾的對立統壹關系,顯然有啟迪智慧,拓展襟懷的作用。那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又寄托了詩人壹種怎樣的情懷呢?
首先,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寄托了他心中的理想抱負。
年輕的孟浩然,雖然徜徉在家鄉的明山秀水之間,但他內心懷著積極的抱負.四十歲前,他壹直讀書習文,為應舉入仕做準備,他自己說:“唯先自鄒魯,家世重儒風。詩禮襲遺訓,趨庭沾末躬。晝夜恒自強,詞翰頗亦工。”(《書懷貽京邑故人》),可見他讀書為學受到了家庭的影響,而他早年的家資比較豐厚,使他不必像中晚唐以後壹些家境貧寒的士子那樣汲汲幹進,以求生計;他的進取心,是不希望寂寞盛明時代,不甘心碌碌無為的精神追求,也反映了盛唐士人獨特的風貌,在詩人的作品有深刻的體會。如《臨洞庭湖贈張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這首詩是通過描寫洞庭湖的景色,進而表達自己出仕的願望。前半首先寫景,寫出了洞庭湖八月湖水漲的遼闊涵洋,浩渺無際,氣象極具恢宏。後半首先以曲筆表達自己願意出仕的心事,後又委婉表示請求薦引的希望。這樣前半寫湖水越是闊大,就越能襯托“欲濟”願望的強烈和“無舟楫”的悲哀。這首詩的旨歸,不是信仰山水,而是借浩瀚的湖景,抒發“欲濟無舟楫”的苦悶。表達希望得到薦引,壹騁鴻圖的渴望,詩人在這首詩裏,說自己“端居恥聖明”,這是渴望在聖明的時代有所作為,不甘心壯誌蹉跎,碌碌以終,其胸襟氣度,絕非蠅營狗茍之輩可比。
其次,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寄托了他長安求仕失敗的復雜憤懣之情。
孟浩然長安求仕失敗,黯然地離開長安,李白說他是“紅顏辭軒冕”,實際上他並沒有這樣瀟灑,在長安這個繁榮之地,他沒有找到出路。主要原因是缺少當權者的薦引,他曾經向張九齡感嘆“惜無金張援,十上空來歸。”(《送丁大鳳進士赴舉呈張九齡》)。在盛唐時代,朝野上下雖然形成了濃厚的薦賢風氣,但在實際的現實政治中,任人唯親,不能取人至公的現象還是不能避免的。這種盛世表象下潛伏的矛盾,詩人在他隱居家園的時候,不會有如此真切的體會。他在長安的作品,開始反映這些不合理的現象,早年那種激昂的抱負,此時化為感士不遇的不平之氣,多是表達失路的慷慨不平,他沒有流於狹隘的怨刺與譏彈,而是在批判的流俗中,體現內心的風概與節操,詩作具有了更多的鋒芒。如《歲晚歸南山》:“北闕休上書,南山歸弊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這是壹首困頓失意之作。在詩中,詩人感嘆自己因為“不才”而見棄於明主,事實上,詩人從來沒有真正對自己的才華失去信心,他並非完全不以時命為意,他曾感嘆:“窮通若有命,欲向論中推”(《晚春臥病寄張八子容》)。實際上,詩人所謂的“不才”更多的是反話,是以自嘲的方式來嘲諷當朝不能識賢用才的時事,無怪乎傳聞中唐玄宗聽到此句,怫然不悅,可見它明顯地表達了詩人的不平之氣。如《早寒江上有懷》:“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詩中寫到“詩人此時正經歷著仕途的失意,懷才不遇,又不甘心就回鄉隱居,仍然徘徊在世路風波之中。家鄉是那樣美好,然而又是那樣遙遠,自已駕著壹葉孤舟,在黃昏因煙波渺茫的江海上,不知走向何方。全詩前半部的健舉超卓,與後半部的低沈徘徊,寫出了詩人內心復雜的旋律。
第三,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寄托了他對朋友的深情厚意。
天才狂放的大詩人李白,曾經傾心贊美過與他同時的壹位詩人:“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辭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贈孟浩然》)這位令他高山仰止的詩人就是孟浩然。不獨李白,孟浩然贏得了他那個時代許多詩人的敬重,王維與他忘形之友。詩人杜甫在他身後真摯地寫道:“吾憐孟浩然,短褐即長夜。賦詩何必多,往往淩鮑謝。清江空舊館,春雨余甘蔗。每望東南去,令人幾悲詫。”(《遣興》)。而在孟浩然的作品中《留別王維》:“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索寞,還掩故園扉。”長安壹載,孟浩然和比自己年輕的王維成了忘形之交,此番離別,心情無疑是很黯然的。全詩流露的感情很耐人尋味,全詩的旋律也是非常消沈的,這種消沈也讓我們領略了孟浩然與王維的深厚情誼。孟浩然仕進無成,內心很黯然,然而這份痛苦,他並不是向誰都表露的。在《題長安主人壁》這首近乎獨的的作品裏,他坦陳內心的隱痛;而在《京還留別新豐諸友》中,他則在痛苦中表現出“拂衣從此去,高步躡華嵩”的灑脫。消沈與灑脫,都是詩人內真實,只是消沈是更脆弱的壹面,這壹面除了詩人自己咀嚼,就只有向好友傾訴了。
