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川石寶山位於劍川縣城西南約25公裏的老君山系。這裏峰巒疊嶂,林木蔥籠,既是被稱為“南天瑰寶”的南詔大理石窟所在地,又是壹年壹度的白族萬人歌會的活動場所。
石寶山歌會是白族地區盛大的民族傳統節日,會期於農歷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壹日舉行,以川流不息的數萬人上山,隨心所欲地唱曲對歌而著稱於世,代代相襲,被譽為“白族歌城”。歌會流行的劍川白族調被收入國際著名民歌歌目。
歌會期間,來自劍川、洱源、大理、麗江、蘭坪等縣市的白族群眾從四面八方匯集到此,壹邊遊覽山林古剎,壹邊亮開嗓子,無拘無束地唱曲對歌。方圓十多裏的山間小道上,遊人如織,如怨如訴的三弦聲,悠揚婉轉的調子聲此起彼伏,此呼彼應,夜以繼日地飄蕩在山間林莽。
彈弦唱曲本來就是白族青年以歌為媒,尋求知心伴侶的巧妙方式,歌會自然便成了他們最為公開的社交場合。通過對歌互相了解,比試才能,傾訴心曲,因而每段歌詞都是那麽質樸純真,耐人尋味。每當出現壹對精彩的對唱,圍觀者立刻雲集四周,人們都從中獲得至善至美的藝術享受,也有不少青年男女正是通過唱曲對歌結成百年之好。
自然,上山對歌的也不止青年人,不管男女老少,只要上得山來便要盡情舒展歌喉。老年人認為在歌會上唱白族調可以得到幸福吉祥,亦或平日在家已向神靈許下願心,為保清吉平安,壹定要上石寶山唱上百十個調子,於是唱調子成了他們還願之舉。中年人則多數借歌會抒發情懷,表現自己的心智和才能。歌會流行的曲調以大理州中部方言區流行的劍川調為主,以龍頭三弦或吹樹葉伴奏,唱詞均為白族詩歌“三七壹五”的傳統格式,格律嚴謹,不能跑韻跑調。
優秀的歌手在熟悉掌握傳統民歌的的基礎上,面對當時情景加上即興創作,往往妙語連珠,動人心扉。壹旦棋逢對手便對答如流,連日連夜唱下去而不分勝負。因此,石寶山歌會既是白族人民抒發情懷,贊美生活的盛大聚會,也是進行民歌藝術交流,傳承民間藝術的橋梁。
石寶山歌會以被稱為“雲南懸空寺”的寶相寺區為主會場,這裏怪石嶙峋,山泉錚琮,迂回曲折的石階路通向壹座座構建於危崖絕壁的寶剎。山腳則有對歌臺、小廣場。歌會期間便成為專為歌會服務的集市,攤販雲集,各色小商品琳瑯滿目,尤以各種風味小吃和地方特產最盛,為人們的休閑娛樂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也烘托著濃濃的節日氣氛。
入夜,街場變成了篝火晚會的會場,青年男女耍起石寶山特有的“香龍”,跳起霸王鞭舞,來自各地區的遊客也紛紛爭相獻藝,歡歌笑語,匯成壹片歡樂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