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時間摧殘出它的滄桑:但他仍雄立壹方,如同壹位怒目金剛。他經歷過多少淒涼有風花雪月的繁華也有人走茶涼的悲傷。青苔是時間逝去的痕跡,古墻阻攔著敵人讓城市固若金湯。
2. 四時的古城墻景色常新,極能勾引人們的想往和掛念,對西安人,對異鄉人,對中國人,對外國人,沒有差別心,同樣給予微笑。
3. 壽縣古城墻,是全國屈指可數的保存完好的城墻之壹。由於壽縣地處襟江扼淮的重要位置,千百年來壹直是兵家爭奪的軍事重鎮。
4. 城墻原為平磚砌築,解放後為了防洪,曾將局部墻垣改用石塊壘築,近年,又陸續用石條進行了加固。
5. 作為古老歷史的見證,壽州人非常珍愛至今保存完好的城墻。城墻為宋代重築,爾後叠有修葺。城墻周長7174米,高為9.7米,底寬18—20米,頂寬6—10米。
6. 在古城南門東墻上嵌著壹塊石刻,上刻壹個做行刺狀的武士,這就是“壽州內八景”之壹的“門裏人”。
7. 佇立在寬闊的城垣上,極目遠望。在廣闊的天宇下,這古老的磚墻隨著群山萬壑綿延伸展,跌宕起伏。
8. 千百年屹立於此的長城呵,它是生命的記錄,歷史的見證。我猜想這地球上最長最堅固最渾厚的灰墻裏,壹定包蘊著什麽。它?莫不就是我們古老民族的偉大靈魂?
9. 這城墻修得這樣高。修建城墻的國主認為,高聳的城墻給人以堅不可摧的印象,高大即是力量。但如此具象的力量,敵不過壹句話,敵不過這壹代的衛國國主說:“我們投降罷。”
10. 壹面城墻,幾塊磚。要是沒有那些歷史、那些傳說,它的價值就是我們看到的那樣,無需深究。
11. 走過寂寞青春的城,輕撫斑駁的古城墻,試問流年裏多少鏡花水月,不覺間,悄然落傷心的雨。
12. 中國的禮法書籍規定城墻必須是方形的,坐落必須有致:城墻要開12座門以與12個月份相合,必須要有內城以供皇室居住。
13. 過去的時光,停留在某壹個角落,我壹路追尋,透過古老的城墻,我看見了黑白色的我們,於是,我又壹次微笑著感傷……
14. 在雨中,走過厚重的元城墻,登上亙古佇立的大雁塔,走在朦朧的曲江池邊、都尋不到、那夢中的長安、那夢中的妳。
15. 那古樸城墻,像是亙古就屹立在這裏壹樣,百米高的墻面上早已布滿了點點青苔,而這些青苔,正是時間逝去的痕跡,是歷經滄桑的最好佐證。
16. 看真壹點,起落有致的城墻,受不了歷史的重壓而微微佝僂著,無數的裂縫,叢生著雜草,雄偉只是軀殼,它荒蕪已久,壹身炮彈的殘跡。任何敵人都可壹攻而下。
17. 當我登上那古老的城墻,當我撫摸著腐朽的柱梁,當我興奮的倚欄遠望,總會有壹絲酸澀沖上喉頭,總聽到有壹個聲音大聲的說:記得嗎?妳的祖先名叫炎黃。
18. 城墻四隅各築壹角臺,西南角臺為圓形,其余3個為方形。角臺突出墻外,建有比敵臺更為高大的角樓,表明其在戰爭防守中的重要地位。
19. 城墻每距120米設有凸出的敵臺,***有98座。現有93座。敵臺上建敵樓,是守城將士休息、瞭望和作戰的場所。
20. 西安城墻的成長和發展有其漫長的過程,後續的修建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西安城墻的歷史疊加,追溯源頭,完全可以延伸到1400多年前的隋唐時代,不應該因明時的修建包磚,便斷定僅有600余年的歷史。
2.描寫古城墻的句子春節前,我和爸爸媽媽回姥姥家過年的時候路過西安,爸爸媽媽帶我參觀了西安的古城墻。
我們買的門票背面介紹說,這座城墻距今已有六百余年,城墻高12米,基寬16-18米,頂寬12-14米,城周有觀敵臺98座,四周均有登城馬道,有垛口5984個。城外有護城河,四門跨河外設有吊橋。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比較完整的唯壹的壹座封建古城墻。
前面最好先寫對古城墻的觀感,先寫壹些整體的印象,如城墻的高大雄偉,有關城墻介紹的數字可以在後面的參觀中說出來,也可以通過與媽媽的對話寫出來。
