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園詩話》原文:
楊誠齋 曰:“從來天分低拙之人,好談 格調 ,而不解 風趣 。何也?格調是空架子,有 腔口 易描;風趣專寫 性靈 ,非天才不辦。”余深愛其言。須知有 性情 ,便有 格律 ;格律不在性情外。 《三百篇》 半是勞人思婦率意言情之事;誰為之格,誰為之律?而今之談格調者,能出其範圍否?況 臯 、 禹 之歌,不同乎《三百篇》;《 國風 》之格,不同乎《 雅 》、《 頌 》:格豈有壹定哉? 許渾 雲:“吟詩好似成仙骨,骨裏無詩莫浪吟。”詩在骨不在格也。
楊萬裏(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學家、愛國詩人,與陸遊、尤袤、範成大並稱“南宋四大家”(又作“中興四大詩人”)。因宋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故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楊萬裏登進士第,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曾任國子博士、廣東提點刑獄、太子侍讀、秘書監等職,官至寶謨閣直學士,封廬陵郡開國侯。開禧二年(1206年),楊萬裏病逝,年八十。獲贈光祿大夫,謚號“文節”。楊萬裏壹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譽為壹代詩宗。他創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楊萬裏的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愛國感情的作品。著有《誠齋集》等。
? 格調,在此處指詩歌的格律聲調。
? 風趣,“風趣”壹詞最早出現於南北朝時期,其內涵多指風尚誌趣,也可指風味情趣,它作為美學範疇確立在宋代,宋以後文論家對“風趣”展開了理論探討。出自《辭海》中解釋為:風尚誌趣,也指風味情趣,後多指語言、文章幽默詼諧的趣味。
腔口,方言,實指腔調。腔,本指音樂、歌曲或戲曲中成系統的曲調子,亦指詩詞文章的聲律格調。腔口,在本處意謂固定的格式。
性靈,此處指人的精神、性情、情感。《晉書·樂誌上》:“夫性靈之表,不知所以發於詠歌;感動之端,不知所以關於手足。”唐 孟郊 《怨別》詩:“沈憂損性靈,服藥亦枯槁。”唐 陸希聲 《山居即事》詩:“不是幽棲矯性靈,從來無意在羶腥。”清 秋瑾 《精衛石》彈詞第壹回:“只有英雄忠義輩,肉身雖死性靈存。”
性情,指人的稟性和氣質;性格,脾氣。《易·乾》:“利貞者,性情也。”孔穎達疏:“性者,天生之質,正而不邪;情者,性之欲也。”唐元稹《遣行》詩之九:“見說巴風俗,都無漢性情。”南朝梁鍾嶸《詩品·總論》:“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唐杜甫《贈王二十四侍禦契四十韻》:“由來意氣合,直取性情真。”清顧炎武《日知錄·古人用韻無過十字》:“詩主性情,不貴奇巧。”清·黃宗羲《柳敬亭傳》:說書雖小技,然必句性情,習方俗,如優孟搖頭而歌,而後可以得誌。
? 格律,指壹系列中國古代詩歌獨有的,在創作時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所應遵守的準則。中國古代近體詩、詞在格律上要求嚴格,詩、賦、詞、曲等有關於字數、句數、對偶、平仄、押韻等方面的格式和規則。外國詩歌也有自己的格律。格,通俗來講就是格式、格局,主形;律,即音律,主韻。其他如古體詩、現代詩歌、歐化詩歌等則沒有確定的、嚴格的格律要求。
三百篇,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的篇數,也是《詩經》的代稱。《詩經》大約成書於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詩》,孔子曾多次提到這個名稱,如:“《詩》三百,壹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司馬遷用的也是這個名稱,如:“《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因為後來傳世的版本中***記載有三百壹十壹首,為了敘述方便,就稱作“詩三百”。之所以改稱《詩經》,是由於漢武帝以《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的緣故。
臯陶(gāo yáo),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人物, 臯陶出生地壹般有兩個說法,壹傳為山西洪洞縣臯陶村人,二傳為山東曲阜人。上古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學界和司法界公認為中國司法鼻祖。臯陶是與堯、舜、大禹齊名的“上古四聖”之壹,葬之於六(Lù),禹據其功德,封臯陶後裔於英、六壹帶(今安徽六安地區),故亦被尊為六安國始祖臯陶是壹位賢臣,傳說中生於堯帝統治的時候,曾經被舜任命為掌管刑法的“士”,以正直聞名天下。臯陶的主要功績有制定刑法和教育,幫助堯舜和大禹推行“五刑”、“五教”。用獨角獸獬豸治獄,堅持公正;刑教兼施,要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會和諧,天下大治。
