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運用虛實結合手法的例句

運用虛實結合手法的例句

事例1

如唐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唐肅宗寶應元年(762)冬十月,唐王朝官軍破賊於洛陽。次年春,杜甫正寓居在梓州(今四川三臺),忽聽官兵捷報,詩人欣喜若狂,寫下這首生平唯壹的壹首歡快的詩。

它前兩聯寫實。詩人初聞蜀中大地“收薊北”,意味著盤踞八年的“安史之亂”老巢被摧毀,杜甫禁不住“涕淚滿衣裳”!這是悲極而喜而又喜極而悲!他回頭看看與自己壹同飽受戰亂苦難的妻子兒女,她們哪裏還有愁雲?遂卷起詩書,與家人同喜同樂!“收薊北、涕淚滿衣裳、卻看、漫卷詩書”都是突然之間“喜欲狂”的生活真實!

後兩聯寫虛。我們“放歌”、“縱酒”歡慶勝利,***慶失土的收復;我們煥發青春,返老還童,與年少的兒女作伴還鄉,告別流離失所的生活。詩人雖然此時身在異域,思緒早已鼓翼而飛,沿著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峽入長江,再出巫峽至襄陽,轉向洛陽還故鄉。詩人回家暢想曲的節奏輕快、和諧,地點轉換讓人目不暇接!此時杜甫的感情,如洪峰叠起,向前奔湧,壹瀉千裏啊!

假如沒有這兩句虛筆,壹路實寫到底,就難以表現詩人乍聞勝利消息時的喜極心情和急欲趕路返鄉的願望!此詩之所以被譽為“杜甫生平快詩”,關鍵之壹在於虛實妙合!虛寫尤不可缺,恰如王世貞《藝苑卮言》所雲:“前疏者後必密,半闊者半必細,壹實者壹必虛。”

事例2

如王昌齡的《送魏二》: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

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裏長。

此詩前兩句寫景,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後兩句想象魏二夢裏聽見猿啼,難以入眠。詩歌表面寫好友分別後愁緒滿懷,實際上是寫作者送別魏二時難舍難分的情感。

這首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第壹、二兩句寫在壹個空中飄散著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裏,詩人在靠江的高樓上設宴為朋友送別,然後在秋風秋雨中送友人上船。這兩句是寫眼前實景。後兩句詩人以“憶”為行人虛構了壹個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場景:友人難以成眠,即使友人暫時入夢,兩岸猿啼也會壹聲壹聲闖入夢境,使他擺脫愁緒。這兩句是虛擬,月夜泊舟已是幻景,夢中聽猿,更是幻中有幻。這樣整首詩虛實結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現空間,擴大了意境,使詩更具朦朧之美,深化了主題,更有助於表現惆悵別情。通過造境,“道伊旅況愁寂而已,惜別之情自寓”(敖英評,《唐詩絕句類選》),“代為之思,其情更遠”(陸時雍《詩鏡總論》)。在藝術構思上是頗有特色的。

《十壹月四是風雨大作》

僵臥孤村不自哀, 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

後兩句是前兩句的深化,集中在壹個“夢”字上,寫得形象感人。詩人因關心國事而形成戎馬征戰的夢幻,以夢的形式再現了“戍輪臺”的誌向,“入夢來”反映了政治現實的可悲:詩人有心報國卻遭排斥而無法殺敵,壹腔禦敵之情只能形諸夢境。但是詩人壹點也“不自哀”,報國殺敵之心卻更強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因此,“鐵馬冰河”的夢境,使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現。

柳永的《雨霖鈴》

實景實情。如“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二句,對“煙波”“暮靄”“楚天”的實在景物,分別用“千裏”“沈沈”“闊”來加以形容,使之越出極目遠眺的範圍之外,並由“念去去”三字領起,實景虛寫,既表現出“留戀”之深,“催發”之急,“無語凝噎”之痛,又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下片的逐層推想,帶出了“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千古名句來。

虛景實情。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它之所以被譽為“古今俊語”(賀裳《皺水軒詞筌》),固然在於它能抓住具有特征性的典型事物,以少勝多,寓情於景,逼真地刻畫出離人落寞孤淒的心理狀態,達到情貌無遺;同時更在於這種設想的描寫本身,反映了詞人有著多次“相見時難別亦難”的痛苦經歷,因而以既別之後醒來但見柳岸月殘的悵然若失,加重表現出臨別之際蘭舟催發時醉不成歡的“留戀”難舍。這裏景是虛景,情是實情。詞人運用了生動的藝術聯想,既有依情揣擬的瞻望,又有意在不言中的回顧,充分寫出清秋離別的復雜內心。

虛景虛情。如“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這裏“良辰好景”是虛景,“千種風情”是虛情,詞人以虛景、虛情收結全篇,寫出“清秋節”之實景可以隨時令之推移暫告消失,而“傷離別”之實情卻是隨時令之推移與日俱增,轉換得極為有力而看去又似極不費力。

總之,這種別開生面的寫景、寫情,是柳永在詞的藝術表現上的傑出創造,正如清人馮煦在《宋六十壹家詞選例言》中所說:“耆卿詞曲處能直,密處能疏,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