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蓮出玉花 寄任節級》
元·馬鈺
任公節級。肯救危難常濟急。此去淳於。報得專專獻缽盂。山東馬鈺。詞。
2、《類試院考校九月十日塔之八級中現寶光楊齊伯有詩記其事亦賦壹首》
宋·郭印
崢嶸大千界,等是菩提鄉。昆蟲暨草木,各放無邊光。而況佛之覺,靈明。
3、《枕上復用道間級字韻呈同人》
宋·王邁
爆竹聲中度歲忙,椒花杯上換春陽。欠書元日神茶帖,又看新年傀儡場。
4、《虞兵級宥康永年未六十壹日相繼力求歸農余因因嘉其誌作小絕以紀之》
宋·吳芾
仕宦老不休,虞兵乃知止。低頭愧斯人,三嘆不能已。
2.論語中有沒有描寫男女等級的句子有,不過不好,論語裏面的不壹定都是好的,要批評的接收。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論語·陽貨》。
下引《論語》,只註篇名。)被普遍認為是孔子鄙視婦女和體力勞動者的論據。
連海外真心尊崇孔子者也覺得難予諱言,無可奈何地說:“孔夫子就這句話說錯了”。 孔子是歷史人物,雖然他站在人類的立場,從歷史的高度超越了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但他畢竟生活在現實中,不能不受現實的影響。
他說的話,不僅在今天,就是在當時,也不可能“句句是真理。”有些話即使在當時就明顯的錯了。
比如:“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子路》)就不符合孔子思想的精神。
曾子之徒寫的《孝經》就作了修正:“曾子問孔子:“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故當不義,則爭之。
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諫諍》)東漢經學家趙歧在其《孟子章句》中註“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離簍上》)曰:“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親不義,壹也;家貧親老,不為祿士,二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轉引自《十三經註疏》)這種背經合道的理解到荀子時就很系統很完整了。荀子說:“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
……孝子所以不從命有三:從命則親危,不從命則親安,孝子不從命乃衷。從命則親辱,不從命則親榮,孝子不從命乃義。
從命則禽獸,不從命則修飾,孝子不從命乃敬。故可以從而不從,是不子也;未可從而從,是不衷也。
明於從不從之義,而能致恭敬忠信端身以慎行之,則可謂大孝矣。傳曰: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此之謂也。”
孔子斥責認為“子從父命孝矣,臣從君命貞矣”的子貢曰:“小人哉賜不識也”(《荀子·子道》)。看來,孔門嫡傳,都悄悄但又積極地在修正孔老夫子的錯誤,而俗儒則惡性發展為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的“三諱”。
秦漢以來又歸結為壹諱:為君諱,不僅諱君之過,而且諱臣之功:壹切成就歸功於天子聖明,壹切過錯皆臣民罪過。留毒至今,仍被視為偉大的政治家風度。
“子為父隱”是孔子原本說錯了,“君子儒”修正之,違經合道,繼承和發展了孔了思想;而“小人儒”惡性發展之,從經反道,歪曲敗壞了孔子思想。“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壹語的命運更糟:孔子本來沒說錯,完全是後人有意或無意地歪曲或誤解了 從文字看,這句話,按照邏輯分析,“唯”如果是副詞,作“獨、只、僅僅”講,這是歷來普遍的用法。
楊伯俊先生的《論語譯註》就是這樣譯的。意思是:只有“女子與小人”難養。
但只有“女子與小人”難養,並非所有“女子與小人”都難養。則這句話是特稱而非全稱的命題。
“唯”字還可作句首的語氣詞用,這樣,這句話的意思是“阿,女子和小人難養呀!”這雖不是壹個陳述句,但明顯地對事物有所斷定,可視為全稱命題。但從其含意分析,實則為特稱命題。
前句是論斷,後句是論據:“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是“女人與小人”難養的理由和表現,也是孔子所言“女子與小人”的界說:並非所有的女子與小人都難養,只是“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的“女子與小人”難養。孔子所說的“女子”,並不等同於婦女,“女子”這些詞,只是婦女中“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者。
同樣,“小人”也不是男人中的體力勞動者,而只是男人中的“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者。 從以上分析可見,“女子”和“小人”都決非泛指所有的婦女和體力勞動者。
可惜,中國古代重視邏輯的墨家和名家,秦漢以後就衰微了,形成中國傳統文化在秦漢以來邏輯思想不發達。近現代學過西方邏輯學的學者,在關鍵時侯竟也率由舊章,不求甚解,滿足於以訛傳訛,籠而統之地把鄙視婦女和勞動人民的罪名強加在孔子頭上。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所記的孔子語錄,多定言語句,是經驗的總結,而非理性的邏輯的陳述,無推論過程,又省略了語言環境,把特定條件下的話壹般化,被賦予普遍意義,結果後人望文生義,各取所需,或以己度人地加以解釋、引用。比如,孔子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在《子罕》和《衛靈公》重復出現。
據《史記·孔子世家》載,這句話是在子見南子後說的。寫的很生動,衛靈公的寵妾南子不以得見孔子為滿足,還要公開炫耀,以擡高自己的身望。
孔子“居衛月余,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於是醜之,去衛。”從而可以斷定這句話的語言環境。
但“子見南子”其事卻又記在《雍也》章。我推測,“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很可能也是在這件事之後講的。