禹,姓姒,名文命 (也有禹便是名的說法)。史稱大禹、帝禹,為夏後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 (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六世孫)。其父名鯀,被帝堯封於崇,為伯爵,世稱“崇伯鯀”或“崇伯”,其母為有莘氏之女脩己。 相傳,禹治理黃河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在諸侯的擁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陽城為都城,壹說以平陽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國號夏。並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禹是夏朝的第壹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中國古代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版圖為九州。後人稱他為大禹。禹死後安葬於會稽山上(今浙江紹興),仍存禹廟、禹陵、禹祠。從夏啟開始歷代帝王大都來禹陵祭祀他。
國風,《詩經》的壹部分。大抵是周初至春秋間各諸侯國華夏族民間詩歌。《國風》大部分作品是漢族勞動人民的集體創作,是《詩經》中的精華。?
? 雅,《詩經》的組成部分之壹。其中包括《小雅》74篇,《大雅》31篇,***105篇,合稱“二雅”。《雅》詩大部分是奴隸主貴族上層社會舉行各種典禮或宴會時演唱的樂歌。《小雅》的大部分作品出自各級貴族之手,其中也有壹部分是民間歌謠,《大雅》幾乎全是貴族作品。《雅》詩壹般篇幅都較長,如《大雅·抑》長達12章,144句,468字。句法、用韻都較整齊,布局謹嚴,組織完密。《雅》詩的語言壹般不如《風》詩通俗易懂,且多抽象議論。
? 頌,《詩經》的組成部分。包括《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40篇,合稱“三頌”。《頌》主要是周王和諸侯用於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禮的樂歌,其內容多宣揚天命,贊頌祖先的功德。《頌》詩多空洞抽象的說教,缺乏形象性和韻律美,也極少運用比、興手法。
許渾(約791~約858),字用晦(壹作仲晦),唐代詩人,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晚唐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壹。成年後移家京口(今江蘇鎮江)丁卯澗,以丁卯名其詩集,後人因稱“許丁卯”。其壹生不作古詩,專攻律體;五七律尤多,句法圓熟工穩,聲調平仄自成壹格,即所謂“丁卯體”。題材以懷古、田園詩為佳,藝術則以偶對整密、詩律純熟為特色。唯詩中多描寫水、雨之景,故有“許渾千首濕”之稱。後人擬之與詩聖杜甫齊名,並以“許渾千首濕,杜甫壹生愁”評價之。許詩誤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鹹陽城東樓》。
? 壹上高城萬裏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 溪雲初起日沈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本人翻譯:
? 南宋詩人楊萬裏說:“從來天分偏低且又笨拙的詩人,寫詩總是好談詩詞的格律韻調,而不了解寫詩的真諦在於風尚情趣。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格律韻調是個空架子,有了這個格式模板,就容易往裏面填充內容了,依葫蘆畫瓢罷了。而具有風尚情趣的作品,則必須寫出人的思想、情感、靈魂,要做到這些,不是天才辦不到。”我深深信服他說的這句話。我們必須知道,有了真性情,就有了格律。格律不在性情之外。《詩經》三百篇,壹半以上是勞苦之人思念妻子的率性直言之作。有誰為他規定格式?又有誰為他設定音韻音調?當今那些動不動就談格律腔調的人,寫詩作詞有誰能超過他們的範圍呢?更何況臯陶、大禹時期的詩歌,不同於《詩經》。而《詩經》裏《國風》的格式也不同於《二雅》與《三頌》。格式怎麽會是壹成不變的呢?唐朝詩人許渾說:“吟詩好似成仙骨,骨裏無詩莫浪吟。”好詩,是存在於詩人骨子裏的真情感,是從詩人心底裏流出來的美好意韻,而絕不存在於詩詞格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