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詩歌常用表現手法

詩歌常用表現手法

(壹)象征

象征是詩歌慣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節操。如:以“梅”象征高潔、清秀、淡雅、素樸;以“菊”象征高潔、傲霜鬥雪的堅強,被稱為“隱逸之花”;以“蘭芷”象征名貴、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麗;等等。

尋陸鴻漸不遇

皎然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析:“籬邊菊”象征陸鴻漸具有高潔的節操。

(二)托物言誌

托物言誌,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義來表達個人胸懷心誌的壹種藝術手法,又叫感物抒懷。托物言誌詩,又叫寫物詩。如: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析:此詩運用了托物言誌的手法,抒發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樣的高潔、淡雅,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純潔的操守。

類似的還有於謙的《石灰吟》、陸遊的《蔔算子·詠梅》、張九齡的《感遇》等等。

二。註重寫景

詩歌“貴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言恨,如何傳情達意?古人慣用手法便是借景達情了。常用寫景方式有:

1.側面烘托

詩人在寫景時,不從正面景物入手,而是從與其有關的側面景物入手,以對側面景物的描寫來達到反映主題的效果,即是側面烘托。如:

石頭城

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2.以景襯情(景)

詩人在描摹細微婉曲、隱秘難言的情感或濃情密意時,往往通過景物來渲染襯托,如:

[雙調]清江引

秋 懷

張可久

西風信來家萬裏,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裏。

李白的《春思》亦是壹例,作者把“燕草”寫為“如碧”、“秦桑”寫為“低綠”,引起讀者的想象:濃綠才“碧”,濃綠才“沈”,“沈”才“低”。以此更好地襯托出處在燕地的丈夫與處在秦地的妻子相思情之濃厚。

鹿 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3.側重寫動、靜景或動靜景結合或動靜景相互映襯

在壹些山水詩中,往往有靜景,如山、月等;動景,如水流、風搖等等。據側重點的不同,作者有時只寫動景或靜景,有時動靜景兼寫,有時為寫靜景而以寫動景來襯托,有時為寫動景而以寫靜景來襯托。如王維的《鹿柴》以“人語響”襯“空山”之靜;其《山居秋暝》以“竹喧”“蓮動”來襯“空山”之靜,抒發壹種閑情逸致。

4.塑造意境,渲染氛圍,抒發情感

古今詩歌中,先寫景後敘事抒情或全篇寫景的詩作很多,詩人往往借助景物把氣氛渲染得濃濃的,為下文抒情作鋪墊或融情入景中。根據景物的性質可分為喜景和哀景。

①喜景襯喜情,哀景襯哀情

“情樂則景樂,情哀則景哀”,詩人的高妙之處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過景傳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做到情景的交融。如:

登 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②喜景襯哀情

以樂景寫哀,更見其哀。如:

絕 句

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5.虛實結合

詩人在詩歌創作中,離不開聯想和想像。聯想和想像對表現詩歌的主題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聯想與想像須有壹定的現實根基——現實客觀景物或事件。

實景是詩人描寫的現實客觀景物,虛景是詩人通過聯想或想像而虛擬的景物,虛實結合更能表達出壹種濃溢的情思。如:

塞上聽吹笛

高適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壹夜滿天山。

總之,在詩歌中,以景傳情達意(間接抒情)的往往具有壹定的固定性,如:以“故鄉明月”傳達“鄉思情”;以“松風山月”傳達“隱逸情”;以“寒林殘月”傳達“詩人的憂愁”;以“中秋圓月”傳達“相思情苦”;以“風雨落花,雙燕孤飛,重閣玉枕”傳達“閨怨情”;在意境的塑造上,畫面或雄渾壯麗,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四)卒章顯誌

詩人往往在詩歌的結尾表達自己的心誌或情懷。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結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句,表達詩人要自由自在,馳騁閑放,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心誌。又如其另壹首《行路難》尾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表達實現理想的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