皆有所指:“女子”即南子,“小人”指好色的衛靈公,“難養”是針對二人講的:都難以相處和教養。後人囿於“小人”是體力勞動者,當權者都是“君。
3.詩人的級別是哪幾個由低到高,我概括為以下四種境界。
低級的“功利境界”。表現為:自命不凡,沽名釣譽,寫詩是為了名氣、金錢、女人。
中級的“道德境界”。表現為:為公利他,盡心盡職,憂國憂民,疾惡如仇。
高級的“天地境界”。表現為:體認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壹,貴以身於天下,愛以身於天下,虛靜恬淡,抱樸守拙,大智若愚,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頂級的“自然境界”。表現為:默契天真、冥罔物理、妙合人道,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與四時合序、與鬼神合吉兇,心無念無往,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樂知天命,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美國人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由低到高,依次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這個經典理論,與上述四種境界是相通的,需要決定了心性,人品決定了詩品。
於是,詩人便相應有了四種級別:
低級的“惡俗詩人”:處於功利境界,受人鄙視。
中級的“悲憤詩人”:處於道德境界,受人敬重。他們最能代表現世良心,是英雄人物,但就其藝術成就而言,算不上大師。
高級的“飄逸詩人”:處於天地境界,受人仰慕。
頂級的“自然詩人”:處於自然境界,受人喜愛。
4.寫詩人的等級問題您好,這個不分等級的,而是以前詩人的作品意向和人民品味的結果給的稱號,1、詩骨--陳子昂
其詩詞意激昂,風格高峻,大有“漢魏風骨”,被譽為“詩骨”。
2、詩傑--王勃
其詩流利婉暢,宏放渾厚,獨具壹格,人稱“詩傑”
3、詩狂--賀知章
秉性放達,自號“四明狂客”。因其詩豪放曠放,人稱“詩狂”。
4、詩家天子 七絕聖手--王昌齡
其七絕寫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舉為“詩家天子”。
5、詩仙--李白
詩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渾奔放,色彩絢麗,語言清新自然,被譽為“詩仙”。
6、詩聖--杜甫
其詩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厚。境界廣闊,人稱為“詩聖”。
7、詩囚--孟郊
作詩苦心孤詣,慘淡經營,無好問,曾稱之為“詩囚”。
8、詩奴--賈島
壹生以作詩為命,好刻意苦吟,人稱其為“詩奴”。
9、詩豪--劉禹錫
其詩沈穩凝重,格調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贈他“詩豪”的美譽。
10、詩佛--王維
這種稱謂除了有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維的宗教傾向之外,也表達了後人對王維在唐代詩壇崇高地位的肯定.
11、詩魔--白居易
白居易寫詩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說:“酒狂又引詩魔發,日午悲吟到日西。”過份的誦讀和書寫,竟到了口舌生瘡、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稱“詩魔”。
12、五言長城--劉長卿
擅長五言詩,他的五言詩作是全部詩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稱其為“五言長城”。
13、詩鬼--李賀
其詩善於熔鑄詞采, 馳騁想象,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璀璨多彩的鮮明形象,故稱其為“詩鬼”。
14、杜紫薇--杜牧
曾寫過《紫薇花》詠物抒情,借花自譽,人稱其為“杜紫薇”。
15、溫八叉--溫庭筠
才思敏捷,每次入試,八叉手即成八韻,人稱他為“溫八叉”。
16、鄭鷓鴣--鄭谷
以《鷓鴣詩》而聞名,故有“鄭鷓鴣”之稱。
17、崔鴛鴦--崔玨
賦《鴛鴦詩》,別具壹格,人稱“崔鴛鴦”。
18、詩神--蘇軾
蘇軾詩,揮灑自如,清新剛健,壹幟獨樹,人稱詩神。
5.形容水平如鏡的詩句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下來的壹面天鏡,雲彩升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
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
詩文解釋
遠道而來渡過荊門之外,來到楚地遊覽。山隨著低平的原野地出現逐漸消失。江水在壹望無際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下來的壹面天鏡,雲彩升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我還是憐愛故鄉的水,流過萬裏送我行舟遠行。
詞語解釋
遠:遠自。
江:長江。
下:移下。
海樓:海市蜃樓。
仍:頻頻。
詩文賞析
詩人遠渡荊門,眼望壹派壯麗的大好河山,心生豪放。抒發了自己的胸懷與進取精神,生氣勃勃,意氣風發。詩的前三聯描寫的是渡過荊門山時詩人所看到的奇妙美景。最後壹聯寫的是詩人在欣賞荊門壹帶的風光時,面對那流經故鄉的滔滔江水,所產生的思鄉之情。詩人沒有直接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地壹路送我遠行,從對面寫來,愈發顯出自己對故鄉的思念。
全詩想像瑰麗,意境高遠,充滿了生活的光彩。
先以水中明月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再以天上雲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詩人以移步換景的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出長江的近景和遠景,奇妙多姿,藝術效果十分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