我們是從南門上城墻參觀的。南門也叫“永寧門”,算是南邊的壹個主城門。沒有見到城墻之前,媽媽給我講了壹些有關城墻的事,(講了壹些什麽城墻的事,可以寫寫)我還以為城墻就是壹堵普通的圍墻,心想圍墻有什麽好參觀的呢?再說,人又怎麽能上到墻上,而且還能打仗呢?我的腦子裏出現了壹串串的問號。可是等我來到城墻下擡頭壹看,才知道這城墻好高啊!足有三四層樓那麽高,而且非常厚,這哪是普通的圍墻呀。
我們順著城門邊的樓梯,也就是登城馬道上到了城墻的頂上。壹上去,我就更驚奇了,城墻的頂上真寬呀,足可以並排開四五輛汽車!上面還長的有樹呢?靠著城外的那壹面墻很高,大概有兩米高,頂部有壹個個長方形的垛口,那些垛口都是以前守城的士兵觀察敵人用的。如果敵人進攻了,還可以開弓放箭。靠城裏的那面墻稍低壹些,只起了防護的作用,以免人掉下去。城墻頂上的地面是斜的,外高裏低,這樣雨水很容易流走。我爬上臺階從垛口往下看,看到了城墻外的護城河和河上正對著南門的吊橋,還有遠處馬路上來來往往的人們和汽車。
站在城墻上,我有壹種居高臨下的感覺。古代的人能建造出這麽雄偉的城墻,他們真是太了不起了,他們壹定很聰明,也壹定很勤勞。這次我參觀西安古城墻收獲真大呀!
3.關於西安西門護城河的簡介這條周長14.6公裏的護城河位於西安市中心,它環繞著的城墻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壹座古代城垣。
本地的居民都說,護城河壹直以來汙染嚴重,與這座保存完好的明代城墻極不相稱,也與這座以文化古跡而著名的旅遊城市形象極為不符。 每日打撈垃圾四卡車 “這河實在是太臟了,天氣熱時從很遠的地方就能聞到河水的臭味。
政府為此下大力氣治理過好幾次。可是幹凈沒多久就又被汙染了,因為有幾十條排汙管通到這裏,還有居住在城墻邊和路過的人們往水裏倒廢水、扔垃圾。
最近又開始了新壹次治汙,但是花多大成本的清理也趕不上大範圍的汙染速度呀。”在護城河和城墻之間的環城公園裏,壹位老人對記者感慨地說。
西安市市政管理委員會政治處處長郭技新對記者介紹說,的確有50多條管道通向護城河,這些本應該是排雨水的管口,因為護城河在現階段還擔負著城市蓄水、調水和泄洪的功能。 另壹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造成護城河汙染嚴重的原因之壹,就是在實際操作中雨水、汙水管道不分。
比如在城內,市民分不清雨水下水井和汙水下水井,往往把各種汙水排入雨水井。甚至有些單位為了省事,也偷偷把生活汙水管口接到雨水管線。
還有附近水廠的廢水,也定期排入護城河。有關數據顯示,護城河在高峰期每小時有6300多立方米的汙水註入,每天從河裏打撈出20立方米的垃圾,足足可裝滿4卡車。
汙水變清管網須徹底改造 “造成排雨、排汙管不分是市政管網建設的歷史欠賬問題。”郭處長說。
過去的管網建設不科學,沒有考慮專門的汙水管道。壹方面,現在護城河實際是城市最大的排水管道,由於地勢原因,東、南、西三個方向二環以內的雨水都進入護城河,這部分的匯流面積是45平方公裏,而雨、汙管道的分離改造工程才剛剛起步。
另壹方面,城市發展的速度很快,遠遠超過設計和鋪設管線時的預計,過去的西安是壹個缺水的城市,供水量小、水源不足,因此下水、排水的管網建設更是不足,而近十多年,引入黑河水和新建兩個自來水廠,使日供水能力達到170多萬立方米,供水量的增大給市政管網帶來了新壓力,因為生活汙水量總是和供水量成正比的。郭處長說,護城河汙染問題的根本解決措施是改造周邊管網和截斷汙源。
從小裏說,這是護城河系統改造,往大裏說,實際上是整個城市的管網改造問題,這樣壹個大系統還涉及到舊城改造等諸多問題。 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這次護城河管網改造預計投資壹個多億,目標是爭取在明年6月前使河水水質有較大改善,徹底掐斷汙水的進入。
但是截汙的同時就必須給那些以此排汙的管道另尋出口,這也是壹項復雜而長期的改造工程,為了能如期見效,可能會采取壹些臨時措施,比如修臨時管道讓本來排進護城河的汙水通往他處。 專家建議先治本 壹位政府人士對記者說,這次護城河清理工作已經列入了今年政府所承諾的為百姓做十件實事的計劃之列,而且西安正在進行創建衛生城市的工作,因此政府這次是下了很大決心來治理護城河汙染的。
