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宋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只緣身在最高層。
作者
王安石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人(現為撫州東鄉縣上池裏洋村),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出生在壹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壹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特強,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登楊鎮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謚文。
體裁
七言絕句。
譯文
飛來峰上聳立著極高的寶塔,
我聽說雞叫時可以看見太陽升起。
不怕會有浮雲遮住了遠望的視線,
只因為人已經站在山的最高峰。
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飛來山上千尋塔,
○○○●○○●
聞說雞鳴見日升。
⊙●○○●●△
不畏浮雲遮望眼,
⊙●○○○⊙●
自緣身在最高層。
●⊙○●●○△
註釋
全詩解釋:
飛來峰杭州西湖靈隱寺前靈鷲峰。傳說東晉時印度高僧慧理以為它象天竺國的靈鷲山,並說“不知何時飛來”,故而得名。
千尋古以八尺為壹尋,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句意。
浮雲浮雲:暗喻奸佞的小人。漢陸賈《新語》:“邪臣蔽賢,猶浮雲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緣 因為。
最高層:比喻自己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有強的實力 。
寫作背景
《登飛來峰》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裏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發抒胸臆,寄托壯懷,可看作萬言書的先聲,實行新法的前奏。
鑒賞
這是壹首登高覽勝之作.
起句寫飛來峰的地勢。峰在杭州西湖靈隱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尋之塔,足見其高。此句極寫登臨之高險。 承句寫目極之遼遠。承句用典,《玄中記》雲:“桃都山有大樹,曰桃都,枝相去三千裏。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之。”以此驗之,則“聞說雞鳴見日升”七字,不僅言其目極萬裏,亦且言其聲聞遐邇,頗具氣勢。雖是鋪墊之筆,亦不可等閑視之,實景語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本是“先日出,後天雞鳴”,但王安石不說“聞說日升聽雞鳴”,而說“聞說雞鳴見日升”,則是“先雞鳴,後日升”。詩人用事,常有點化,此固不能以強求平仄,或用事失誤目之,恐意有另指。 轉句“不畏”二字作峻語,氣勢奪人。“浮雲遮望眼”,用典。據吳小如教授考證,西漢人常把浮雲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還有壹首《讀史有感》的七律,頷聯雲:“當時黯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欲成就大事業,最可怕者莫甚於“浮雲遮目”、“末俗亂真”,而王安石以後推行新法,恰敗於此。詩人良苦用心,於此詩已見端倪。 結句用議論結合寫景,顯得非常自然.“身在最高層”拔高詩境,有高瞻遠矚的氣概。轉、結二句,絕妙情語,亦千古名句;作者點睛之筆,正在結語。若就情境說,語序應是“因為身在最高層,所以不畏浮雲遮目”,但作者卻倒過來,先說果,後說因;壹因壹果的倒置,說明詩眼的轉換。這雖是作詩的常法,亦見出作者構思的精深。以"浮雲"為喻,反映詩人對當時保守勢力的蔑視;"不畏"二字,道出.“身在最高層”的獨特感受.簡評
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飛來峰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多高?不知道。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詩人還講了壹個傳說:站在塔上,雞鳴五更天就可以看見海上日出。請想想飛來峰那聳雲天的氣勢吧! 從全詩看,“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飛來的高峰才觸發得出;但無“聞說雞鳴見日升”作鋪墊,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只有登上“飛來峰上千尋塔”,才能用見日出聞天雞的故實;也只有在天外飛來的高峰見日出聞天雞,才能導出不畏末俗亂真、站得高看得遠的膽識氣概。思緒條貫,勾連緊密;天衣無縫,壹氣呵成;前後關照,渾然壹體。回答者: 洛黎飛雪 | 二級 | 2011-2-13 10:34
作品鑒賞
這首詩的第壹句,詩人用“千尋”這壹誇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詩的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誌、對前途充滿信心,成為全詩感情色彩的基調。詩的後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 在寫作手法上,起句寫飛來峰的地勢。峰在杭州西湖靈隱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尋之塔,足見其高。此句極寫登臨之高險。承句寫目極之遼遠。承句用典,《玄中記》雲:“桃都山有大樹,曰桃都,枝相去三千裏。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之。”以此驗之,則“聞說雞鳴見日升”七字,不僅言其目極萬裏,亦且言其聲聞遐邇,頗具氣勢。雖是鋪墊之筆,亦不可等閑視之,實景語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本是“先日出,後天雞鳴”,但王安石不說“聞說日升聽雞鳴”,而說“聞說雞鳴見日升”,則是“先雞鳴,後日升”。詩人用事,常有點化,此固不能以強求平仄,或用事失誤目之,恐意有另指。
