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中的字與古漢語發音和意義相同,是古代官話嗎?
參考 臺語(閩南語)為什麽又被稱為“河洛語”或“中原古音”呢? 關於“河洛語”的解釋有很多,比較為人采信的是“河南洛陽的語言”的意思。洛陽長期以來是中國古代王朝的國都,這裏的“河洛話”相當於官方語言,如今天的普通話。 閩南在古時候被成為“南蠻之地”或“南荒之地”,但也有自己的土著居民。在唐或更早的時候,由於朝代的興衰更叠,舊的王朝往往被迫逃亡偏遠的閩南地區。因此,他們的語言也就帶入了閩南。又由於在競爭中,閩南土著不占優勢,因此當時中原的語言很快得到發展,因而閩南語保存了很多古漢語的語音語意。 據考證,唐朝的關方語言就是現在的“閩南語”,所以從某種意義上,李白、杜甫等詩人都會講閩南語。這些在他們的詩歌中都能體現,這也就是為什麽用閩南語讀唐詩反而更押韻的原因了。所以也叫“中原古音” 這裏再補充壹點,現在我們的普通話,是以北京話為基礎的,而北京是何時成為國都的呢?沒錯,元朝。而在此之前,北京壹直屬於邊關,萬裏長城不就是證據嗎? 而現在的北京話,融合了很多地方的語言,特別是在元朝和清朝時,受到少數民族的影響,更使北京話包容了多樣。所以,北京話在壹定時期內是變化最快的語言。故現在用普通話讀壹些古書,會有壹些讀音或意思上的差別。 /view/33241.html?w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