除了清挖淤泥、改造排水管線之外,有關部門正在制定引活水入城河、以改進水質的方案,未經確定的方案之壹是從兩個水廠註入新鮮原水(即未經加工的自來水),方案之二是從汙水處理廠引進中水,但是中水也是經過處理的,這筆處理費用誰來出又會是個問題。 “護城河其實就是壹處景觀,景觀用水並不需要很幹凈,而且河底有淤泥也是很正常的現象。”
當地壹位環境工程專家對這次大張旗鼓的治汙行動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說,護城河是該好好治理壹下了,實在是太臟太臭,影響城墻景觀,更影響城市形象。
但是錢該怎麽花應該更慎重。我壹向認為,環境保護問題是個奢侈品,不是不該治理,而是看要治理到什麽程度。
現在常說壹步到位,我認為環境問題上不用如此,應該分清輕重,本著節儉的原則來治理。 壹位環境學學者認為,流動的水是有壹定的自潔能力的,只要真正堵住汙源,同時做好進、退水系統,讓水流動起來是最主要的,不必現在就急著幾個方面同時上馬,清淤工作可以再等等,看截汙後水質能否自己改善。
在財政並不寬松的情況下,錢應該用到刀刃上。護城河的幹凈程度比起百姓生活狀況來並不是更重要的事。
護城河周邊為什麽有人隨意傾倒生活汙水?正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狀況很差,居住條件也很差,根本沒有什麽排汙管道,在護城河汙染不到引起很大反感的程度時,也許把精力、財力放在改善周邊人民生活質量上更有意義,也更是治標之舉。現階段,環境問題從技術上已經沒有難度,主要就是個經濟問題。
答案補充 護城河是伴隨城墻修建的,是城墻外抵禦侵犯的第壹道屏障。壹般要是有敵人侵犯必須先過護城河,護城河的深度是很深的。
另外也因為古代戰爭的武器多位箭,有護城河在無形之中要求了射程,為進攻加大了難度。 城墻是環城修建護城河也是環形,不僅可以起保護作用,還增加了空氣的濕度。
古時候把水繞長安,城河的水應該是流動的。
4.與“護城河”有關的古詩詞都有哪些1、護城河曾伴皇家故院墻,而今寥落蕩斜陽壹河繞郭九城護,兩代供應萬運忙。
我為強梁辱顏色,君何淚眼送君王。覆巢擊卵卿安在,奴婢今當滴翠廊。
2、月瀉金沙文/李者也仲夏之夜海之濱,長風勁起巨浪奔。煙波盡處生明月,層雲蒼茫碧空深。
沐風聽濤月下酌,四五知己六七樽。但飲何言乏錢哉,滄水之岸皆是金。
註金沙灘,位於青島市黃島區。水清灘平,沙細如粉,色澤如金,海水湛藍,水天壹色,故稱“金沙灘”。
南瀕黃海,呈月牙形東西伸展,全長3500多米,寬300米。我國沙質最細、面積最大、風景最美的沙灘之壹,號稱“亞洲第壹灘”。
3、護城河(三)曾伴皇家故院墻,而今寥落蕩斜陽壹河繞郭九城護,兩代供應萬運忙。我為強梁辱顏色,君何淚眼送君王。
覆巢擊卵卿安在,奴婢今當滴翠廊。護城河,亦作濠,定義為人工挖掘的圍繞城墻的河,古代為防守用,是古時由人工挖鑿,環繞整座城、皇宮、寺院等主要建築的河,具有防禦作用,可防止敵人或動物入侵。
這樣的以天然為主、人工為輔的護城河在中國和世界就比較多了,最典型的城市有南京、西安、襄陽、重慶、衡陽、常德、贛州、洣水鎮、遙田鎮等。世界各國在古代已有開鑿護城河,中國北京紫禁城、西安明城墻,南京明城墻,濟南護城河(濟南環城公園)、襄陽護城河、臺灣新竹古城、左營舊城、億載金城,日本古城如松本城、江戶(今東京)的皇居、以至歐洲各國的城堡及皇宮等等地方都建有護城河。
歐洲不少城堡在護城河上建有可升起的木橋,以方便出入,亦可防止敵人進入。概念定義護城河,亦稱為濠,是古時由人工挖鑿的,環繞整座城、皇宮、寺院等主要建築的壕溝,然後引水註入形成人工河,作為城墻的屏障,具有防禦作用,壹方面維護城內安全,另壹方面阻止攻城者或動物的進入,這是古人在防禦手段上對水的妙用。
天下護城河,以襄陽護城河寬度為最。據史料記載,早在宋代,它的平均寬度就超過了180米,最寬處達到250余米,堪稱華夏第壹城池。