回答者: ohmyladysoon | 二級 | 2011-2-13 10:37
這是壹首寫登高遠覽,借以抒發理想與抱負的抒情詩。全詩構思奇特,選擇角度新穎;登高望遠,卻沒有為描寫景物多費筆墨,而旨在生發議論。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詩的前兩句寫景:飛來峰位於山巔,已經很高,峰上又有極高之塔,更是矗立雲霄,這是實寫。接下去說在雞鳴之時,站在塔上可見旭日東升,更以虛筆法,渲染烘托了塔的高入雲天,為接下來的議論抒情做好鋪墊。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詩的後兩句,借景抒情,但壹反常人感受。人們常用“浮雲蔽日”來比喻奸佞小人當道,君主昏庸無能。比如李白在《登金陵鳳凰臺》中所說“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就是這個意思。王安石卻就傳統題材翻出新意,抒發具有政治內容和人生哲理的深沈感慨:我不怕浮雲遮住我的遠望視線,因為我身在最高的層面上。可見,詩人借寫景來抒發遠大的政治抱負,表現了他對改革事業的堅定信念。
詩中景物描寫采用的是虛擬之筆,所指的是社會現象,寄意深沈。全詩四句二十八字,包含的思想內容極其豐富,寓抽象事理於具體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理想<抱負和對前途充滿信心的神情狀態,都得到充分反映,可謂言簡意賅,風格遒勁豪壯。用詩歌闡述政治<學術見解,議論時事,評說歷史,這是宋詩中較為普遍的現象,而王安石在這方面則起了不小的這是壹首寫登高遠覽,借以抒發理想與抱負的抒情詩。全詩構思奇特,選擇角度新穎;登高望遠,卻沒有為描寫景物多費筆墨,而旨在生發議論。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詩的前兩句寫景:飛來峰位於山巔,已經很高,峰上又有極高之塔,更是矗立雲霄,這是實寫。接下去說在雞鳴之時,站在塔上可見旭日東升,更以虛筆法,渲染烘托了塔的高入雲天,為接下來的議論抒情做好鋪墊。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詩的後兩句,借景抒情,但壹反常人感受。人們常用“浮雲蔽日”來比喻奸佞小人當道,君主昏庸無能。比如李白在《登金陵鳳凰臺》中所說“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就是這個意思。王安石卻就傳統題材翻出新意,抒發具有政治內容和人生哲理的深沈感慨:我不怕浮雲遮住我的遠望視線,因為我身在最高的層面上。可見,詩人借寫景來抒發遠大的政治抱負,表現了他對改革事業的堅定信念。
詩中景物描寫采用的是虛擬之筆,所指的是社會現象,寄意深沈。全詩四句二十八字,包含的思想內容極其豐富,寓抽象事理於具體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理想<抱負和對前途充滿信心的神情狀態,都得到充分反映,可謂言簡意賅,風格遒勁豪壯。用詩歌闡述政治<學術見解,議論時事,評說歷史,這是宋詩中較為普遍的現象,而王安石在這方面則起了不小的作用。
可能有點不太對,就請妳在自己好好看看缺什麽,自己補壹補吧!
回答者: 我呃我呃 | 壹級 | 2011-2-13 13:19
登飛來峰
王安石 宋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只緣身在最高層。
作者
王安石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人(現為撫州東鄉縣上池裏洋村),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出生在壹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壹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特強,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登楊鎮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謚文。
體裁
七言絕句。
譯文
飛來峰上聳立著極高的寶塔,
我聽說雞叫時可以看見太陽升起。
不怕會有浮雲遮住了遠望的視線,
只因為人已經站在山的最高峰。
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飛來山上千尋塔,
○○○●○○●
聞說雞鳴見日升。
⊙●○○●●△
不畏浮雲遮望眼,
⊙●○○○⊙●
自緣身在最高層。
●⊙○●●○△
註釋
全詩解釋:
飛來峰杭州西湖靈隱寺前靈鷲峰。傳說東晉時印度高僧慧理以為它象天竺國的靈鷲山,並說“不知何時飛來”,故而得名。
千尋古以八尺為壹尋,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句意。
浮雲浮雲:暗喻奸佞的小人。漢陸賈《新語》:“邪臣蔽賢,猶浮雲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緣 因為。
最高層:比喻自己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有強的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