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白的鄉愁: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譯文:白發長達三千丈,是因為愁才長得這樣長。物我兩忘,物我相融。而對親人、愛人、友人乃至家國的熱愛,魂牽夢繞,或壯懷激烈,或曉風殘月,直抒胸臆,使美麗旖旎的鄉愁,更沁人心田,動人心弦。
悠悠鄉愁系於遙遠故鄉的至愛親朋,深深思念緣於摯愛的父母妻兒。
思親是鄉愁的根,滋生出茂盛蔥蘢的情感枝葉,使詠嘆鄉愁的詩句,由於增加了人的因素,壹枝壹葉,壹事壹物都充滿了濃濃的親情、愛情和友情,使得對鄉愁的詠嘆更直接,更動人,更永恒。
2、魯迅思鄉:
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說:“我有壹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後來,在我久別之後嘗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留存。他們也許要哄騙我壹生,使我時時反顧。”
3、“鄉愁詩人”余光中
“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 著名“鄉愁詩人”余光中如是說。母親從江蘇到泉州永春,與余光中的父親結緣。幼年時余光中曾回到永春洋上村的老家小住半年。
時光流轉,在余光中闊別大陸母親第66年,他的家鄉永春余光中文學館完工。該館今後將展示永春民俗,排演交響詩劇《鄉愁》,打造成集“聞香品茶、遊園看戲、賞花練拳”為壹體的“鄉愁文化”觀光和體驗園。
作為“無永不開市”的龐大的永春僑眷群體,還有奔走異國他鄉的遊子們,鄉愁不再“是壹枚小小的郵票”而有了棲身之所。
擴展資料:
《鄉愁》:
現代詩人余光中於1972年創作的壹首現代詩歌。
把抽象的鄉愁具體化,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懷念。
余光中被稱為“以鄉愁之詩撼動億萬華裔”的詩人,“鄉愁”是其眾多詩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題。
余光中本人曾說,這首詩是“蠻寫實的”。
詩歌在語言上純凈、清淡,淺白真率而又意味雋永。
在藝術風格上,追求陌生化效果以作驚人之語,在晦澀中求深奧的特點,轉而追求恬淡、圓融的美學風格。以簡代繁,以淡取勝。
人民網--看山看水思鄉愁
人民網--魯迅為何對故鄉紹興又愛又恨?
人民網--“鄉愁故裏”永春:讓遊子獲得思鄉慰藉 讓鄉愁擁有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