第四,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寄托他歸隱後的平靜淡泊的心情。
從離開長安,清山碧水,陶冶了他的心胸。他對隱居的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寫了《仲夏歸漢南園寄京邑耆舊》,詩中說:“嘗說高士傳,最嘉陶征君。日耽田園趣,自謂羲皇人。予復何為者,棲棲徒問津。中年廢丘壑,上國旅風塵。忠欲事明主,孝思事老親。歸來當炎夏,耕稼不及春。扇枕北窗下,采芝南澗濱。因聲謝同列,吾慕潁陽真。”詩中雖然還是不免有壹點世路的失意,但他表示,自己找到了精神的安頓處,那就是放棄功名的誘惑,在隱居家園中保持人格的純潔。
孟浩然的隱居生活,正是他養真全節的精神寄托。其隱居之作,無不呈現出清曠的意境,高潔的品格,尤其善於刻畫情趣高雅、風流超逸的隱士形象。他取法陶詩,而又與陶詩不同。他在詩中塑造的主要是壹個“不親農事,終日高臥,閑適飄逸的隱士形象”。這與陶詩的質樸深厚有壹定的距離,但他善於在田園生活刻畫裏創造清曠的意境,體現高雅的意趣。如《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這首家喻戶曉的作品,幾乎所有的唐詩選本都不會遺漏。詩中是濃郁的田家氣息,描寫詩人和友人賓主歡洽,又充滿爽朗高雅的情趣。詩人刻畫田家風光,極善描繪,“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描寫綠樹在村邊環繞,遠處是橫斜的郊外青山,青山綠樹的環繞,使人感到故人的家園是如此溫馨。詩中後半刻畫了賓主爽朗高雅的情中,詩人與故人雖然說的是雙杠麻之事的農家語,但“開軒面場圃”的爽朗,使人在這幅家園歡樂圖中,不覺柴米油鹽的瑣碎,而只覺其恬然快樂。結尾重陽賞菊的相約,進壹步顯露了詩人與友人脫俗高雅的趣味,也寫出了詩人對菊花的喜愛。是發自內心的親切感情,不是作名士的風度,這與詩中恬淡融洽的田園風情十分協調。在《萬山潭》:“垂釣坐磐石,水清心益閑。魚行潭樹下,猿掛島藤間。遊女昔解佩,傳聞於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還。”這首詩寫萬山潭的幽趣和作者心境的寧靜,表現出超然物外的思想。潭水清澈,魚翔淺底,猿掛藤間,與寧靜的心境構成和諧的整體,尋神女遺跡也在有意無意之間,是壹首飄逸自然,氣韻生動的山水詩。
此外,孟浩然的山水詩寄托他對禪寂的情趣之情。
詩人由感興入名理,從而把佛道思想納入縱情山水之中。在《武陵泛舟》:“武陵山川路狹,前棹入花林。莫測幽源裏,仙家信幾深。水回青嶂合,雲渡綠溪陰。坐聽閑猿嘯,彌清塵外心。”中,寫出泛舟武陵溪中引起的塵外之想,作者是把桃源作為仙境來描寫的,所以詩中著意表現環境的幽深、清虛和撲朔迷離,不但水清雲閑,甚至連壹向淒涼,引人愁緒的猿聲,聽起來也悠閑自得,且能凈化塵心,這些詩都寄托了詩人平靜淡泊的心境。又如《大禹寺義公禪》:“義公習禪寂,結宇依空林。盧外壹峰秀,階前眾壑深。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看取蓮花凈,方知不染心。”中,詩約寫於詩人漫遊吳越之際。由義公禪堂環境寫到“不染心”的義公品格,“空林”為鄰,孤峰秀起,眾壑幽深,再加上雨雯晚晴,庭院青翠,出汙泥而不染的青蓮,這裏沒有壹點塵世的喧囂和骯臟,真是壹個境無纖塵的佛門凈地。詩由贊美禪房清幽到贊美義公禪心不染,曲折地表達了詩人禪寂的情趣。
由以上的幾個方面可得知:失意文人的寄托是以山水田園來寄托心中的感情,作為失意文人之壹的孟浩然也不例外。孟浩然通過了山水田園詩的寄托讓我們後代更加清楚認識到當時社會的黑暗,統治者地腐敗,以及壹個朝代的興衰繁敗。
我抄的壹個文章,看妳能參考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