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羅隱《牡丹》詠牡丹詩賞析

羅隱《牡丹》詠牡丹詩賞析

《牡丹·牡丹》詠牡丹詩鑒賞

羅隱

艷多煙重欲開難,紅蕊當心壹抹檀。

公子醉歸燈下見,美人朝插鏡中看。

當庭始覺春風貴,帶雨方知國色寒。

日晚更將何所似,太真無力憑闌幹。

晚唐羅隱的《牡丹》,對雍容華貴的牡丹花,不作驚人之語的贊美,而是通過具體可感的形象,將牡丹的意態神韻盡現筆底。

詩壹開篇便描寫牡丹的盛開:“艷多煙重欲開難”,牡丹盛開,花朵碩大,蕊密瓣多,艷麗無比,故曰“艷多”;當花朵盛開之時,在陽光的照射下,絨瓣盈盈,嫩蕊顫顫,粉霧騰騰,每朵花的四圍都象是彌漫著壹層淡淡的煙霧。此中景色,慧心的詩人是最有體會的,李白曾說過:“煙花三月下揚州”(《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話;唐代的另壹位詩人權德輿在寫到牡丹花的這種景色時也說:“艷蕊鮮房次第天,含煙洗露照蒼苔。”(《和李中丞慈恩寺清上人院牡丹歌》)牡丹花這種“含煙”之景正說明了它盛開的濃艷,所以羅隱在他這首詩的第壹句中就著重表現了這種情景。“艷多煙重”,壹個“多”加上壹個“重”,十分形象地表達出了牡丹盛開的熱烈。那麽,盛開為何又“欲開難”呢?是不想再開了,還是想開難開呢?既是,又不是。正是因為“艷多煙重”,使牡丹難以承受,不想再開放,也難以再開放了。因為“艷多煙重”已是恰到好處,開到最熱烈的時候了。不是麽,妳看那花心:“紅蕊當心壹抹檀。”盛開的牡丹花,張開重重花瓣,當心壹簇細蕊帶著融融紅粉,散發著誘人的清香,而花蕊根部和花瓣相接的地方又呈現著壹種淺赭的暈色,如同壹抹檀眉臥在花心,更突出了牡丹的艷麗。後來的描寫牡丹的詩人們也註意到了牡丹花的檀心,晚唐另壹位詩人秦韜玉在他的《牡丹》詩中寫道:“壓枝金蕊香如撲,逐朵檀心巧勝裁。”清代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在《綠牡丹》詩中也說:“碧蕊青霞壓眾芳,檀心逐朵韞真香。”寫到花蕊便語及檀心,這也是十分自然的。

接下第二聯,詩人從欣賞者而著筆,暗寫牡丹花的美麗。壹是風流倜儻的公子夜晚醉酒歸來,迷離中仍戀戀不忘盛開的牡丹花,借著燈光在睡前再欣賞她壹遍;壹是閨中美人早晨起來對著鏡子小心地將牡丹花插在雲鬢上,借以增加自己的美麗。醉後賞花,或是燈下賞花,是文人的趣聞雅事,白居易在《惜牡丹花二首》中說:“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李商隱在《花下醉》中也寫道:“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宋代蘇軾更是癡情:“只恐夜深花睡去,更持紅燭照紅妝。”(《海棠》)而範成大則說:“欲知國色天香句,須是倚欄燒燭看。”(《與至先兄遊諸園看牡丹》)看來愛花倒是詩人的***同心理。而美人,則更註重自己的容顏,當打扮自己的時候,則要選擇最美的花朵。壹朵牡丹花插在自己的頭上,“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溫庭筠《菩薩蠻》)那倒是最愜意的了。

第三聯是將牡丹花放在大自然中來描寫,前壹句是說她在大自然中的位置,將她放在庭堂中,感覺染上花香的春風也變得可貴起來,似乎是在說,如果沒有牡丹,就看不出春風的可貴;相反,經過春風的洗禮才更顯得牡丹的艷麗。“國色”,原指姿容極其美麗的女子,因牡丹色極艷麗,亦稱國色。劉禹錫曾說:“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賞牡丹》)中唐另壹位詩人李正封也曾留下壹聯有名的詩:“天香夜染衣,國色朝酣酒。”(見唐李濬《松窗雜錄》)來贊美牡丹花。羅隱在這兩句詩中,壹是說牡丹為大自然添香,壹是說大自然為牡丹增色,壹反壹正,相附相成,極其巧妙地寫出了牡丹花的美麗。

最後壹聯,詩人運用了壹個人們熟知的典故,將牡丹花的嬌艷華貴描寫得淋漓盡致:“日晚更將何所似,太真無力憑欄幹。”“太真”是楊貴妃做女道士時的號。這句是說,晚上的牡丹花象什麽呢?就象楊貴妃嬌慵無力倚在欄幹上壹樣。楊貴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妃子,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美人。盛唐時李白供奉翰林,曾在宮中將牡丹花和楊貴妃放在壹起寫了著名的《清平調詞三首》,其中最後壹聯雲:“解釋春風無限恨,沈香亭北倚欄幹。”從此,人們便將牡丹花同楊貴妃聯系在壹起,許多牡丹名種就是用她的名字而命名的。如“醉玉環”、“楊妃深醉”、“楊妃繡球”、“太真晚妝”、“醉楊妃”等。詩人在寫到牡丹花時,便經常運用楊貴妃作比和用“倚闌幹”形容。如唐代王貞白的《白牡丹》:“佳人淡妝罷,無語倚闌幹。”溫庭筠《牡丹》:“華堂客散席垂地,想憑闌幹斂翠娥。”羅鄴《牡丹》:“莫背闌幹便相笑,與君俱受主人恩。”宋代葉顒《牡丹》:“含風笑日嬌無力,恰似楊妃睡起時。”這樣來寫牡丹花,無形中就增強了牡丹的艷麗嬌媚和雍容富貴,美人玉色,相映成趣,言在此而意在彼,無形中完成了對花的贊美。

贊美牡丹,在唐代是個熱門話題,羅隱能在眾多的描寫牡丹詩中別具壹格,自出機杼,也是頗費了壹番心思的。詩人費盡經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運用多種方法,調動各種手段,充分展開描寫,終於使這首《牡丹》詩達到了形神兼備的藝術境地。在語言上雖然不用艷詞麗句,卻能描繪出牡丹國色天香的神態姿容。這也是羅隱作詩多用口語、力求通俗的風格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