紫禁城護城河,環繞紫禁城外圍的護城河,建成於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河寬52m,條石壘砌駁岸,堅固陡直,亦稱筒子河。
河水自西北流入,向東南流出至禦河。清代河中栽蓮藕,歲收供宮中使用,余者賣出,得銀存奉宸苑備用。
護城河至今已有580年的歷史。1999年,對護城河進行治理工程,駁岸修整壹新,河底全部鋪砌方磚,河道更加堅固。
參考資料百度知道:。
5.西安護城河的歷史價值,意義等位於西安市中心區,呈長方形,墻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東墻長2590米,西墻長2631.2米,南墻長3441.6米,北墻長3241米,總周長11.9公裏。有城門四座: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每個城門都由箭樓和城樓組成。現存城墻建於明洪武七年到十壹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壹座古代城垣建築。
西安城墻是明朝出年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的指導下,在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完全圍繞“防禦”戰略體系,城墻的厚度大於高度,穩固如山,墻頂可以跑車和操練。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壹系列軍事設施。城墻自建成後歷經三次大的整修。明隆慶二年(1568年)陜西巡撫張祉主持修復使土城第壹次變成磚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陜西巡撫畢源主持對城墻和城樓作了整修;自1983年以來,陜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墻進行了大規模修繕,補建已被拆毀的東門、北門箭樓、南門閘樓、吊橋,並建成環城公園,從而使這座古建築煥發了昔日風采,成為西安的壹大旅遊景觀。
● 追憶歷史:城墻是中國古代城市傳統防禦設施。我們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遺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圍挖掘深溝,以提防野獸和外部落的襲擊。如果把半坡村落視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溝也就是當時相當於城墻的設施。待到人們發明築墻技術後,城墻自然伴隨城市同時誕生,成為古代城市的顯著標誌了。據史冊記載;“鯨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這大約是在距今約4500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築城墻。它們多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但我們看到的這座城墻仍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紀的隋代。
● 特 點:西安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 樓、女兒墻、垛口等壹系列軍事設施,構成嚴密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遊覽西安古城墻,對形象具體地了解古代戰爭、城市建設及建築藝術都很有意義。城門名稱由來:西安城墻從隋唐至今已有1400年歷史。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裏,城門發生種種變化。細數這些城門的名稱來歷,也從壹個側面反映了古城的沈浮喪衰。
6.關於西安城墻的歷史西安城墻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隋、唐都皇城的遺存,歷經八年擴建而成的,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而又保存完整的古代城池建築,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安城墻建築型制宏偉,功能設計周密,矩形城池,墻體全長13.74公裏,南、北垣稍長於東、西垣。每隔120米有壹座12米x20米的突出部,稱“敵臺”,全城***98座敵臺;每座敵臺上建有屯兵敵樓1座。城四隅各建角樓1座。東、西、南、北垣各建有城門1座,各門外均建有護門甕城,甕城上建有城樓、箭樓各1座。甕城外臨內側護城河岸,建有控制“吊橋”的閘樓(亦稱譙樓)1座。孔廟(即“碑林”)旁側城頂建有魁星樓1座。城墻頂面以三層大磚墁砌,稱“海墁”。海墁外沿建垛墻,全城***有垛口5984個,內沿建“女兒墻”。城垣內面建有登城馬道和供排水用的“溜水槽”等。
西安明城墻歷經六百年的風雨剝蝕和人為破壞,損壞嚴重。1983年省、市人民政府成立西安環城建設委員會,開始對西安城墻及護城河、環城林進行全面整修。
1、城河、吊橋、閘樓
西安護城河, 45米寬,10米深,繞城壹周14.6公裏,是西安城的第壹道屏障。它曾有兩個作用,壹是距敵於城河之外,保護西安城內的安全;另壹方面,它還有蓄水排洪和改善城市小氣候,增加城市美觀的作用。在古代,如果想越過護城河到城裏,唯壹的通道就是吊橋。吊橋橋身用榆木或槐木制成,橋頭上有鐵環,環中貫有鐵索,輔以麻繩,直系到前面的閘樓上。在橋後的立柱上安有鐵滑輪,這樣利用滑輪,吊橋就可以起落自如了。直到民國初年,吊橋才被馬路所代替,失去了軍事壁壘作用,被全部拆除。南門吊橋,是西安環城建設工程1989年在原址上重新復原的唯壹壹座。建在城門上的二重樓是月城城樓,也叫閘樓,它控制著吊橋的起落和月城閘門的提放,兼管晨昏報時,作為城墻防禦體系的前沿陣地它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城門
城門是整個城防體系的重點,又是薄弱點。西安城門外形威武森嚴,實體墩厚,除門扇是用木材制成外,其余均是用城磚券洞砌就而成。
建造圓拱式的城門,是明代軍事科學與實用建築相結合的壹大創造。它取代了自西漢開始沿用了1500年之久的"過梁式"城門。"過梁式"城門屬木結構城門,最大的弊端是容易起火。明以前各朝代都想盡辦法保護城門,有用鐵皮包裹大門的,有塗泥做保護層的,還有的在門內側安水罐備水滅火,但許多城門還是毀於火事。直到明朝券拱式城門出現後,才從根本上解決了防火問題。
3、月城、甕城
穿過城門,形如彎月的小城叫月城,它是進入城門後必須經過的第壹道城。要進入城內,還必須經過第二道城--甕城。在古代戰爭中,月城和甕城壹方面衛護城門,加深城門的縱向防線;另壹方面,易於守城部隊迅速集合,打垮已沖進月城和甕城的敵人。
4、永寧門
西安城墻***有十七座城門,而明朝時西安城墻僅有四座城門。南門,也叫永寧門。在中國民間,百姓們都認為南方是火神所在地,為避火災,爐竈壹般不開南門,南城門的"永寧"之意,就是向火神禱告,勿起火災,永保安寧,並且南城門不開正南門,以示誠心。中國火神在上古時代供奉的是祝融,到了明清,民間均視關羽為火神。就在這個甕城裏,曾建過壹個背南向北的關帝廟,這座廟壹直保留到解放前夕。
與南門遙相呼應的是北門,又叫安遠門,這是繼承中原漢族政權對邊遠少數民族壹貫采取的懷柔、安撫政策,使遠方部落對漢族朝廷知恩歸順。
因為南京位於西安東面,"長樂"二字帶有祈祝大明江山萬年不衰,長久歡樂的意願,因此,就把東門定名為長樂門。
西門叫安定門,暗言西部邊疆安泰康定。
除此四門之外,建國前後為了交通便利,先後新開辟了十三座城門,其中壹些有名的門有:
小東門正名中山門,不言而喻是紀念偉大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